李 智
長沙市稅務局第三稽查局,湖南 長沙 410013
作為物權法范疇內的善意取得是所有權取得的方式。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我國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穩定社會經濟秩序的一種制度的建設。
善意起源于羅馬法,其包含了公開、信用、真誠含義,不含有欺騙等理念。
善意一般是指善意行為人在具有民事行為的時候,不進行損人利己的行為。行為人在進行某種形式民事行為的時候,可以按照具有善意的動機進行的具有法律性理的行為。
善意具有積極和消極兩種區分。消極善意取得是受讓人在受讓動產時,不知轉讓人是無權進行財產處分的而進行的活動。而積極善意指的是受讓人在知道受讓人受讓動產的時候,有償取得財產,能夠具有財產的主動獲取的主觀心理態度[1]。
善意指的是主觀和客觀因素結合的概念。故意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其基本形式為過失和故意,如何對善意進行有機獲得,需要在過錯的善意中進行相應的行為和合理性和不法合法性的論證。
從目前各國對善意的認知來說,可以分為廣義狹義模式。例如德國民法就將善意設定為受讓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無法告知。我國對于善意進行定義,適合我國國民民情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指的是受讓人否定在行為過程中的主觀意識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不損害行為人的合法權益。
善意指的是原物的所有權,在不得請求第三人返還的前提下,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財產的所有權的獲取,無處分權的人及所法律行為,需要進行事后的權利賦予,方能生效。財產需求在適用于不動產上,是完全有理論依據和實踐需要的。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在總則第九條中,就對于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予以規定,要求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必須進行依法登記,方能發生效力。
(一)在合同糾紛、物權糾紛、侵權糾紛以及婚姻家庭繼承糾紛等類型的糾紛中,會涉及到“善意取得”的問題。“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權法》第106條中有明確的規定: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于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受讓人可善意取得所有權的條件為:(1)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的財產;(2)受讓人是善意的;(3)受讓價格合理;(4)受讓人已實際占有動產或登記為權利人。
(二)善意取得是物權法所規定的,表見代理是無權代理的一種,兩者都是為了維護交易秩序,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設定的制度,并且其適用是非常嚴格的。表見代理和善意取得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相對人的合理信賴,但法律對相對人的注意義務所作的要求并不一樣。善意取得相對人信賴的主要是物的外觀(占有事實或者登記事實),表見代理相對人信賴的主要是人的外觀(代理行為)。“物的外觀”呈現的樣態比較固定,要么為某人占有要么登記在某人的名下,這也就決定了善意取得的主觀要件顯得較為“剛性”,第三人或者相信占有事實(對于一般的動產)或者相信登記事實(對于不動產和車輛、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動產),因此,可以說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是較為嚴苛的;而“人的外觀”體現的形式就比較靈活、多樣,綜合衡量的因素也很多,與善意取得制度相比,表見代理制度相對寬松。
(三)動產善意指的是對他人動產進行處分和受讓。如買受人取得該動產時,如果是取因為善意,價格適宜,則原動產所有人必須對受讓人進行返還。不動產善意取得指的是受讓人信賴登記證書,而進行不動產的取得例如甲將其夫妻共同財產賣給了乙,但是如果由于不動產的產權登記,所有人是假意人,沒有共有人登記,因此乙信賴房屋產權登記制度,在不知甲有配偶的情況下,以合理價格買下了房屋,此為善意取得。對于不動產善意取得的適用制,來源于我國關于不動產登記的做法,權力的表征往往不能賦予權利的真實狀態。
在正常生活中,權利的外表特征與權利的只有狀態不符合,此時要賦予登記人以公信力,受讓人建立在不動產權利的信任上,表示了公平的交易行為,進行了主動性的不動產的登記和變更,這表明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善意的受讓行為受到保護。在公示權利和實際權利不符的情況下,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去消除權力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所有權人的利益。對于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了交易,允許善意的買受人獲得受讓人的所有權[2]。
(一)善意取得行為受讓,人必須為善意。在注意權利的真實情況基礎上,受讓人沒有重大過失,則可以按照善意取得的規定,對善意的行為進行認可。根據財產的性質,交易場所轉讓的有償和無償受讓人的經驗可以判斷其善意。占有動產的人以善意為基礎,讓與人若非動產占有人,則不占有公信力,對動產進行間接和輔助性的占有。不動產善意取得的經濟基礎要建立在交易安全的基礎上。
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逐步繁榮,采用擔保制度和融通資金的功能的發揮,對交易進行安全的保護。要求買受人在交易過程中確認受讓人是否經過調查,對每一級調查進行維護保戶登記公信力,依法在不動產登記上為某項權利進行登記,法律上依據信賴,要求對標的進行善意第三人的交易保護,使得公信原則在不動產物權變動中得以體現。
(二)受讓人需要通過有償法律行為,與受讓人之間進行交易,法律起到保護作用,構成善意,取得交易行為。
通過無償贈與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有償法律行為而獲得所有權。例如在買受過程中受讓人和所有人取得財產,通過買賣交易、債務清償等交換性質的行為實現體現法律的公平原則,要求取得人在交易中支付相應的代價。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要求,交易行為中讓與人具備法律行為。其他一切生效要件受讓人無償受讓財產,善意的受讓人是不應該得到這樣的財產的。受讓人本身如果具有非善意的故意,則要求原物所有人有權追返原物。
(三)受讓人應實際占有,讓與人轉讓的財產。受讓人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占有,標的物都由出讓人繼續占有。受讓人已經占有動產,則采用物權法運動的合意成立,視為交付,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以改定方式進行交易,在受讓人實際占有該動產時,適用善意取得的方式進行登記,無需進行實際控制,不動產的取得也可以通過簽訂合同來進行交付。受讓人拿到登記機關已經變更所有人全的產權證,不時計算交付。
善意取得制度,涉及所有權人,讓與人和受讓人三方當事人,在保護所有人的利益的基礎上,善于取得制度,要能夠符合各種構件要求,同時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相關法律,后果也要清晰。通過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的明晰,受讓人能夠成為財產的合法所有人,讓與人從受讓人中獲得實際財產的報酬,最終完成所有權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