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雯
江西警察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3
人際交往也稱為社會交往,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相互影響的過程。人際交往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有聲語言交際,也就是通過語言相互傳達信息。二是無聲語言交際,即通過表情、動作、物體等相互傳達信息。三是空間語言交際,是利用距離、區域、位置、座次等表達信息的一種方法。
社區民警是公安機關派出所從事治安防范、管理和群眾工作的主要力量,屬于公安基層基礎工作,其工作與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社區民警在工作中與群眾溝通、交流的情況直接關系到工作的效果。
社區民警主要承擔著六項職責任務:一是開展群眾工作。要深入到群眾之中去,傾聽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各種信息,及時受理報警求助,及時辦理群眾申辦的事項,排查調處民間矛盾糾紛等。二是管理實有人口。不僅要全面準確登記了解轄區實有人口和基本情況,而且要掌握可能違法犯罪的高危人群以及重點人口、監管對象情況和動態。三是掌握社情民意。對涉及社會政治穩定和治安穩定的各類信息及時收集掌握上報。三是社會安全防范工作。要充分發動群眾,加強治保會建設,做好安全防范宣傳工作,化解人際矛盾、民事糾紛,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隊伍,筑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社區防控網絡。四是組織安全防范。依靠基層組織在群眾當中開展安全防范宣傳教育,指導群眾治安力量工作,提高群眾治安防范意識和水平。五是維護治安秩序。對轄區公共場所、娛樂場所、特種行業、商貿市場、賓館、出租房、危險物品進行常態化的嚴格檢查,抓實安全防范制度的落實,以預防減少各類案件和治安災害事故的發生。還要協助辦理轄區各類治安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六是應急救助服務。
由此可見,社區民警的各項工作都離不開與群眾的交流和溝通。
人際交往對社區民警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層基礎工作是公安工作的根基,社區民警處在直接面對群眾的最基層,各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與群眾的交往是否通暢至關重要。
(二)在新的歷史和社會環境條件下,如何調動群眾積極性使之自覺自愿地協助、參與、支持公安工作,已經成為公安工作必須面對的一種新情況。講究與群眾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容忽視。
(三)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專門機關與廣大群眾相結合。善于做群眾工作,是公安機關對基層民警提出的基本素質要求。
(四)社區警務要求民警沉入社區、貼近群眾,組織群眾開展治安防控工作,有效預防、減少違法犯罪和事故發生,保一方平安,保障民眾安居樂業。建立和諧的警民關系是開展工作的前提。
(一)公安基層基礎工作必須深入群眾,依靠群眾。但在實際工作當中,在和群眾打交道的過程當中,有的民警方法比較簡單,甚至敷衍了事,影響了在群眾中的形象,影響了人民警察的威信和感召力。
(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個人主觀意識明顯增強。有的群眾考慮自我利益比較多,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對公共事務和社會利益不大關心,鄰里之間也少有往來。這就為社區警務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于是,一些社區民警對開展群眾工作產生了畏難情緒,不知道怎樣才能接近群眾。
(三)當前,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主要對象人已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社區人過渡,但是社區警務工作還是比較依賴靜態的臺帳式和日常式管理,工作時間也比較固定,和群眾的交往頻率偏低,容易使關系疏遠。
(四)社區民警總體素質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民警的素質與所負擔的繁重而艱巨的任務存在不適應的問題,比如業務能力、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情緒控制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等不夠強,難以贏得群眾的親近與合作。
(一)充分認識群眾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與群眾交往的積極性。社區警務不能停留于只是把辦公地點搬到社區,把警務工作局限于單純的巡邏、防范上,更不能把社區警務室當成封閉的辦公場所,群眾上班我上班,群眾下班我下班,群眾接觸不到民警。公安機關要引導社區民警充分認識警民關系、群眾工作的重要意義,主動積極的接近群眾,真正走進社區,融入群眾當中,提高見警率,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切實對待群眾之所需幫助解決群眾之所求。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頻率越高,越容易建立親密關系。
單。公安機關可以通過培訓、民警自身可以通過學習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方法。例如重視人際交往禮為先,做到語言文明、態度親和、舉止端莊大方。用心傾聽、真誠表達、及時鼓勵、善于批評、懂得拒絕等。以語言交際來說,“菜有三切,話有三說,巧說為妙”,“一言可以成事,一言可以敗事”,可見交際方式之重要。社區民警不僅要養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習慣,而且要了解、掌握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心理特點,從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出發,分析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有針對性的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一把心鎖開一扇心門。
(三)培養人格魅力,提高人際吸引力。人格魅力是一個人的綜合魅力,包括道德修養、能力才華、性格特點、儀容儀表等方面的正向影響力。社區民警要重視不斷加強自身的修為,正直正義、勤奮敬業、責任擔當、誠實守信、樂于奉獻、文明禮貌、知識廣博,并且有較強的指揮、策劃、安排、調度、協調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容易獲得群眾的歡迎和支持。
(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養。心理素養是一個人從自身的心理特點出發,通過一定的方法,學會調節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狀態和行為反應,使自己在心理上具有適應外界環境、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才能在遇到各種境遇和困難時,保持沉著冷靜的心理狀態進行應對。社區民警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及糾紛,學會如何控制情緒,提高自身心理素養尤為關重要。實際上,良好的心
理素養也是促進人際交往向好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五)以各種活動為契機,搭建警民交流的平臺。利用公安機關開展“110宣傳日”、“警營開放日”、“警民同心主題活動”、“公安派出所警民懇談活動”、“走訪群眾愛民實踐活動”、“公安機關創業服務年”等,組織民警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排查化解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等,架起警民互動的橋梁,讓民警走近群眾,群眾走近民警,拉近警民距離。同時,還可以依托警務室開展報警受理,糾紛調解,治安防范,人口管理,服務群眾等警務工作,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家門口,把服務送到群眾的心坎上。通過這些途徑,使民警在工作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水平。
心理學研究認為,良好的個體交往關系是橋梁是紐帶,可以為開展各項工作鋪路搭橋,達到正常的工作程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也可以使人愉悅利他,愿意為他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和諧的人際關系、融洽的感情和一致的心理,有利于構建和優化公共關系,有利于創造最佳的社會環境。公安機關要正視社區警務活動中的現實問題,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社區民警人際交往的能力,優化基層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