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坤鵬
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是對我國新的歷史方位的精確概括: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幸福安全的期盼也愈加強烈。但是,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還有很多。搶劫現象便是最關乎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之一,而這一問題在農村更是難以根除,甚至難以控制與打壓。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扶貧攻堅工作的精確實施,農村人民已經逐漸走上小康生活,經濟水平得以提高,這也進一步促使他們成為了農村搶劫犯眼中的“獵物”。再加之很多農民自我防護意識和維權意識較為薄弱,導致搶劫犯罪的日益猖狂,甚至成為社會發展的癥結;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攻堅期的到來,及時發現并且處理好、解決好一直植根于農村的搶劫問題,維護好農村群眾基本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我們新的挑戰。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的搶劫也逐漸呈現出更加多樣化、信息化、科技化和低齡化等傾向,這些都加劇了農村搶劫問題的復雜性。相對于其他犯罪而言,此類違法犯罪人員獲取信息更為容易、作案欲望更為強烈、逃竄也更快,導致公安機關抓獲難、審查深挖難、打擊處理難。[1]這也使得農村搶劫成為危害農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一大弊病,嚴重挑戰當前的農村治安,成為農村社會發展難以根除的癥結。
首先是農村搶劫形式方式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隱蔽性質的犯罪成為農村搶劫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較之前“飛車搶奪”“暴力搶劫”等“硬暴力”手段,“軟暴力”的搶劫方式也日益興起。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以及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實施“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軟暴力’是指行為人為謀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響,對他人或者在有關場所進行滋擾、糾纏、哄鬧、聚眾造勢等,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恐慌進而形成心理強制,或者足以影響、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生產、經營的違法犯罪手段。”由此可見,犯罪分子在當場通過軟暴力使被害人在心理上產生恐懼,即被害人不交付財物或者進行反抗時,行為人就必然會實現暴力內容,給被害人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強制作用,其已足夠造成一種威脅或者脅迫,從而取走他人財物,成立搶劫犯罪。就其自身特點來看,“軟暴力”的搶劫方式具有隱蔽性、恐嚇性、強制性等特點,尤其是其隱蔽性的特點往往造成公安機關發現難、取證難、追捕難的“三難”問題。
其次,從農村搶劫犯罪的工具上來看,其作案方式往往體現著當今時代“信息化”“科技化”兩大特點。犯罪分子往往通過一些高科技,例如電子監控等,對一些目標人群進行密切監視,而且通過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摸清目標人群的習慣和性格,從而進行“精確”搶劫,此處的“精確”既包括人群精確、地點精確也包括信息精確、方式手段精確、逃跑路線精確。其搶劫方式也因人而異采取不同手段。在作案工具上,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彈珠槍、獵槍、電棒以及彈簧刀等都成為作案人員的常用工具;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也有許多犯罪分子使用藥物讓被害人失去意識,使其非自愿地交付財物。電商業的發展,也為犯罪分子購買和拋售犯罪工具以及銷贓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途徑。
從犯罪的主體方面來看,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小團體犯罪,而且犯罪人群呈現低齡化的特點。從以前的單純暴力搶劫逐步變為有組織有預謀的小團體犯罪,團體之間分工明確,組織愈加嚴密。并且農村教育水平和治安水平相對落后,退學兒童不斷增加,面對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難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尤其是在農村校園中,高齡兒童往往依仗群體優勢直接暴力搶劫低年級學生,甚至威脅他們不許外傳。久而久之,當他們離開校園,這些缺少管治的少年犯罪兒童會將犯罪對象的選擇投向農村其他人群,尤其是單獨出行的婦女、老人以及各種出租車司機等,他們甚至往往采取最簡單的方式進行暴力的群體搶劫。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一些無業游民對富裕的農民抱有極大的嫉妒心理,正如張永升先生所言,“社會閑散人員成為農村刑事犯罪尤其是侵財犯罪的實施主體。這些人平時游手好閑,沒有正當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又不愿從事體力勞動,只有靠偷搶財物來維持日常開銷。”[2]此類人群往往不思進取,心理扭曲,從而成為危害社會的毒蟲。
面對凡此種種新的時代背景、新的搶劫方式以及新的搶劫特點,我們急需采取一些科學有效的管控方式,以此來減少農村搶劫犯罪現象的發生,給農民一個安全、和諧、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
首先,加強鄉村普法,全面貫徹七五普法總要求總任務,“推動全民學法守法用法。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要接受法治宣傳教育。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加強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教育,以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公民努力學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樹立法治意識,共同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基層普法宣傳要堅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努力為農民解答法律疑惑,尤其要注重對農民進行基本法律的宣傳和教育,提高農民維權意識,樹立起有困難及時找人民政府、找公安機關、找人民法院的法律意識。
普法不僅要增強百姓維權的法律意識,更要使他們了解法律、尊重法律、維護法律,減少農村的犯罪率。農村越來越多的聚眾哄搶轉化為搶劫的案件,多發生在運輸車輛翻車后,村民產生哄搶行為甚至伴隨暴力行為。哄搶人在聚眾哄搶過程中,往往下意識地采取暴力或脅迫等方式,壓制了被害人的反抗,村民本來僅想取得一些小的經濟利益的行為卻構成了搶劫犯罪。這也體現出農村部分人為自我利益的實現,其行為甚至超出法律范圍,而他們卻毫無覺察,法律意識淡薄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其次,加強科技防賊、科技控賊、科技抓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現代科技模式,采取定量分析的方式,總結概括農村搶劫犯罪高發生率的具體地區具體路段,加強對此處的巡邏和布控。另外,要增加微型監控等技防設施,提高動態防控能力,爭取做到“各路口、全方面、無死角”,形成以村委會為核心,以鄉鎮人民政府為龍頭的覆蓋全鄉鎮的網絡監控體系,建立基層綜合管理平臺,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發展智慧鄉村模式,深層次預防搶劫犯罪的發生,有效助力公安機關及時破案,推動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效率化。
農村搶劫現象的高發生率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有密切關系,要從根本上減少此類犯罪的發生就必須堅持源頭性治理和鄉村基礎性工作。把改善民生放在治理的首要位置,增加就業,縮小收入差距,減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消除犯罪人員作案動機,建設和諧、有序、安全的農村環境,這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基層農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必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