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青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在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而由國家司法機關依法決定未成年人必須履行和承擔的法律后果。具體而言,當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履行和刑事處罰實施的特征主要體現在:①強制性。根據法律的基本屬性,觸犯法律的行為,勢必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處罰同樣具備法律最基本的強制性。②嚴厲性。刑事責任是性質最為嚴厲、否定性最強、制裁結果最嚴重的法律制裁行為。對于成年人犯罪而言,刑事責任往往是限制剝奪罪犯的人身自由,處罰的力度非常大。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同樣表現如此。③專屬性。針對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承擔主體往往僅限于犯罪的個人或單位不可替代或轉嫁,其刑事責任結果的適用也僅限于犯罪個人或單位這些犯罪實施主體。
據統計,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當代未成年人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發育水平都遠超其他時期。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和誘惑,特別是隨著網絡的普及,現在的未成年人接觸的事物和思想良莠不齊,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進而作出觸犯法律底線的行為。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越來越暴力化是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趨勢之一。根據調查顯示,很多未成年人受黑社會題材影視、書籍等影響,模仿黑社會犯罪或加入黑社會,且犯罪手段越來越多樣化、系統化和暴力化。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受其本人意志的支配。過失犯罪之所以比故意犯罪在量刑上更輕微,就是因為過失犯罪的行為結果受犯罪人意志支配較小。然而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屬于故意犯罪,這表明了未成年人對犯罪結果的積極追求,對自己犯罪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危害后果有明確的認知。
我國《刑法》中規定,未滿14周歲的人無論觸犯何種罪行,其行為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由于這一規定,犯罪的未成年人只能由政府收容教養或者交由其監護人嚴加管教,這種制裁措施處罰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懲罰教育僅限于表面,法律懲戒教管的作用并不大。既達不到對未成年犯罪人的懲罰教育功能,也難以平息民憤,樹立公民對法律的敬畏之心。
在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處罰上,拘役刑是比較常見的懲罰措施。這主要是針對輕微犯罪的人,刑期比較短,由公安機關就近看守所收押。然而拘役刑是適用于所有的罪犯的,因此,一旦未成年人被處以拘役刑,通常都會與社會成年罪犯關押在一起。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這種犯罪分子聚集的環境下很容易誤入歧途。這種混合關押的方式,對于未成年人很可能不僅沒有起到懲戒管教的目的,甚至還會與成年罪犯形成“交叉感染”,影響更為惡劣。
根據我國《刑法》等規定,單獨適用于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罰方式包括責令家長管教和政府收容教養兩種。其中對于犯輕微罪的未成年人多以責令其監護人進行管教為主,對于一些特殊的則由政府收容教養。同時,針對未成年人的這種收容教養也僅限于限制人身自由、并給與保護性教育的非刑罰處罰。但是這種非刑罰方式一方面處罰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懲罰教育僅限于表面,法律懲戒教管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除了政府收容教養措施外,其他的處罰措施目前在法律法規等方面條文還沒有給與詳細具體的的行為規范和可操作改造措施實施規定。
目前我國《刑法》刑種中經濟處罰措施是重要內容。針對未成年人犯罪而言,由于他們沒有獨立的經濟收入和能力,大多必須依靠監護人。在對未成年人進行經濟處罰或沒收財產的處罰執行上,無法起到根本的懲戒作用,也很不合理。
針對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我們首先應考慮將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適當降低。從原來的14周歲降至12周歲,12至16周歲的未成年人對八類犯罪承擔刑事責任。適當降低刑罰最低年齡限制,增加刑法的合理性與公平性,這與當前社會未成年人心理發育與智力水平的提高是一致的。
在實踐中,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情況越來越復雜化,僅僅依靠家庭和政府管教無法充分實現法律管制目的,我們應考慮積極引入社會第三方心理矯正機構和專業人員。一方面,通過正規的矯正機構,對未成年人犯罪改造過程進行指導和輔助,憑借矯正機構先進的教育理念對未成年罪犯展開教育;另一方面,引入專業教育人才,針對家庭和政府管教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由專業人員進行系統科學的輔導教育及行為糾正,提高對未成年人教育改造的效果。
當前我國對未成年人刑事處罰中的財產處罰措施,對于還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大多都是由家長承擔。這種處罰措施很難對未成年人正確認知自己的過失錯誤和違法嚴重性起到基本的警示和處罰效果。因此,在基于《刑法》鼓勵未成年人非刑事處罰的原則下,應對未成年人財產處罰措施予以取消,增加非刑事處罰。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知道,目前國內在針對未成年犯罪的刑事處罰上,立法原則是偏向于非刑罰重于刑罰。但是目前我國《刑法》在針對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處罰中非刑事處罰只有家長管教和政府集中管制兩個方面。在司法實踐中,這兩種措施往往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管束和教育效果都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有些未成年犯罪意識和行為更加嚴重。因此,在基于《刑法》側重于未成年人非刑事處罰原則的基礎上,我們應加大非刑事處罰措施的多樣化建設。比如加大未成年罪犯的義務勞動,在政府管制中,在特定的場地環境內進行分配的義務勞動,進而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其次,設置司法警告處罰措施。對于因過激行為、沖動等造成后果小,犯罪性質不嚴重的未成年人避免刑事處罰,給予適當的司法警告,在起到管制教育的同時,維護未成年人的基本人權和未來成長不受過多影響。
綜上所述,針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處罰,要充分結合未成年人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以更人性化、更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法律約束和管制,更合理更系統的懲治、教育、改造未成年人,以達到刑法懲罰教育和保障人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