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蕾
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1
根據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會議精神,我國開始了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各地人民法院、司法機關在工作精神的指引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為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正式出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輕微刑事案件是刑事案件的一種,通常指犯罪情節顯著輕微、社會危害性較小、法律后果輕微的刑事案件,根據刑法相關規定,司法實踐中通常將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認定為輕微刑事案件。但是這一定義太過于籠統,案件的輕微與否不能僅僅通過法定刑期限進行判定,應當對法律事實進行認定后,綜合考量后再認定其是否為輕微刑事案件,這意味著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一基本概念基礎上,輕微刑事案件的認定應當靈活,在不違背正義初衷的基礎上,通過輕微刑事案件的認定及程序采用來實現司法效率的目的。
現階段對于輕微刑事案件的嚴格定義仍存在較大爭議,法理學界對其認定有形式標準和實質標準兩個概念,其中形式標準主要活躍于司法層面,實質標準主要是從立法角度出發考慮的。這主要是由于兩者的出發點不同,形式標準追求的是一種程序上的公平正義以及實體上的效率原則,形式標準存在的原因是刑事案件多種多樣不能一概而論需要一種較為籠統的思想觀念作為指引。舉個例子來說,法定量刑低不一定意味著社會危害小,而社會危害大并不一定意味著情節嚴重、量刑高,還有很多可能情節嚴重、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純自訴案件等,如果嚴格按照規范標準采用速裁程序,很多本不應占用太多司法資源的簡單案件流程就會復雜,還會有很多應當采用一般程序的普通案件裁判就會有失公允。從司法實踐角度出發,輕微刑事案件的速裁程序是一種服務司法效率和社會公正的程序與工具,需要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找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點方可適用。
對于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使用那么就必須要明確什么樣的案件屬于輕微刑事案件,不能因為法理學界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就隨意采用認定標準,這樣一定會帶來司法實踐活動的秩序混亂。
現階段交通肇事、傷害、盜竊、搶奪等罪名下許多案件都歸為輕微刑事案件處理,但是從司法實踐來看,能夠納入輕微刑事案件的案件不僅僅局限于這些罪名,還有很多影響甚微、社會危害小以及未遂形態犯罪都具有納入輕微刑事案件的條件。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對輕微刑事案件進行罪名限制在有些時候是有失公允的,同時罪名列舉也有其自身局限,在犯罪形態日益豐富的今天,無論采取怎樣的列舉表達都無法窮盡一種形態的犯罪。因此我認為將罪名限制取消,從宏觀標準出發,給予辦案人員更大的自主權,由其通過自身價值判斷和取舍來評價是否能夠將案件納入輕微刑事案件范疇,這么做也更加合情,但是也存在濫用的隱患。
總之,對于輕微刑事案件的認定,不能對其增加明確的限制,以突出法治的感性特點,但是也不能將所有量刑上輕微的案件認定為輕微刑事案件,以明確法治的理性思維,不能不加區別也不能機械套用,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這就對法律工作人員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
輕微刑事案件因其“輕微”,所以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應當以效率為目標進行訴訟程序上處理,以避免過度占用司法資源,根據一般先發及法律精神,我認為現階段廣泛適用的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可做以下調整。
(一)羈押問題。通常羈押是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的重要一環,但是羈押的目的是為了案件偵破需要,以保證嫌疑人隨時到場。輕微刑事案件中,羈押并未適合的強制措施,若嫌疑人有較大主觀惡性或案件有較大社會危害性,那么案件也就不能稱作輕微刑事案件,因此我認為對嫌疑人人身進行限制并非必要,因此輕微刑事案件中應當慎用羈押。
(二)和解(調解)問題。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的速裁程序其根本目的是對案情明確、無爭議、影響小、情節輕或量刑小案件簡易程序的再度簡化,是為了更合理的利用司法資源,若想進一步強化司法效率,那么不妨將此類案件和解(調解)使其不進入訴訟主體程序,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和解不失為此類案件的最優選擇。
(三)被追訴人的知情權問題。根據刑訴法的相關規定,輕微刑事案件的速裁應當為“一審終審”,為此必須要保證雙方當事人,以及被追訴人的知情權,應當確保被追訴人充分知情后才能按照程序采用證據、罪名、量刑的相關規定。被追訴人知情權的保證是確保速裁程序有效性、合法性、合理性的關鍵,也是更好地分配司法資源的前提。
(四)救濟權利問題。權利的救濟一直以來是刑事案件保證公平正義的保障,即使在速裁程序中也務必保證當事人的救濟權利,尤其是被追訴人的救濟權利,應當嚴格按照刑訴法相關規定,在過了上訴期后方可執行。應當完善相關立法,為速裁程序中權利救濟進行規范性規定,以進一步保證社會公平正義。
(五)是否擴大使用。速裁程序本質上是刑事案件審判程序的精簡版,是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對司法審判效率的優化。若可以保證司法審判的公正,那么是否可以酌情考慮擴大速裁程序的應用范圍。我對此持肯定意見。當公平正義可以保證的時候,速裁程序、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只是實現國家權力、法律威嚴的一種方式。若案件確實輕微,當事人態度良好且社會影響小、量刑輕,那么采用速裁程序更有利于快速實現當事人權利,對公民個人、社會穩定和國家法治均具有積極意義。那么當案件具備速裁條件時,辦案人員不妨積極為當事人和案件爭取速裁可能,快速、穩定、有效地使當事人權利得以實現,使正義不再遲到。
(六)關于速裁程序的啟動問題。依據我國現階段法律法規、部門規章,速裁程序主要為建議啟動,并不能直接啟動(未賦予法院直接啟動速裁程序的權力),這一條件限制了速裁程序的使用,不利于速裁效率和司法效率的提高,也是對司法資源的一種濫用與浪費。我認為當嫌疑人、被訴人以及案件均具備速裁條件時,司法部門可以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進行備案,然后直接啟動速裁程序。
法治的刑民合一到刑民分立經歷了漫長的探索與發展階段,在現代法制中,刑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社會穩定的重要工具,但是我們不能讓刑事案件成為當事人、社會與司法部門的負擔,應當對各類案件的適用程序進行積極探索與改進,在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權利的基礎上,進行程序上的優化與簡化。輕微刑事案件的速裁程序只是一個試點與代表,未來一定有更加效率,更加節約司法資源的刑事案件處理程序。但無論何時何地,法律人都應當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公平為本、效率其次為原則從事司法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