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明
長春財經學院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yōu)化,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也面對著一定的社會經濟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作用與價值更為明顯,需要重點關注與探究。對于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來說,其調整對象核心為勞動者,協同實現了對企業(yè)與職工合法利益的保護。
對于勞動法來說,其主要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包含著勞動就業(yè)法、勞動合同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險制度、女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制度、針對執(zhí)行勞動法的監(jiān)督與檢査制度等等。勞動法作為公法與私法的兼容,實現并落實了勞動者保護法與勞動者管理法的統(tǒng)一。從宗旨角度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勞動法具有勞動者保護法與勞動者管理法的雙重性。
對于社會保障法來說,其主要指調整社會保障過程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包含著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和社會優(yōu)撫法等等。當前,我國的社會保護綜合性法律依舊處于不斷完善的狀態(tài),其主要對基本人權、社會安全以及社會公布公平進行保護,保障的范圍較為廣泛。社會保障法所追求的基本目標與理念與人類社會進步息息相關、同步發(fā)展,其也是法律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反映。在社會保障法發(fā)展的支持下,我國法律體系的內涵得到進一步的豐富。
現階段,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促使著單位人逐漸轉變?yōu)樯鐣恕T谶@樣的條件下,必須要對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的界定。但是,對于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來說,其在發(fā)展中存在著聯系性與延續(xù)性,因此研究領域對兩者的認知存在著模糊的現象。由此,必須要對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展開明確,為其他相關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依據。
可以說,通過論證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的關系,能夠側面證明社會法產生的根源、基本理念以及想要達到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探究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最終實現了對社會法的探究,促使兩者關系的探究擺脫對比卻別、尋找聯系的局限中。通過將其放置在整個法域中探究,實現了研究視域的拓展,并能夠理清當前社會法研究中的問題。
誠然,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所保護的對象均屬于弱勢群體,但是兩者的調整范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其中,對于勞動法來說,其關注與實施的對象主要為勞動人員,范圍相對較小;而對于社會保障法來說,其重點對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社會關系進行調整,范圍更加廣泛[1]。總體來說,對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與探究,能夠促進兩者理論研究、實施的進步,特備是對社會保障法的落實具有更為明顯的作用。
相比較來說,由于社會保障法的概念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出現,因此勞動法在我國存在與發(fā)展的時間較長,且在我國長時間的發(fā)展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我國在勞動法的調整對象方面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恰當的擴大,涵蓋了社會保護的內容。有關學者指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我國,這一觀點較為流行,當時主要認為勞動法中包含這社會保護、福利等內容,因此就判定了勞動法中包含著社會保障法的相關內容。
隨著我國社會保護法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不同于上述觀念的思想產生,該思想認為勞動法與社會保護法存在著相互交叉的關系。該思想的主要依據為我國勞動法中將與社會保護、保險、福利等相關的內容作為獨立章節(jié)完成規(guī)定。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對于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相互交叉的思想來說,其主要認為了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為并行的法律部門,由于社會保險法為勞動法的下屬法之一,因此兩者的內容存在重合與交叉極為正常。
在實際的研究中,謝培棟等人認為,因為社會保障法的主旨在于確保勞動者充分就業(yè),并形成了以勞動者福利為主的保險體系,由此可以說,社會保障法包含著勞動法。但是,這種思想的形成并未站在調整機制、調整對象等角度完成兩者關系的分析。
現階段,學術界較為認可的一種觀點為:勞動法不包括社會保障法,同時社會保障法也不包括勞動法。對于勞動法而言,其屬于一種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主要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而形成。對于社會保障法來說,社會保險法為其核心內容,而勞動關系為社會保險法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因此需要勞動法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可以看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同時,由于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為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由此可以說,雖然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密切,但是并不意味著兩者存在包容性關系[2]。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兩者不存在包容性關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兩者的聯系性。站在法產生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均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產物,且為基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兩個獨立法律部門,均為國家干預的結果。站在法律屬性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均屬于社會發(fā)展,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并以社會利益為本位。同時,兩者在進行各自關系的調整時,存在著相互交叉的關系。
總體來說,對于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來說,兩者為獨立發(fā)展的法律體系,且在社會法出現后兩者才歸屬于社會法,因此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誕生并不意味著社會法的產生。
結合上文的分析能夠了解到,兩者相互獨立,且又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與交叉性。而站在調整對象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還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3]。本次研究中,主要以社會保險法為切入點,對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立法關系方面的區(qū)別進行列舉與分析:
第一,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性質上存在著差異性。對于勞動關系來說,其與勞動過程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而對于社會保障關系來說,其與社會保護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
第二,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主體上存在著差異性。在勞動關系中,涉及到的關系主要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社會保障法中,涉及到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以養(yǎng)老保險作為實例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其中涉及到的主體不僅包括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還包含著國家與經辦機構;以醫(yī)療保險作為實例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其中涉及到的主體還包含著醫(yī)院、藥店等。
第三,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內容上存在著差異性。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更加迅速,促使著勞動關系的多重性得以突顯。具體來說,對于同一勞動者來說,其建立起的勞動關系會有多個;而其建立的社會保護關系較為單一,換言之,同一勞動者只能建立起一個社會保護關系。
第四,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后果上存在著差異。在勞動法中,對于由勞動關系產生的多項勞動爭議,由于其本身具有私法關系的特點,因此主要用于解決民事程序;而在社會保障法中,對于由社會保險關系產生的爭議,由于其具有明顯的公法性特點,因此主要依托行政訴訟程序完成爭議處理和解決。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的條件下,必須要對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的界定。對于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來說,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為并行的法律部門,由于社會保險法為勞動法的下屬法之一,因此兩者的內容存在著重合與交叉。同時,雖然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密切,但是并不意味著兩者存在包容性關系,也在性質、內容、主體、后果方面存在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