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瀟瑋
陜西警官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警察作為正義與勇敢的化身深受人民群眾的敬仰與崇拜,但也受到違法犯罪分子的厭惡和憎恨。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從小教育孩子“遇到困難時找警察叔叔幫忙”,所以,“有困難找警察”的意識深深的印刻在每個人的腦海里,這也導致許多非警務活動的產生,大大增加了警察的工作量,更是因為一些存在矛盾的非警務事件的發生而降低了警察的公信力。因此,減少非警務活動對公安機關的工作干擾,提高公安機關的公正、公平以及正義形象成為當前必須解決的警民服務問題。
公安機關參與處理的非警務活動的范圍十分廣泛,且非警務活動的內容也比較多。本文將其總結如下:(1)受到相關部門的指派而參與警務活動。比如一些房屋拆遷時的群眾安全維護,政治市場,維護某些政府活動的現場秩序等。(2)接到群眾求助后參與的非警務活動。比如對棄嬰的安置問題、夫妻爭吵問題,甚至部分群眾出現丟失鑰匙的情況都會選擇報警。(3)部分警察濫用職權進行的一些非警務活動。諸如此類問題,都屬于公安機關參與非警務活動的情況。
非警務活動一般都無法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解決,所以就依靠政策進行彌補,但是許多政策性文件在實際落實時都會存在較大的偏差、隨機性,甚至存在矛盾的情況,這就導致公安機關在處理非警務活動時也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同時,非警務活動的內容以及涉及的范圍較廣,這也導致公安機關在處理時需要隨機應變。
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與政治法律法規的編寫中,甚至是一些行業法的的法律責任制定時,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偏向公安機關的制裁權,這增加了公安機關的權力范圍,使得公安機關的工作內容也變得非常復雜。再加上一些執法行為的規定存在交叉的情況,在實際落實時就很容易發生行政越權的現象。例如,廢舊金屬回收管理、私有財產沒收等工作,在管理權限的劃分上會存在公安機關、工商部門等都具有行使的權利,這就很可能出現越權的情況。
在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中詳細規定了公安機關的職權范圍,其中主要涉及到14個方面的內容[1]。但是,受到大量非警務活動的影響,導致公安機關在處理這些非警務活動時浪費了大量的警力資源,從而對公安機關本職工作的開展產生很大影響。比如,有研究統計在全國的“110”接警中,就有近70%的報警求救電話屬于非警務活動,這就導致警力資源被嚴重占用[2]。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群眾對警察的基本職能的掌握較少,遇到困難的第一時間便是尋求警察的幫助,這也說明了有關職能部門的工作開展不充分,社會服務行業的建設還不夠完善。此外,一些權力性的非警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警察具有強勢地位,比如處理一些土地征收、房屋拆遷問題,幫助稅務局征收稅費、推進農村計劃生育的實施等。總的來說,大量的非警務活動分散了公安機關的警力資源,導致許多警力資源浪費在非本職工作中,而對于一些真正需要警察幫助的警務活動卻難以有效、及時開展,最終降低了公安機關的工作效率與質量。
非警務活動具有隨意性以及范圍較廣的特點,公安機構在參與警務活動時就會無形中拓寬其職權范圍,從而出現一些濫用職權的現象。由于部分民警的自身修養與素質較低,在參與非警務活動時容易產生謀私、腐敗、特權等思想,導致其在處理非警務活動不能保持公正、公明以及法制力度。腐敗思想的產生會大大降低民警的工作效率與質量,甚至會存在以公謀私的情況,公安機關的社會形象也遭到負面影響。
部分非警務活動的處理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據與政策指導,導致民警的處理方式有失公允,從而受到群眾的指責與唾罵。另外,部分政府機關或部門出現群眾糾紛與矛盾問題時,經常指派民警參與群眾矛盾的處理中,從而讓群眾對民警的正義形象的認可降低,甚至爆發警民沖突的事件。緊張的警民關系讓公安機關的許多正常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甚至出現群眾不配合的情況,使得公安機關出現取證困難的現象,給公安機關的本職工作實施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首先,警察應對自身的工作內容具有清晰的認識,積極學習相關的職權規定文獻,清楚的掌握自己的職權范圍,針對一些具有明確規定不能參與的非警務活動,警察應禁止參與其中。充分根據憲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來使用警力。其次,國家各級黨政部分與單位也應當清楚的了解警力的使用范圍,改變警力使用的態度,在使用警力前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進行審核。然后,加強公安機關職權范圍的宣傳,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報紙等方式向群眾推廣警察的職權范圍,促進人民群眾對警察職權的學習與了解,從而規范群眾的報警求救活動;改進人民群眾對困難事件的處理方式,要求人民群眾在遇到一些非警務活動時,盡量尋求行政服務以及社會服務的幫助。
許多公安機關在開展工作時都會出現經費短缺的情況,這也致使部分警察通過參與非警務活動的方式來獲得經費。在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明確規定了警察經費的保障問題,提出“國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經費。人民警察的經費,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分別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預算[3]。”但是,實際情況是,能夠被公安機關使用的經費往往較少,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接“私活”的方式來改善自身的處境。與此同時,公安機關應加強活動經費的管理,保證每一筆經費都來去有蹤,有據可依,有據可查,并不斷提高經費的利用率。針對部分警察“以公謀私”的現象,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進行防治。廣泛的權力很容易導致民警出現濫用權力的情況,所以,公安機關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監督、及早發現,及早治理,保證各項民警活動都符合法律規定。
民警的素質主要從業務能力與法律水平兩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應加強民警自身業務能力的培訓,將以往寬泛的民警服務進行規范化,并不斷提高民警收集證據、打擊犯罪分子的能力,為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提供充分的保護,從而逐漸建立起公安機關公正、威嚴的形象,提高人民對公安機關的信賴。然后,針對法律水平較低的民警,公安機關應定期組織民警學習憲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民警依法辦事,用法律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防止以權謀私、濫用職權的現象發生;針對一些不屬于警務活動,尤其是由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止民警參與的非警務活動,應當明確拒絕,保證更好的警力資源處理自己的本職工作。
人民警察作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人身猜猜安全的基礎力量,在實際的工作中總會受到一些非警務活動的干擾,導致公安機關的本職工作在處理時存在人力不足的情況,甚至出現公安機關形象受損,發生警民沖突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安機關沒有嚴格規范自己的職權范圍;其次是部分行政單位對公安機關的職權范圍認知不充分;然后是人民群眾沒有充分的了解警察的工作內容。因此,需要加強警察職權的宣傳與普及、加強民警的素質教育,增強民警的執法能力、提高警察經費的投入與管理等,使得公安機關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職工作的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