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佩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作為非知識產權強國的知識產權大國,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整體質量不高,在一些領域落后于國外;另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侵權猖獗而難以提供有力保護。我國已明確將以健全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為基石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向縱深發展。因此,深入了解此制度,探索健全其具體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懲罰性賠償是指在侵權案件中,侵權人根據判決在補償權利人損失的基礎上還應當額外賠償一定數目的具有懲罰性質的金額。
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補償作用:引入懲罰性原則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填平原則,即以賠償權利人的損失為原則,在現實中難以真正彌補權利人的損失,而采取懲罰性賠償制度則可以在一定程度對權利人進行額外的彌補,以補償填平原則未填平的損失。
(二)懲罰作用:由于知識產權侵權成本低,卻可能獲得巨大的利益,加之實際中大多采取的法定賠償數額較低,因此侵權人很可能在支付完賠償金額后仍有利可賺。然而根據懲罰性賠償原則,要求侵權人在現有的填平原則的補償之外,額外支付一定的懲罰性費用,而高于現有補償幾倍的懲罰性費用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遏制這種侵權行為。
(三)威懾功能:由于懲罰性賠償是在補償性賠償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給予的賠償,而且其金額往往較大,因此可以在數額上給予一定程度的震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預防犯罪、減少犯罪的效果。
(一)我國目前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目前在知識產權領域只有《商標法》明確規定了懲罰性賠償,而在《專利法》和《著作權法》中其賠償主要遵循填平原則。而在實踐中,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往往難以確定,大多數案件均采取法定賠償,而其數額受到限制,以致于往往可能獲得低于實際損失的賠償。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有關部門已明確將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二)我國目前知識產權維權現狀
上文中已經提到,知識產權維權周期長、維權成本高,而維權結果往往不容樂觀,一方面表現在侵權賠償數額低;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不是被經營拖垮,而是被維權拖累,喪失市場或發展時機,以至于無論維權后果如何,企業的發展都更為艱難。除此以外,綜合眾多案例,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強度不夠,在很多案例中面對知識產權方面的維權,很多權利人不以侵犯相關具體知識產權為由提起訴訟,而是
以反不正當競爭為由提起訴訟。這種現象不免讓人深思,而歸根結底還是知產產權保護力度不足。
(一)明確懲罰性賠償的條件
在《商標法》的具體規定及其相關法律解釋中,其將“惡意”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要求;而在《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和《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均將“故意”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條件。因此,可以說“故意”或“惡意”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侵權人主觀狀態方面的要求,即懲罰性賠償在主觀性方面的要求體現為侵權行為人的“故意”或“惡意”。
一些學者認為在客觀性方面,其適用條件為“情節嚴重”。目前,在商標法和專利法修改草案中是如此體現的。
(二)確定賠償標準
在賠償標準的數額確定上,一般會有將懲罰性賠償交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予以確定,還是在相關規定中對其倍數進行具體規定的兩種觀點。但是,目前基于商標法、專利法草案和著作權法草案的相關規定,我國已經采納了后者。
那么接下來則是如何確定倍數及基數的問題。
縱觀世界各國在懲罰性賠償方面的規定,一些國家在法律中未明確規定甚至不承認,但是在近年的一些案例中卻明顯體現出懲罰性賠償制度;一些國家未在法律中規定懲罰性賠償,但是卻通過提高法定賠償數額以實現懲罰性賠償;而實行懲罰性賠償較為典型的國家,大多是采取所謂的“三倍賠償”和兩倍賠償。而就我國而言,懲罰性賠償數額倍數的規定并不一致;但就目前知識產權領域而言,尚未超過三倍,而最新的專利法草案中的懲罰性賠償高達五倍;而對其基數,專利法修改草案中規定的是,按照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和許可使用費的倍數這一順序進行基數的確定,基本符合學界的主流觀點。
(三)對現有法律進行修改解釋
既然在知識產權領域進一步健全懲罰性賠償制度,那么就應當把現行法律中規定填平原則,但同時具有懲罰性賠償色彩和精神的相關條文予以修改;對配合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部分條文進行司法解釋,以使整體規定更加契合。
除此之外,還應當在舉證責任分配,賠償認定方面、知識產權海外救助等方面進行完善,切實提高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