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歷
武漢傳媒學院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開,缺乏與父母的親密互動,容易導致依戀障礙,并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依戀是幼兒與撫育者之間持久、重要、穩定的情感維系。嬰幼兒無法獨自生存,其需要都必須經由撫育者的感知才能獲得滿足。撫育者能否敏銳、及時、準確地感知幼兒的需求決定了依戀關系的質量。幼兒實際是要從依戀體系中探尋一些重要的答案:我依戀的人在我身邊嗎?他(她)關心我嗎?愛我嗎?能及時、準確地回應我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幼兒會感受到溫暖,建立起自尊和安全感,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因而有勇氣和信心以撫育者為安全基地探索外部環境、與他人交往,并健康成長。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幼兒將陷入無奈與憂郁中。研究顯示,依戀關系形成的過程中,幼兒將發展出一種認知圖式,即所謂的“內部工作模型”。該模型對自我、他人以及個體與他人關系進行自動化的解釋,并引發相應的情緒、認知與交往行為,因而將對幼兒的人際關系乃至心理健康、人格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心理學家安斯沃思、梅恩等人進一步將依戀體系分為安全依戀、不安全依戀。不安全依戀包括回避依戀、反抗依戀、混亂依戀這樣三種類型[2]。安全依戀是理想的依戀類型,幼兒表現為樂意與依戀對象相處,并樂于探索外界環境、與他人交往。因為幼兒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被愛的價值,相信依戀對象會提供有力的支持。回避依戀的幼兒則未能與應該依戀的對象發展出真實的依戀關系,經常忽略、回避依戀對象。反抗依戀的幼兒對依戀對象抱有矛盾的心態,既有與依戀對象親近的意愿又反抗其親近。混亂依戀的幼兒則兼有上述兩者的特點,在交往情境中表現得混亂和無序。這三種類型均屬于依戀障礙,原因在于幼兒沒能與依戀對象建構起健康的依戀關系,總是擔心被遺棄,處于緊張、焦慮中,并將這種不良模式延伸至其他關系和情境中,而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在成長的關鍵期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難以與父母建立親密、穩定、安全與健康的依戀關系,長期被忽視,其他監護人通常無法有效、及時、敏感地回應其需求,容易形成回避依戀、反抗依戀及混亂依戀,其依戀障礙的比例相當高,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由于不良的依戀關系,農村留守兒童對自我、他人與環境有諸多不合理信念,引發了較多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溝通交往問題。父母與兒童的親子溝通交往是與他人溝通交往的基礎和原發模型。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交往和溝通是不穩定和間斷的,沒能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也得不到有益的指導,容易將此不合理信念投射到與他人的關系中,常常自我封閉、退縮,導致溝通不良,人際關系不佳。二是情緒情感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在情緒發展的敏感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情感交流無法滿足正常需要,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泄,壓力大,自控力差,易激惹,容易陷入孤獨、憂郁、焦慮、悲傷、苦惱、怨恨等負面情緒中。三是缺乏自信。由于留守兒童的依戀障礙,他們往往認為自己被父母遺棄,沒有被愛的價值,自卑心理比較常見。四是比較叛逆。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未能真正建立起來,他們總是感到不安全,對他人和環境的戒備心和敵意較強,不服從老師、長輩的管教,比較叛逆。
根據以上論述,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障礙引發了較多心理問題。盡管父母之愛無可替代,但研究顯示,留守兒童亦可與除父母之外的照顧者(親戚、隔代監護人、老師、“代理媽媽”等)建立起安全依戀,如果他們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愛心,能夠多了解依戀理論等心理學等知識,能敏銳、及時、準確地感知并回應留守兒童的需求,多與留守兒童開展高質量的情感交流,亦可能與留守兒童構建起健康的依戀關系。而且研究者認為,依戀體系是動態發展的,并非凝固不變,即使兒童早期的依戀類型不理想,亦可通過后續努力使之更具適應性,這就要求父母為留守兒童提供源源不斷的情感支持,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情緒變化,呵護敏感、稚嫩的心靈。既然農村兒童留守現象將長期存在,就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大家共同營造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溫暖、愛和支持,盡量減少留守帶來的消極影響,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