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寒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推動了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擴張,導致了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文化全球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世界的擴張而不斷的擴展,文化全球化的結果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加劇,相似文化之間的融合進程加快。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全球文化的單一化發展,而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高度社會化狀態,是民族文化的高度相互依存與融合”,[1]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在推動不同文化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之間的沖突。
在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影響下,社會中的文化和價值理念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不同的價值理念相互沖突、激蕩,通過價值理念輸出爭奪生存空間。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尚未最終完成,其思想的活躍性、關注點的難以持久性和價值觀的可塑性等特點使大學生成為不同價值觀爭奪的主要對象,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成為當前思想引導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立足于文化全球化視域下的文化沖突和文化認同,認為當前的文化沖突具有現實存在性,而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并通過對當前大學生思想引導存在問題的分析,發掘有利于大學生思想引導的策略措施。
由于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產物,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內在的價值理念,因此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勢必會引發價值理念間的沖突。與文化沖突相伴隨的文化融合與認同,使得基于特定價值觀的思想引導成為可能,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在本質上屬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因此,基于文化沖突與認同的價值重構成為文化全球化發展與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的契合點。
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勢必會引發文化之間的沖突,當前文化全球化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主導下的文化全球擴張,是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對其他政治體和文化群體核心價值理念的侵蝕和擴張。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即闡釋了西方文化的優越性,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視為最優秀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全球化的中心”,“引導著人類文化的發展”,[2]因此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文化沖突是西方文化對其他文化侵蝕和滲透的表現。
文化全球化引發的文化沖突過程伴隨著原有文化的解構和新文化的重構,在我國即表現為西方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侵蝕和解構,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和干擾。文化全球化在我國引發的文化沖突給社會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困擾,引發社會價值觀的混亂。在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進行滲透的過程中,大學生群體成為其滲透和影響的重要目標,通過向大學生宣傳西方的“普世價值”和其他不良價值觀(如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有意識的引導大學生向悖于善性的方向發展,使得大學生出現了價值觀選擇性困惑的現象,引發了大學生思想引導困境的出現。
與文化沖突危機相對應的是文化認同機遇。文化全球化引發的文化融合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認同,文化認同具有可解釋性和確定性兩個特征,其中文化認同的確定性“既包括對多元文化的確定闡釋,也包括對某一種主導文化的肯定,也就是主流價值觀問題”。[3]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單一化發展,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存,通過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融合,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的多元發展顯得不可避免,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勢在必行。
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在本質上屬于價值觀教育,旨在引導大學生認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大學價值觀教育的實質“是在一種多元文化的氛圍中傳達某種主體文化的價值體系”,[4]因此,當前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為最終目的。文化認同,尤其是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的主要著力點,文化認同成為大學生思想引導的價值目標。
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伴隨著不同文化的解構和重構,文化的解構過程即是對原有文化的分解,通過文化解構實現文化的進一步融合與發展;文化的重構即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文化進行發展,通過文化重構實現文化的創新,增強文化的競爭力。文化重構在本質上屬于文化內含的價值觀的重構,是對原有價值觀的升華與創新,同時,文化的重構是對文化身份差異的反應,是對新的文化身份的構建。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不同文化的沖突和融合推動了不同價值理念的交流和滲透,多元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沖突引發了社會價值觀的重構,社會原有價值觀逐漸吸收、借鑒外來的價值觀,將之轉為己用或引為自身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從根本上來說,文化全球化的過程是不同文化內含價值觀重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文化的價值觀相互融合、重構,形成新的價值體系。
而在大學生的思想引導過程中伴有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教育,屬于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性教育,這一認同教育的核心是對中華民族基本價值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引導使大學生摒棄有悖于自身全面發展的價值觀,轉而樹立有利于自身善性發展的價值觀,這一過程即是大學生價值重構的過程。
因此,價值重構成為文化全球化和思想引導工作的契合點,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推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或者一個民族文化在借鑒外來文化優秀部分的基礎上對自身的文化進行重構,并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價值體系。而思想引導過程中的價值引導在本質上屬于對大學生自身價值觀的揚棄,是對原有價值觀的重構,這種重構的過程為介入大學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價值重構作為文化全球化和思想引導的契合點,使得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有了現實的可能性,文化全球化與大學生思想引導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鏈接,這種鏈接使文化全球化視域下的思想引導工作有了理論支撐。
文化全球化在本質上屬于不同價值理念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擴張,文化全球化的最終結果是“全球文化取代民族文化,未來人類的文化將實現統一”,[5]而全球文化形成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解構和重構。因此,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擴張,依靠的是對自身價值理念的輸出,通過輸出自身的價值觀,去影響其他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同時,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帶來了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碰撞,一個文化或者文明想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存續下去,就必須不斷創新自身的核心價值觀,提升核心價值的影響力,進而向外進行傳播,搶占文化市場,而其想要在文化沖突中取得立足之地就需要持續不斷的進行價值理念輸出,價值理念輸出成為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著力于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旨在通過對大學生的引導使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樹立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的正確的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的過程就是推動大學生進行價值重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本質上屬于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輸出的過程,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輸出教育,獲取大學生的價值認同,進而改變大學生原有的價值理念,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簡而言之,價值理念輸出同樣是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的重要手段。
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推動了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打破了文化的地區性特點,使得文化突破了區域的限制而逐漸成為全球性的文化。文化在作為民族的文化的同時,開始兼具世界的文化的特點,文化的影響力逐漸由民族而及于世界。不同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引發了社會價值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傳統社會中的價值觀一元化模式被打破,轉而出現了多種共存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都有特定的價值體系和價值偏好,不同價值觀之間相互影響甚至抵觸,進而引發了社會價值觀的混亂,給社會帶來了價值觀的選擇性困惑。
在價值觀一元化的社會中,由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沒有受到外來價值觀的滲透后干擾,因此,人們在塑造價值觀的時候往往會主動的向社會既有的價值觀靠攏。而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社會中,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價值理念,有些價值理念甚至是有悖于其全面發展的,這一現象在大學生中間誘發了一系列的價值觀構建問題,使得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異化。因此,社會價值的多元化發展帶來的大學生價值觀認知混亂使得必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多元化成為連接文化全球化和思想引導工作的橋梁。
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促進了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而文化的多樣性為文化之間的沖突提供了客觀的基礎。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不同地區文化認同的發展,文化認同既強調“承認、尊重并寬容外來文化,主動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中對于自身發展有益的東西”,[6]也強調避免民族文化在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中被外來的文化吞噬、同化,因此文化認同既包括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也包括對外來文化的認同,尤其注重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文化全球化在促進文化的全球性交流的同時,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認同。
而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本質上屬于對大學生進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在通過思想引導使大學生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認同我國的文化體系和文化理念,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的過程中,有效的借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將外來文化納入到自身的文化體系之中,引導學生實現外來文化的本土化,進而實現文化認同的本土化。因此,思想引導的目標在于引導大學生形成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整合社會中的多元價值觀,最終樹立有利于自身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念。文化認同成為文化全球化和大學生思想引導的共同目標。
基于對文化全球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引導存在問題的分析,文章從核心價值觀構建、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文化自覺意識的樹立三個層面進行具體策略的解讀,以期為當前的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提供可資借鑒之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精神文化系統中的核心和靈魂,為社會提供理念支撐、精神動力和合法性證明,規定著一個社會的性質和發展方向”[7]。思想引導的本質在于推動對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認同,使大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置于多元文化認同的首位。
文化的認同在本質上屬于價值觀的認同,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對其理論內涵的挖掘,在整個引導路徑場域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引力作用的發揮,需要強化其理論認知,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邏輯,將馬克思主義的共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個性結合起來,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力,完善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建立在主動基礎上的自覺認同”[8],通過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引導增強對大學生的核心引力。
思想引導工作的開展需要借助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和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符合大學生個性的思想引導路徑。同時樹立正常的思想引導主體觀,不斷研究、確認、凸顯大學生主體,牢固樹立大學生是思想引導工作的主體觀念,“注重發揮大學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自身與大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互相理解、彼此溝通和教育合作”,[9]將大學生視為思想引導工作的重要環節。
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需要引導大學生構建正確的角色身份,給予學生豐富的引導途徑和引導載體,以激發學生對思想引導工作的參與興趣,培育大學生對思想引導工作的內在價值訴求,并將內在訴求轉化為現實的動力,以大學生為參與主體進行思想引導體系的創新。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引導“需要從傳統文化的最深處能夠獲取公民認同、引起大眾共鳴并最終引領中華民族前行的價值理念”。[10]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的一元化價值觀引導,需要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堅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改進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將挖掘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樹立文化自覺意識,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樹立文化自覺意識需要樹立文化自信,重視文化的價值導向,在大學生中間開展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大學生的文化價值意識和文化實踐意識,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教育,引導大學生主動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并將之運用到抵御西方文化的滲透實踐之中。同時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視為社會的主體價值,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在文化自覺和價值觀構建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大學生的利益、價值尺度、理想追求作為文化自覺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實現文化自覺思維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在本質上屬于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的一元化教育,通過思想引導工作的開展使大學生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思想引導屬于文化認同教育。但是受文化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影響,社會價值觀漸趨多元,大學生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出現了價值觀認同性倦怠問題,需要我們在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文章通過分析文化全球化與思想引導二者之間的邏輯連接,認為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的開展,需要樹立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覺,以使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收到實效。在未來社會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價值觀的沖突,社會的矛盾突出表現為不同價值觀主導下的社會權利認知的矛盾。面對這一發展趨勢,大學生的價值權利認知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未來的發展狀況,因此,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通過引導大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有效化解文化多元背景下的價值觀沖突,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競爭中的活力,使大學生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真正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