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華蓉
(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學校,海南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572912)
什么是思維呢?簡單來講,思維是人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時的“想一想”的“想”,也是人們對問題的分析、判斷、比較、思考等的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的總稱。人們的一切生活、生產、學習都離不開思維,都需要思維的指揮和抉擇。教學活動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學生思維的創新性、主動性、獨立性、深刻性等。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按照文本的寫作順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討論、探究等一系列學習活動。當學生理解了文本表達的主題思想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推理,從相反的方向和角度繼續探究文本,進一步把握文章的內涵。如《西門豹》一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西門豹是怎樣懲治巫婆和官紳的,體會西門豹的方法妙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門豹,你會怎樣處置那些惡人。從否定結論出發推出新的判斷,學生會發現:如果直接把巫婆扔進河中,可能引起久被蒙騙的老百姓的不滿。可見,從正反兩方面深化理解,能夠促進辯證思維的發展。
邏輯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的過程,它是人們全面認識事物、重新辨別事物的重要方法。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通過邏輯推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太陽》一文,把宇宙中遙遠的太陽與地球人的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邏輯推理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發展學生的思維。首先,需要氧氣供人們呼吸、需要火供人們加工食物和取暖,需要植物和水來供人們生存;其次,地球的植物生長、氧氣制造、冰融化成水等,都需要光、熱,而所需的光、熱等都來自太陽。經過推理,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太陽,太陽與人類生存有著密切的關系。將直覺上的認識進行邏輯推理,這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理解課文內容主要借助詞、句、段、篇的分析,可見“詞”是理解內容的基礎。詞的理解要與句子相聯系,這樣才能正確理解詞的含義。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把難以理解的詞語或抽象的詞語形象化,然后去探究新的含義。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的圓明園的結構時,理解“眾星拱月”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詞語本意畫出“眾星拱月”的形象,并根據前面的內容提出“眾星”代表圓明園中的( ),“月”代表圓明園中的( )的補充句式。這樣,學生會興致勃勃地畫出圓明園中“眾星拱月”的形象。可見,饒有興趣的抽象變形象,能夠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和敢于創新的精神。
在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或是前后年級的教學內容,人物、場景、事例等有一定的關聯性、可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回憶、類比、遷移、聯想,以促進理解,激活思維。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之前已經學過幾篇關于周總理的文章,《溫暖》中清潔工體會到周總理是一個關心勞動人民的好總理,《周總理的睡衣》中護士體會到即使革命勝利了,周總理仍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教師可以把這些人物置于送別場景中,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他們就在隊伍中,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這樣既復習了有關課文內容,又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代社會呼喚富有創造性的人才,而想象是創造的先導,是一種在過去感知的基礎上對表象進行發散思維的心理過程。在閱讀教學中,除了集中傳授語文基礎知識、閱讀方法之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保護、啟發、引導孩子的想象力,讓純真的心靈向世界敞開,在想象的天地里馳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抓住課文特點,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由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中國古代有句哲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確,語文教學就要發揮讀的作用,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讀——朗讀、默讀、集體讀、小組讀、精讀、品讀等。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的主題,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但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有時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信奉“講書百遍,其義才見”的現象仍屢見不鮮,這嚴重制約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郭思樂教授的生本理論認為,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的活動是為學生的活動服務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先學后導”或者“只學不導”,當學生學習時遇到了困難,分組討論解決不了的時候,教師才給予解答。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困惑,說明沒有認真思考,思維的主動性培養就無從談起。
要讓學生耳與心謀,誘導他們聽思結合,善于質疑。教師不要一講獨尊,要隨時接納學生的意見或聆聽學生的提問,甚至與學生討論。生本主義教學理論要求教師走下講臺,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和朋友,與學生一起討論,引導學生及時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疑問。學生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民主的氛圍之中,將會產生一種輕松自如的學習心境,這有利于學生發展個性,提高獨立思維能力。
例如,于漪老師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時,突然有學生問:“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一句中“萬萬”等于多少?全班哄堂大笑,并雜然答曰“萬萬”就是“億”,提問者面紅耳赤。于老師并未簡單作結,而是立即提問:那么文中為什么不寫“億”,而是寫“萬萬”呢?同學們深思,繼而有聰明者答曰“萬萬”強調其多。于老師再問:為什么“萬萬”起了強調作用?學生再次獨立思考,討論出結果:詞的疊用有增強表達效果的作用。于老師的高明之處還在于最后的小結:通過對“萬萬”的理解,我們學會了一種修辭方法,真該感謝剛才提問的同學。這樣,在輕松的民主氛圍中,學生認真自學,主動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并樂于探究,能夠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從目前教學實際來看,每個學生每學期只學習二三十篇課文,無論閱讀教學怎樣改進,即使把課文教得很透,要想提高學生思維深刻性還是不夠的。筆者認為應大量增加學生獨立閱讀的課文,而學生閱讀遇到的問題有些可以及時解決,有些則可以留待以后慢慢解決。學生學習主要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有的并不是真正懂了才運用的,而是先記憶積累,再慢慢消化吸收。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擴展學生閱讀范圍與深度,增加學生的知識存量,才能使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不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