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東,王 坤
(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技術深度變革的宏觀背景,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過程、方法和效果等都提出了挑戰。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需要系統反思和重新審視。
未來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技術的變化速度會超過人類的適應速度。在此基礎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和著名記者杰夫·豪在新著《爆裂》中總結了未來世界的三大趨勢——不對稱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對稱性強調,規模的概念將成為過去時;復雜性強調,未來世界的復雜程度驟升,現有的理論和實踐面臨無效困境;不確定性則強調,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未來。這給大學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價值:需要超越對確定性知識的尋求,需要打破固有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放棄對未來行業發展的盲目預測。在此意義上,高等教育想要培養面向未來的人,人才培養的理念和實踐亟待變革。
在理念層面,大學需要超越現有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特征是目標明確和培養方案確定,其帶來的結果是,學生有相對明確的職業目標,學習的知識是結構性的和框架性的,針對具體的實踐。但問題是,一方面,技術變革同時帶來了職業變革,在可以預測的未來,人工智能將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產生巨大的變革效應,我們無法確定某個專業在未來的價值;另一方面,在某些知識領域,技術的迭代帶來知識的迭代,知識迭代的速度甚至超過了學生學習的速度,掌握知識不再意味著擁有專家權,而更可能意味著學習資源的無序消耗。因此,人才培養理念需要從關注職業和確定性知識轉向面向未來的素養——學習力。概括而言,學習力是學習者專注問題、面向未來,具有始終保持學習熱情、投入學習的能力,又表現為由持續有效學習和健全交往積淀,超越一般意義的學習技能,成為生命存在的學習底色與學習素養。
首先,學習力是一種理念。需要認識到“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的本質,從而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超越具體的學段,而把學習當作“生存的家園”,當作認識世界、體驗世界、構建健全生活的基本方式。
其次,學習力是一種方法。需要打破學科邊界的束縛,從認識世界的角度架構知識體系,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隨時調整自己的認知。
再次,學習力是一種結果。學習本身成為目的,超越對未來職業的想象,而培育自身的調適能力,培養在任何領域都能夠高效而有質量地進行學習的能力。
最后,學習力是一種關于未來的信念。在復雜而不確定的未來世界,改變是常態,而學習力正是面對改變常態的不變的常量。
在實踐層面,大學人才培養需要超越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保持現實的確定性與未來的不確定性之間的平衡。面對現實的確定性,需要不斷加強對通識教育的重視。人類發展的每個領域都有著自身的底層邏輯,這些底層邏輯歷經歷史變革而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動,充分說明其具有超越性。面對大學資源有限的現實,優質的通識教育面臨巨大挑戰。因此,從“巨型大學”走向“交互大學”,建構全球性的資源合作網絡,就成為培養未來人才的必要選擇。面對未來的不確定,需要將教學化為教育,從人與人的互動中建構學習力。學習力的培育,需要兩方面重要的能力。
其一,建構意義的能力。人生意義問題幾乎困擾著每一個人,理智的人常常自問我為何而來,我將到何處去,目前的一切有何意義等。“意義空心化”甚至成了時代癥候,其根源在于,過分看重外在的目標而缺少必要的內省,過分強調自我而缺乏必要的謙卑。如何把基于知識的教學轉化為基于人的教育,是大學人才培養體系變革的重要問題。
其二,認識“無知”的能力。知識學習應是孕育新知與認識“無知”交互作用的過程。探索培育學習力的重要方法,也應向蘇格拉底學習:通過認識自身的無知,從而保持必要的謙卑,進而洞察世界的真相,逐步走向真理。認識“無知”的能力需要不斷訓練,需要首先抱有對“無知”的開放性。認識到“無知”并不意味著能力欠缺或不夠努力,而恰恰意味著對“無知”保有必要的謙卑,并合理地提出對已有知識和論斷的質疑。要意識到,自身的“無知”總是持續學習的重要激勵。如何將認識“無知”的能力作為人才培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人才培養實踐變革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