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清
(甘肅省民勤縣南關小學,甘肅 民勤 733399)
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社團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開展社團活動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行探討。
學生思維的發展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思維,是語文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到科學文化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互動中激活思維。為此,教師可以經常開展演講比賽、“你問我答”等社團活動,進而開發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學《蟋蟀的住宅》這一課后,教師可以以“我的住宅與蟋蟀的住宅”為主題,開展“你問我答”的社團活動。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安排課下任務,讓學生搜集有關蟋蟀的知識,并提前了解自己住宅樓的情況。在開展“你問我答”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其中一組進行提問:“你們知道蟋蟀有幾只腳嗎?”另一組進行回答:“蟋蟀有六只腳?!彪S后回答問題的小組再向原來問問題的小組進行提問:“知道蟋蟀的住宅長什么樣子嗎?”雙方之間不斷互動與交流,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人類的住宅和蟋蟀住宅的不同之處,感悟到蟋蟀艱苦奮斗,不愿坐享其成的精神。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師開展有趣的社團活動,能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拓展思維,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組織之間的交往都離不開語言交流,可見語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辯論賽、知識競賽等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能力。
例如,教學完《走遍天下書為侶》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辯論賽,讓學生以“實踐活動與課本知識哪個對學生更重要”為主題展開辯論。在本次社團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八名學生參賽,并將其分為兩隊,每隊有主辯、一辯、二辯和三辯共四名成員。其中一隊為正方,認為“實踐活動更為重要”,另一隊為反方,認為“課本知識更重要”。在辯論的過程中,正方參賽隊員說:“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學習到相關知識,而且書本上的知識也大都源于社會實踐經驗,所以實踐活動對學生更為重要。”反方參賽隊員說:“雖說書本上的知識大都源于社會實踐經驗,但書本知識都是前人的經驗教訓,學習書本知識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所以課本知識對學生更重要。”學生之間的相互辯論,不僅活躍了氛圍,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看出,辯論賽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適時開展類似辯論賽的社團活動,在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及民族的靈魂,是國家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支柱。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開展有趣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學生學完《北京的春節》這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我們的節日——春節”為主題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社團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剪窗花、寫福字、做花燈、寫春聯、包餃子、扭秧歌”。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八人左右。在活動過程中,每個小組都有自己明確的任務,一組主要負責剪窗花、二組負責寫福字、三組負責做花燈、四組負責寫春聯、五組負責給大家表演扭秧歌、六組則在教師指導下包餃子。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恭喜發財》歌曲循環播放,營造春節的喜慶氣氛。通過相互配合,班級學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并將自己的成果放在展示臺上。學生們在其樂融融的氛圍里吃著餃子,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春節帶來的喜悅,從而愛上傳統文化,立志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顯而易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融入有關傳統節日的社團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進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良好的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應該結合語文教材內容,注重學生審美觀念和鑒賞能力的培養。要經常開展如“詩詞大會”這樣的社團活動,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用心感受美的事物,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例如,教學完《長相思》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我們的中華好詩詞”為主題的詩詞大會活動,向學生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社團活動所涉及的古詩詞都是五年級以下學生所學過的,活動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學生可以通過集體朗誦、配樂朗誦、詩伴舞、單獨朗誦等形式參加活動。每個小節目表演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進行點評,談一談對此作品的感受和對詩詞的理解。如有學生伴著古典音樂朗誦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開闊,飄逸靈動,使人仿佛身臨其境,體會到李白對友誼的珍惜和重視。在學生表演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其他同學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進行詳細的講解,并對剛才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進而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發現,教師開展類似“詩詞大會”的社團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過的古詩詞,加強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將課本知識與社團活動相融合,適時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社團活動。要基于社團活動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引導學生傳承優秀文化,提高學生鑒賞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