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英
(福建省龍巖初級中學,福建 龍巖 364000)
語文是一門文學性較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只有科學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問題探究,才能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學模式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但培養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主旨并未改變。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語文教師應深挖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并進行提問策略創新,這樣才能使語文提問更新穎、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問題探究興趣,拓展學生思維,并借此展開教學重難點的解析。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取得的教學成效并不顯著,其教學價值還有待挖掘?;诖?,本文對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策略設計進行初步的探究。
語文教師在進行提問設計時,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問題,問題應具有啟發性,以便激活學生思維,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問題探究。啟發性問題的設計不應像判斷、填空題一樣過于簡單,要能夠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學生對問題最好能從多方面進行探究,以拓寬視野,使思維更加靈活、開放,從而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語文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過于煩瑣零碎、毫無章法,應緊貼文章主旨,具有系統性,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以利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時,語文教師可以從作者的心理活動特點著手,就父親的背影對學生進行提問,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此一來,學生就會重新回顧全文,進行思考。這種系統性的提問不但有助于學生高效掌握文章主題思想,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
在語文教學的提問設計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巧妙地進行提問。如果問題設計得過于深奧,一些學生無法理解問題的要義,難以給出精準的答案,這勢必會挫傷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倘若提問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便會失去思考空間,這就會耗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也是不可取的。語文教師應遵循難度適中的原則,能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科學地設計有層次的問題,兼顧學生思維水平和生活閱歷,以便學生在問題思考中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這樣,教師通過積極的適當的提問與學生進行互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語文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并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活躍教學氣氛,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容易發揮創造性思維,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并未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只是一味注重講授,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根據教材內容有效設計提問,師生課堂互動機會很少,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師即便偶爾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也難以提起興趣,難以給予積極反應,因而教學效果不理想。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涉獵的知識面更為寬廣,教師只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擴充教材內容,才能幫助學生高效掌握知識。但就目前語文課堂提問現狀看,部分教師在問題設計上依舊單一,沒有新意,提問也缺乏創新性。例如,在對抒情性課文進行問題設計時,部分教師總是針對作者思想情感進行提問,問題千篇一律,不夠新穎,學生參與積極性較低。
語文教師在對文章進行提問設計時,通常圍繞文章內容展開,這就會在提問過程中受到各種條框的限制。因此,語文教師要從獨特的提問角度出發,進行問題創新,使問題更加新穎,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孔乙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些學生會覺得這句話是病句,因為“的確”與“大約”前后矛盾,學生難以捉摸作者的寫作意圖。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你認為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他的意圖是什么?如果讓你寫一個你不確定的事情,你會如何描述?”設置這樣的問題,能使學生有較大的空間進行思考,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它不但使學生習得語文知識、學會寫作技能,還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和品德。青少年學生的思維亟待開發,語文教師在設計提問時,不能過于依賴教材,應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多從學生視角出發,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千人讀《紅樓夢》會有千種感受,由于每一位學生的經歷不同,理解問題角度不同,他們得到的答案通常不同。對于學生的答案,語文教師不應過早給出結論,更不能主觀武斷地否定學生的想法和觀點。開放性的問題允許開放性的答案,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新時代的人才應善于思考,視野開闊,因此語文教師應多設計開放性問題,以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編撰者精挑細選的,每一篇文章除了文字優美外,還有其獨特的內涵。由于學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語文教師進行問題設計時,應注重問題的分層,以便根據學生能力和水平,科學地提問,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研讀文章,掌握文章主旨。以《紫藤蘿瀑布》為例,該文章詞句華麗,富有情感和生機,每處文字表達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之美的禮贊。教師在講解該文章時,可進行問題的分層設計。首先,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本篇文章使用最多的修辭手法是什么”“讀完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獲”等。其次,教師鼓勵學生就某一植物進行描寫,并合理融入文章中的寫作手法。這樣,教師通過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就可以鼓勵后進生對基本問題進行思考,建立語文學習信心,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要求他們進行例句模仿,深挖文章精華,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古往今來的好文章浩如煙海,學生所接觸的教材文章猶如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初中階段的學生朝氣蓬勃,記憶能力強,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探究欲。語文教師應從此方面著手,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有意識地提一些具有延展性的問題,并積極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資料查詢和問題探討,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豐富語文積累。
語文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主動賦主動權于學生,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在解答問題時,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問題解答;也可以相互探討,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尋找答案。科學提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巧妙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這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應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積極進行課堂提問教學的創新探索,從新穎的角度進行提問,注重問題的開放性、層次性、延展性。要科學設計提問問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