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珂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百草園小學,江蘇 常州 213000)
所謂共生,原指兩個不相同的有機體生存在一起,一般情況下是指兩個不同而又相互影響的物種之間各種不同類型的關系。這里把共生借用于教育領域,強調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建立共生課堂,這就需要教師發揮關鍵作用,構建問題情境與數學學科特點的共生、教師問題引導與學生思維響應的共生、教學問題預設與課堂多元生成的共生、優化問題訓練與教學實踐回饋的共生,為學生數學學習創造更廣闊空間。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從課堂制約因素及各因素相互關系中找到教學啟動點,根據教與學的共生關系展開教學探索,勢必能夠形成嶄新的教學促進動力。
教學情境創設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教法運用,教師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思考問題情境,可以成功調動學生數學思維,這里便有共生的問題。在具體操作中,師生通過問題分析與解決進行交流互動,能夠形成豐富的教學切入視角。如何將問題情境與數學學科內容有機融合,這是數學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要對數學教學內容展開深度研究,找到問題設計的起點,還要對學生學習現狀進行調查,對學生數學思維水平有統籌把握,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教學情境和數學學科的和諧共生。
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認識容量和升”時,教師可在課堂情境創設過程中為學生布設一些思考問題:“這里有兩個杯子,哪一個可以裝得更多?這里還有兩個杯子,看上去一樣大小,如何驗證其大小呢?如果用這個杯子向水壺里灌水,需要多少杯水才能裝滿水壺呢?”問題提出后,學生開始認真觀察,教師找幾個學生現場進行驗證操作,很快就給出了相關問題答案。教師繼續給出問題:“成人每天要喝水1 升到1.5 升,小孩要喝水1 升,你知道一升水大約是這樣的幾杯水?你每天喝水多少呢?”因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針對新問題繼續展開熱議。
教師利用數學問題展開教學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學生對這些生活常識有一定認知,自然有主動探索的欲望,教師抓住數學問題和數學學科特點展開具體設計,教學調動效果顯著,課堂互動順利推進,贏得了教學主動權。
教師利用數學問題設計展開教學操作,需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的存在。問題引導和學生思維有制約點也有結合點,教師問題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學生思維基礎,學生在數學學習思考過程中,需要針對教師問題布設給予響應。教師問題設計和學生思維契合度越高,其教學調度效果也會越好。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對學生學力基礎要有充分調研,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給出不同問題設計,這樣能夠極大提升課堂教學覆蓋面,讓更多學生獲得必要的學習啟迪。
例如教學“用連除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在課堂引導階段,可為學生布設具體課例:大屏幕上有一幅插圖,仔細觀察其內容,根據提供的數據,設計數學問題,并展開列式計算,看誰設計和操作得最為科學合理?學生拿到這個課例之后,快速行動起來,自發展開數學討論。有學生這樣分析:這幅插圖有兩個書架,每一個書架有4 層,兩個書架總共放置224 本圖書,我們不妨設置問題:一個書架的平均每一層放置多少本圖書?也有學生直接列出算式:224÷2÷4=112÷4=28(本),或者是:224÷(2×4)=224÷8=28(本)。教師針對學生列式計算情況,讓學生詳細講解操作設計依據。學生再次進入課堂互動之中。
教師利用課例設計教學互動,讓學生根據個性理解設計數學問題,并進行相關列式計算操作,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思考的主動權。學生根據自身理解給出了具體設計,教師展開跟蹤性問題布設,能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達到教師問題引導和學生思維響應和諧共生的效果。
課堂教學有預設也有生成,二者本來就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教師利用數學問題設計展開教學,可為課堂教學生成提供助力和支持。課堂生成是重要教學資源,教師要注意抓住教學生成展開教學調度,及時調整教學程序,以成功激活學生數學思維。課堂是一個動態化的整體,數學問題是教學生成的重要引擎,教師要根據課堂生成展開互動設計和調整,讓學生產生新的思維碰撞,激發學生創造力。數學問題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共生,讓課堂教學趨于和諧,能為學生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更多幫助。
如教學“商不變性質”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掌握商不變規律,并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為學生播放一個演示性課件:孫悟空讓豬八戒填寫一個表格,再回答問題。豬八戒太笨了,只會計算第一道題,后面的題目同學們幫助豬八戒計算。學生看到這里有孫悟空和豬八戒等角色出現,頓時有了學習探索的興趣。教師就表格算式繼續提出問題:“什么數變了,什么數沒有變?”學生異口同聲:“被除數和除數變了,商沒有變。”“被除數和除數是怎么變的?”學生進一步討論: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或者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教師給出歸納和總結: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者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 除外),商不變。
教師利用一個帶有角色特點的數學問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熱議。學生對孫悟空和豬八戒身份特別感興趣,這無疑豐富了課堂生成內容。教師抓住問題預設和課堂生成共生的特點,對課堂進行進一步調度,可成功調動學生數學思維,使課堂討論氣氛熱烈,學習效果顯著。
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訓練和生活實踐,那么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以體現學科教學的專業追求呢?教師為學生準備豐富多樣的訓練內容的同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將課堂訓練和學生生活認知有機結合,這樣能夠形成強大的動力。學生對數學問題性訓練和實踐化操作有廣泛的興趣,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斷實踐反饋中形成數學學科認知,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實地觀察、實物測量、生活調查、案例分析、信息搜集、數學實驗等,都屬于數學問題性訓練活動,在具體操作中,需要調動學生生活認知科學展開。
數學課堂訓練內容包羅萬象,教師給出針對性的設計,讓學生接軌生活認知展開探究思考,其促學效果會更為突出。如教學“觀察物體”時,教師可在課堂訓練階段,為學生布設生活性訓練題目:這是一個文具盒,從不同角度觀察,你分別看到的是什么樣的形狀?將其形狀畫在方格紙上。這里有幾個相同的正方體積木,通過不同擺放方式,從不同角度觀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狀,只從一個角度能夠準確判斷方塊積木的數量嗎?問題提出后,學生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實踐性操作,通過對文具盒進行實際觀察,將觀察的形狀畫出來。接著,引導學生對更復雜的正方體積木擺放和觀察也進行同樣的探究。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針對學生個性問題給出解讀。
教師利用實踐操作設計課堂訓練,充分觀照學生生活實踐認知基礎,從學生具體表現中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參與訓練的主動性大大提升,并能夠在不斷實驗驗證中獲得認知和成長,掌握數學知識。
共生理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需要在共生關系構建中探索教學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認知。在課堂問題互動的前提下,教師通過構建問題情境與數學學科特點的共生、問題引導與學生思維響應的共生、教學問題預設與課堂多元生成的共生、優化問題訓練與教學實踐回饋的共生,能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問題核心,并快速形成數學學習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