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邱晨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我國《電子商務法》給電子商務下了定義: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
以電子商務平臺為橋梁,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傳統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企業面向企業,主要以大批量交易為主,例如阿里巴巴平臺就是典型的B2B平臺。
2.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和企業進行溝通,最后完成交易。例如天貓商城、京東自營、亞馬遜商城等。
3.消費者對消費者。在互聯網的發展下,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可以形成相互交易的關系,把自己的商品放在網上,尋求對此有需求的消費者。
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爆炸式發展下的產物,“電子”和“商務”是該概念的核心內容。線上建立買賣關系,經營者通過與物流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提供保障。由于整個交易過程無法保障全程透明化,在購買環節出現圖與實物不符、在配送環節發生貨物損壞或丟失、在支付環節出現釣魚網站等都是在電子商務出現后的風險。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以及依托于互聯方興起的電子商務進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同樣隨之而產生了許多問題,本節主要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者權益法律問題進行分析,消費者權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復雜的侵害,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傳統交易環境更多地是線下交易,基于對交易雙方彼此的信任。而互聯網交易,則更多是基于根據虛擬圖片、商家提供的信息的對所選擇的網上消費行為有一個初步認識,進而進一步產生交易。由于看不見、摸不著,買到假冒偽劣、實際收到的商品和商家描繪情形天差地別的概率就大大加大。
2.大數據時代,通過消費者在互聯網上對商品、服務的等的搜索,能夠記錄下消費者的偏好,從而向消費者推送更符合消費者習喜好的商品。電子商務環境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永遠也繞不開“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
3.線上交易比起線下交易的優勢在于便利性、擺脫了地域的限制,但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例如跨境交易中產生的問題。如一是涉及管轄權問題,由于商品可能流向其他國家,侵權行為地以及消費者在別的國家,會遇到根據該國的法律面臨其他國家管轄問題;另一個是,境外消費,海淘等各種app,國內消費者購買國外商品已經非常便利,但在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上,由于國際執法措施不到位,無法使我國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的保護。
電子商務環境的蓬勃發展下,針對現有的問題以及預料到的交易風險也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的法律制度。
1.為了防止消費者受到欺詐
民法上的欺詐構成的要件,欺詐主觀故意、欺詐行為、消費者基于基于錯誤的認識產生的意思表示缺一不可。網絡交易看不見摸不著,交易欺詐是網絡交易的風險之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合同法》均對消費者欺詐的構成行為、救濟途徑、法律后果作出了規定。例如“假一賠十”條款、“可撤銷”等。在網絡交易環境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交易者更多地處于弱勢地位,針對欺詐行為,我國法律對消費者權益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規定。
2.防止交易不公平
互聯網交易環境下,消費者討價還價地位減弱,從而為格式條款提供了生存土壤,這進一步使得交易缺乏公平性。例如,大量的格式條款使得只有消費者同意某些條款才能獲得商家提供的服務,我國《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網絡行為和商品交易行為及相關服務的臨時措施》對于不公平的交易行為作出了限制與規范,為消費者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3.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
互聯網交易、大數據記錄,互聯網甚至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熟知你的消費習慣想、消費偏好,進而推送更符合消費者興趣愛好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受到侵害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但是,很遺憾,由于我國公民隱私權意識萌芽較晚,我國現行法律中對于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較少,目前僅有《對網絡行為和大宗商品交易及相關服務的臨時措施》中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提到了只言片語,但是針對復雜的多樣化的互聯網“侵權”行為,這是遠遠不夠的。
電子商務平臺從起步到如今的如火如荼、從新興事物到人們離不開,我國法律對于電子商務市場的準入門檻也應當發生一定的變化。要讓電子商務在我國長久發展,必須控制源頭,促進網絡環境良好健康發展。例如,對于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的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必須在國家公權力機關進行相應的備案等。
傳統的救濟途徑,耗時長、舉證難,很難實質性地為權利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提供救濟途徑。為了適應互聯網的交易環境,必須設置與之配套的救濟措施。例如,建立專門的處理網上交易糾紛的處理中心。由國家公權力進行管理,當投訴一旦受理,必須規定在多少日內作出處理。當商家的侵權行為確實存在,相應的懲治措施也必須落實到位;二是針對舉證問題。由于電商商務商家的信息優勢地位,消費者要對其侵權進行舉證難度較大,我國現行法律中對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作出了列舉,但是并未將互聯網侵權行為涵括在內。筆者認為,針對互聯網交易的特點,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侵權行為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行為。
電子商務環境中,消費者遇到商家侵權時,大部分不會選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基于長期以來消費者對于法律訴訟的看法“耗時長、舉證難、勞心勞力”,因此設置便捷高效的救濟途徑,也是立法中的重中之重。
現有法律雖然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作出了規定,但是基于互聯網交易行為的復雜性,侵權行為的隱蔽性以及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巨大改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無法作出有效保護。因此,針對電子商務侵權行為,應當予以作出專門規定,加大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力度。
市場經濟下除了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對準門們門檻進行控制、修訂法律法規等政府行為,作為電子企業自身,也應該通過設置行業規則加強行業自律,增加消費者對電子商務的信賴力,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認同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做到電子商務企業自己為自己背書。電子商務企業要想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網絡環境中走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以提高自己商品與服務的質量為核心經營原則,打鐵還需自身硬。
互聯網交易環境的開放性、虛擬性、便捷性極大地改變了我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擺脫了傳統交易中時間上、空間上的限制,消費者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權益的保護。除了消費者自身要加強法律意識,在面對“蹊蹺”的交易信息多個心眼,注意證據的保存固定,我國立法者也應當針對目前復雜多變的互聯網交易侵權行為及時作出反應,在準入門檻上嚴格控制、在交易過程中嚴格監管、在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設置快捷有效的救濟制度,作為電子商務行業自身,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打造自身的電子商務平臺。只有在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消費者對電子商務、對我國法律樹立足夠的信任,我國電子商務環境才能實現良性、健康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