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暉
近年來,贛州市金融部門以支持“三農”工作為重點,在金融支持精準脫貧、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金融基礎。
近年來,贛州市各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的信貸投放,支持農業產業升級,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助推實現產業興旺。以最具贛南特色的臍橙產業為例,截至2018年末,轄內臍橙產業貸款余額為78.78億元,同比增長19.88%,2016~2018年平均增幅為14.18%。在產品創新方面,針對果農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實際情況,積極創新“果園”抵押貸款模式,以《果園經營土地許可證》為抵押物,為果農提供資金支持。在信貸對臍橙全產業鏈的支持下,贛州臍橙產業形成了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的經營模式,2018年“贛南臍橙”品牌價值為601.13億元,為水果類產品第一,其中轄內信豐縣入選國家首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縣。同時,蔬菜、油茶、煙葉、白蓮等產業也在信貸資金的投放下,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截至2018年末,蔬菜產業貸款余額為10.20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155.76%;油茶產業貸款余額為14.32億元,較2016年基本持平;煙葉產業貸款余額為3.72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120.30%;白蓮產業貸款余額為1.36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53.88%。當前贛州市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省標桿、全國有影響,2018年全市新啟動建設蔬菜基地343個,新增鋼架大棚5.2萬畝,是2017年的1.68倍,累計建成鋼架大棚9.9萬畝;2018年完成油茶新造10.48萬畝、低改10.45萬畝、撫育29.78萬畝,“贛南茶油”被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在推動產業延伸、融合方面,贛州市金融體系主要通過支持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截至2018年末,贛州市農業生產資料制造貸款余額為19.21億元,同比增長16.76%;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流通貸款余額為77.81億元,同比增長16.11%。一方面,以扶持龍頭企業打造示范效應為突破口,支持企業跨產業發展。以大余丫山集團為例,該集團獲得贛州市工商銀行等多家銀行以項目貸款、“財園信貸通”貸款、股權反擔保貸款、產業化龍頭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等多種形式的貸款,截至2018年末合計貸款余額為1.73億元。已初步形成以丫山旅游為龍頭,全面帶動山區一二三產全面融合興盛的局面。另一方面,通過大力推進互聯網金融發展,助推轄內農村電商發展,實現農產品的一二三產融合(吳盛光,2018)。2018年12月,贛州市當期互聯網支付交易金額為549.98億元,同比增長70%。同時,利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力量,實現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快速覆蓋。如農行贛州分行創新惠農e貸農戶貸款,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批量采集內外部數據,實現批量化、自動化的系統審批,系統30秒審批通過,10分鐘可實現合同簽約、貸款發放。在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下,贛州市已成為全國首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全覆蓋的設區市,2018年全市電商交易額231億元,其中網銷贛南臍橙占總產量30%以上,轄內尋烏、安遠、石城等三縣榮登阿里巴巴農產品電商貧困縣50強排行榜。
加大對農村企業、城市涉農企業等經濟組織的信貸支持,推動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駱昭東,2018)。統計數據表明,占總農戶數35%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造了突破500億元的農業產值、約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0%。正是基于信貸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起到的“輸血”、“造血”功能,贛州市金融體系積極增加對該體系的信貸投放。截至2018年末,贛州市農村企業貸款余額為772.81億元,同比增長25.10%;城市企業涉農貸款余額為145.87億元,同比增長13.33%。在信貸的拉動下,贛州市涉農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并逐步形成龍頭效應。截至2018年末,全市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到626個,比上年增加38個,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個,省級龍頭企業92個,市級龍頭企業163個。
通過持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等信貸產品的投放力度,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杜志雄,2018)。截至2018年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為380.12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達到9.37%,同比增長20.56%,高出各項貸款增速2.14個百分點。同時,加強鄉村棚戶區改造。如農發行贛州分行2018年發放棚戶區改造中長期貸款48億元;發放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貸款5.5億元;發放城中村改造貸款7億元,支持12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在支持方式上,積極創新擔保模式,使得金融高比重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農發行會昌縣支行采用第三方國有企業保證擔保和整合資金質押擔保相結合的擔保方式投放中長期貸款,用于會昌縣美麗鄉村項目建設。該項目遍及全縣19個鄉鎮243個村莊,用于農村排水基礎設施建設、村莊道路整治等方面。總投資3.8億元,其中農發行貸款3億元,占總投資金額的比重達到78.95%。金融持續投入對贛州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2018年贛州市實施國省道升級改造項目23個,實施里程341公里。
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信貸投放有機結合,助推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截至2018年末,農村污水處理貸款余額為2.04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5.8倍;農村垃圾處理貸款余額為0.22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1.40倍。在加大投放力度同時,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如農行贛州分行利用政府購買服務信貸支持定南縣永盛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定南縣域污水處理項目建設,項目總投資2.9億元,其中銀行貸款2億元,占總投資比重69.02%。轄內8個省重點支持縣(區)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全面完成,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省級控制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贛州市金融機構采取了多種方式,精準對接貧困戶,利用信貸資金助其脫貧致富。如積極推進整村授信模式,提高農戶的信用度,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得性。其中僅農商行就已完成了1211個行政村整村的授信工作,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35%。同時為了充分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市財政籌集10億元風險緩釋基金,推出“產業扶貧信貸通”信貸產品,將貧困戶的貸款額度由3~5萬提高到3~8萬元,破解扶貧投入不足的難題。截至2018年末,贛州市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為292.13億元,同比增長17%;已脫貧人口貸款余額為56.92億元,同比增長16%。在就業得到基本保障、農業產值擴大的推動下,贛州市扶貧成效顯著,農民收入不斷增加。2018年瑞金市已實現脫貧摘帽,南康、尋烏、安遠、石城、上猶、會昌等6縣(區)達到脫貧摘帽條件,全年預計減少貧困人口19.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45%,退出426個貧困村。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0786元,首次突破萬元大關,同比增長11%,增速快于全省1.8個百分點。
雖然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金融提出了新需求,也帶來了新挑戰。
據調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產生了大量鄉村振興項目,融資需求巨大,但這些項目的投資主體基本都是縣(市、區)一級的融資平臺為主,地方投融資企業數量、資金有限,且負債較高。2017年以來,財政部等部委連續發文,不斷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除棚戶區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仍可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其余的基礎設施建設均不允許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或由財政提供擔保。因此,在現有的投融資模式下,銀行介入鄉村振興項目的難度較大。統計數據顯示,受規范地方政府舉債政策影響,某政策性銀行2018年累計發放貸款87.11億元,同比減少43.83億元,同比降幅33.47%;其中中長期貸款累計發放76.40億元,同比減少47.91億元,同比降幅為38.54%。
贛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鄉村風貌是其中一個重點,如鄉村污水垃圾處理、水環境治理等環境設施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等,對綠色金融的需求較大。但贛州的綠色融資仍以綠色信貸為主,綠色保險、碳金融等產品剛剛起步,大金融支持生態保護和節能環保的局面尚未形成。截至2018年末,全市綠色信貸余額86.56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僅為2.13%。綠色保險在贛州僅推行了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綠色證券方面,截至2018年末,全國環保公司中有67家在主板市場上市,24家在創業板市場上市,贛州尚無一家。導致大量綠色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如某縣鄉村振興規劃2018年初提出,要利用生物處理技術為轄內所有行政村建造鄉村污水處理廠,每個污水處理廠造價在50萬元左右,資金需求5250萬元,一直未得到滿足,導致該項目擱淺。
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資金的需求較大,但現有的信貸模式難以滿足其融資需求。一是缺乏收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在環境設施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田水利以及農村公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大,但項目建成后,沒有收入,還款來源沒有保證,因此銀行難以支持此類項目。截至2018年末,贛州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38.38億元,同比減少34.37%,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貸款余額基本為0。二是期限難匹配。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周期較長,但銀行的貸款大部分是流動性貸款,期限難以匹配(彭童云,2018),如某特色小鎮建設的基建資金,40%是銀行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導致其每年不得不借助縣“倒貸”基金甚至民間借貸進行資金周轉,因此額外產生財務費用近百萬元。三是缺乏擔保,鄉村振興建設中,涉及到的基本為集體土地,在現有法律框架內,不能用于抵押。
鑒于農業是弱質產業,抗風險能力差,一旦涉農貸款出現風險,現有的擔保機制難以覆蓋(謝瑞武,2018)。因此,為了降低風險,不少金融機構提出,部分涉農貸款需要加購農業保險。而贛州農業保險險種少,且費率較高,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一方面,農業配套保險種類缺失。贛州特色種植產業,如甜葉菊、烤煙、白蓮及養魚等,均無相應的貸款配套保險政策。另一方面,保險保費偏高。據贛縣某金融機構反映,該縣在推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過程中,較高保險費率,迫使不少農戶放棄貸款,部分甚至借道民間融資。如該縣某農戶種植蔬菜,經營土地面積73.09畝,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獲取貸款30萬元,貸款期限兩年,貸款利率按基準利率發放,每年需支付利息15660元。而需繳納保費合計23324元,獲得50%的財政補貼,農戶還需繳納11662元保費,相當于貸款利率上浮75%左右,加重農戶融資負擔。
贛州市廣大農戶從事特色養殖、種植的資金需求較為旺盛,但鄉村地區信用信息缺乏,市場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較嚴重,同時還有抵押物不足,增信措施有限的現實情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楊李娟和彭振江,2018)。但贛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夠完善,對金融生態環境提出了新挑戰。一是部分農戶信用意識薄弱。部分農戶對扶貧金融貸款性質認識不清,甚至有些貧困戶把金融扶貧當作是國家救濟,可以借錢不還,加上現行法律制度和法院執法缺乏對農村地區債權人的有力保護,農村地區企業和農戶違約、失信、逃債現象仍然較多。二是農戶的信用信息難共享。各涉農金融機構、部分政府部門、扶貧機構等均開展了農戶檔案的建檔工作,農戶檔案存儲于各自的管理系統中,尚未實現信息互通共享。而且農戶的信用檔案,主要為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家庭財產以及信貸信息,尚未將財政、公安等政府部門掌握的相關信息共享進來。三是缺乏市場化征信服務機構。受農村信用服務需求不足和信用信息采集難制約,農村地區還沒有專門服務于農民和農村經濟主體的征信機構,農村專業化的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缺乏。
面對鄉村振興新形勢下的新需求和新挑戰,轄內金融機構應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回歸金融本源,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建立健全適合轄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體制機制,在為贛州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資金支持的同時,打造革命老區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贛州樣板”。
目前,贛州正在申報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相關實施意見正在人民銀行總行論證。因此,針對金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各金融機構要大膽先行先試,既要解決實際融資難題,又可以為申報獲批提供有力支撐。一是要大膽創新信貸產品。金融機構要深入研究贛州市鄉村振興新主體、新要素、新業態發展的形勢,明確特色農業、農業龍頭企業、農業供應鏈經營、田園風光、客家民俗特色小鎮等農村新型項目的金融需求,適時推出“農村產業鏈融合貸”“休閑農莊貸”“鄉村養老貸”“鄉村旅游貸”等特色信貸產品,打造差異化金融產品體系,實施精細化、差異化定價,提供不同需求的金融服務。二是豐富和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圍繞提高保險保額和賠付標準,繼續挖掘農業大災保險產品改進創新潛力,將農業保險創新拓展至更多金融工具,探索開展“保險+期貨+信貸”等模式試點,利用金融科技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方面的金融服務。三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兩權”抵押試點,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進一步盤活農村資產,讓農村的“死資產”變成“活資本”,進而推動農村投融資機制良性發展,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市場。
鄉村振興戰略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巨大融資需求,靠單一的信貸渠道遠遠無法滿足,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來突破(安國俊和劉昆,2018)。一是依托政策性金融、污染性罰款、環境稅和財政收入劃撥等,成立“綠色金融產業基金”或“綠色融資的風險補償基金”,交由專業機構(如地方性金融機構或是在政策性銀行設立專門部門)管理,為綠色金融提供擔保或補償。二是把握全國綠色債券發行試點新契機,鼓勵并引導發行綠色企業債券或綠色公司債券,提升綠色債券對農村綠色發展貢獻力,充分發揮綠色債券融資額度大、期限長的優勢,提高綠色金融供給能力和效率。三是針對旅游、文化、高新技術、服務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將成為未來重點發展產業的趨勢,參考國際標準化的排污(排放)核算,將贛州多余的排污(排放)配額打包成符合標準的綠色金融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拍賣,為產業轉型和升級融得資金。
加快農村金融業務信用體系和平臺建設,制定贛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考核辦法,調整完善信用建設評價指標,加快推進信用數據采集試點,做好農村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等基礎信息收集、加工和評價工作,推動農村信用數據庫建設。堅持在贛州市政府的引導示范下,推動跨機構、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打破信用及交易信息“孤島”,構建農戶、企業守信,充分利用資金生產經營,銀行守信按相應的考核規定放貸的互信共贏局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在明確“鄉村治理”的相關要求時指出,要提升鄉村德治水平。通過開展農村金融知識教育,提升農民金融知識素養,使其牢固梳理“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意識,提升鄉村德治水平,進而有助于營造“治理有效”新體系。因此,贛州市需要常態化開展農村金融知識教育普及工作,把農村金融教育作為新時期鄉村治理戰略的重要組成。贛州共有12個縣已經或正在開展農村金融教育試點,在此基礎上,還要全面推動農村金融教育“金惠工程”建設,深入實施“金融知識掃盲工程”,推進“金融知識進校園”,優化“宣傳+培訓+體驗”金融宣教模式,形成教育培訓長效機制,不斷強化農村居民的金融意識。定期開展消費者金融素養情況調查,準確了解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以及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提高金融知識普及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系統要圍繞“生活富?!敝骶€,全力做好金融精準扶貧和民生金融工作,塑造“生活富?!毙嘛L貌。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及智能終端等數字技術的嘗試和運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了信息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務的門檻,有效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為金融助推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新的支撐。贛州市可依托“區塊鏈”城市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一是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克服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難以滲透到經濟落后地區的弊端,通過普惠金融服務站建設及開發普惠金融app,實現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覆蓋面更廣泛,大幅降低長尾市場的邊際成本,將服務觸角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二是基于大數據分析能優化配置,實現服務市場細分和精準營銷,可將資源準確的輸送給資金需求者,滿足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運用數字技術,提高金融部門的風險識別能力和授信審批效率,提升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有效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四是繼續推進現代支付體系和服務網絡建設及應用,持續加大對轄內農村鄉鎮機構網點布設力度,依托村委會、商戶等,加大便民金融自助服務點、ATM機、POS機等自助機具設備的投放,推動銀行卡、電話銀行、手機銀行以及支票、匯票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