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晟 范蒙蒙 相瑜捷 俞淑嫻
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由于科學的發展,虛擬網絡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社會各個領域已步入互聯網發展時代。互聯網的發展誕生了網絡環境下的新型人格權。網絡人格權利以基礎人格權為核心、以虛擬電子技術為載體,其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格權利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二者的表現形式相互對應。網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網絡交流平臺中最基礎的權利,虛擬網絡人格權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與保護。通過對虛擬網絡人格權內涵進行初步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網絡人格權的特點,從法學理論及社會需求兩個角度探討網絡人格權保護的必要性。在深入剖析網絡人格權的保護現狀與不足。
網絡隱私權通常就是指公眾平時在互聯網中所擁有的個人隱私的權利。隨著網絡的發展和“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以網絡為媒介的隱私侵權案件接踵而至。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可以使得公民在互聯網中擁有的個人資料等受相關法律保護不受窺探。網絡信息領域的飛速發展,使世界各行業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是網絡在給人們提供便捷的同時,由于其虛擬的特征,也使得很多不良因素的發生,利用網絡侵犯他人隱私、實施詐騙、甚至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行為也時有發生。在網絡上的不良犯罪的行為已經越來越惡劣,這些不良的犯罪行為不僅使健康、有序發展的互聯網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還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甚至還使公眾的生命以及財產陷入了危境。公眾的生活方式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發生了極大的變革,由于信息的飛速傳播,導致他們的活動在網絡上一覽無余。因此,當前解決網絡隱私權在保護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是使互聯網得以正常運行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國當前民事立法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在網絡環境下,一部分人為了竊取他人的私密信息,亦或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窺探欲以及自己的好奇心,故意侵犯別人的隱私權達到取樂的目的。另一部分是基于隱私權的主體不經意間向別人泄露了自己的隱私,從而導致隱私侵權。例如,大街小巷的微信掃碼送小禮物,如經常出現在市中心的兼職的大學生,不斷向過路的行人推銷某少兒輔導班,雅思托福輔導班;假如你剛好感興趣并且填了調查宣傳單,那么恭喜你,你個個人信息極有可能在此不經意間泄露了。再例如許多的慈善活動中,主辦方往往會在宣傳的同時泄露了尋親者亦或是捐贈者的個人信息。此外還有一部分的隱私侵權有很強的目的性,也是目前社會上最為常見的侵權現象,例如手機經常會莫名其妙接到騷擾電話,電話內容大概講的是地鐵旁某樓盤超低價甩賣,某教育機構對家長發放福利,某寶上的店鋪又出新品了等等,既然沒有接觸這類人或事,那么這些商家的電話簿又從何而來呢?這無從查證,但無疑都是個人信息隱私泄露。
我們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采集了網民對于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認識,我們的原意是采集民意數據以了解現存問題并為未來的普法教育或者立法保全提供指導方向,但是在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后,我們發現用民意認知數據和實際技術問題的比較來分析還能得出現實存在的認知偏差。調查問卷主要針對了三類問題進行了提問,第一類是有關于網民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了解程度,這類數據用于了解現有網絡隱私權普法教育的進行程度和現實效果;第二類是網民對于網絡隱私權的態度,這類數據用于分析網民的隱私權保護心理和愿意付出的保護成本;第三類是網民的網絡隱私權遭受侵犯的來源類型和程度,這類數據用于分析得出網絡隱私權所需要進行的改進方向。在該份問卷中,第二類和第三類是提問的重點。而所有三類問題皆被打亂放置以避免有任何刻意作答行為。
第一類問題數據其實表明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多數網民不了解自己能夠控制自己已經給出的個人信息,他們清晰的知道自己有權選擇是否給出個人信息,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當自己的數據給出之后能干什么,他們不清楚自己還能對個人信息進行補充和修改,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利用個人資料的特定目的小時后進行對其永久刪除的權利,也正是這一點影響了后面包括維權在內的大量部分的判斷。但是從另一方面看,至少都有超過一半的網民了解到自己擁有多項權利,證明多數網民已經有了網絡隱私權的具體了解,隱私權普法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空白地帶仍然很大。
第二類問題的結果則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隱私權保護的操作問題。我們在調查中實際發現有74%的網民是認為非常重要的,也有超過意料之外的70%的網民認為自己可以忍受繁復的操作去對自己的隱私權加深保護。可以說對于隱私權的重要性和事先保護網民都是不出意料的重視,但是到了隱私權實際泄露之后,網民的態度發生了巨大改變,多數人突然做出了妥協行為,開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網民開始愿意進行維權,更多的人仍舊只肯抱一個旁望狀態,甚至有五分之一的網民認為發生泄漏之后也不希望另添麻煩,不愿意繼續維權了。經過對這三個問題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網民對于隱私權更多的是抱一個防之于外的態度,而一旦自己所精心保護的隱私權受到泄露,多數人不想也不能去對其進行保護,因為根據第一類問題的結果仍有40%的網民不知道自己還有對于控制權去對隱私權進行后續控制,知道有賠償權的網民也只有75%。在隱私權重要性方面還有一點值得思考,那就是前文的隱私權比較結果,有很大比例的網民重視網絡隱私權的程度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現實隱私權,這說明在互聯網快速普及的現代社會,網絡隱私權的重要性的提高已經在眾人變為了共識,而現實隱私權的更多部分糅合在了網絡隱私權中之后導致公眾更希望同時保護兩者,甚至在部分群體中已經出現了網絡隱私權重要性更高,高于現實生活中的一半行為,而這個部分的大小,在現在已經擴展到了五分之一。而在于立法效果問題上,網民的態度也比較一只,有超過80%的網友認為立法只有一定作用,多數人只希望通過公司渠道和行政渠道維權,60%的網民希望向公司客服投訴,73.64%的網民認為向網管部門投訴更能解決。其實通過該項調查發現現有隱私權維權成本仍較高,公眾對于司法信任不高,行政解決仍然是主流選擇。
第三類問題則具體闡述了侵犯的形式來源,現有的隱私權侵犯形式已經不容小覷,超過一半的網民受到了十次以上的侵犯,而在進一步提問中發現網民得知受到侵犯的途徑主要有垃圾短信騷擾,占比有38%,而騷擾電話也協同產生,有33%,這兩類占了主要部分。這也證明了即使是在網絡中出現的泄密,在實際侵害中也是以電信騷擾信息的情形出現。值得思考的是,在第二類問題的調查中發現,有52%最難以接受的泄密信息就是自己的住址和電話,而這也正是泄密的高發區,也正在很多網民得出自己受到隱私權侵犯的渠道方向。正是日益嚴峻的網絡隱私權受侵現狀以及對于多數人珍視的現實隱私權信息的交叉侵犯,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網絡隱私權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付出更多去進行保護。
目前,我國已經通過了一系列法律來進一步加強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網絡隱私權方面,我國的網絡安全法、居民身份證法、民法總則、刑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都有對當事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作出明確的規定,在網絡領域也沿用了傳統法律規定中的一些侵權責任。
2017新的《民法總則》出臺,在新法中,第一百一十一條和第一百二十七條分別對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和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第保護作出了規定。對比傳統的《民法通則》,這兩條條文是在《民法總則》中新增加的,同時除了《民法總則》作為一般法來對公民的網絡隱私權來進行保護,還有上述提到的一系列特別法對于隱私權的專項領域進行特別規定而保護公民隱私權利,與傳統的法律規定相比,不得不說我國近幾年在立法尤其在民法方面,越來越重視隱私權的保護,并且通過了各項法律法規來保護隱私權。但是新的《民法總則》依然是沿用了過去的《民法通則》的相關立法模式,對于隱私權的規定并不是十分的明確。隱私權如此,那么網絡隱私權更顯得邊緣化。如何將隱私權保護進一步明確化筆者認為在2020年《民法典》的修撰中,不得不是一個需要著重考慮的方向。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發展的現狀,我國民事立法方面進行著不斷的修改,保護隱私權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在民事立法中有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但是,筆者認為,我國民事立法還應當對隱私權的立法地位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將其完全確立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進行保護。而互聯網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隱私侵權在隱私權侵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更加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網絡隱私權,我國的相關民事立法可以在完善隱私權地位的同時更加注重新型的、重要的隱私侵權問題,制定專門條款對網絡隱私權行為進行規制,使其在民事法律體系中具有自己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隱私權保護的完整民事法律體系,充分保護公民的各方面隱私權,實現網絡的有序發展。
民法作為私法,其核心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雖然民法可以通過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的原則以及各種法律規范對當事人的行為加以限制,以符合統治階級的意志。但是僅僅靠作為私法、權利法的民法來保障隱私權是遠遠不夠的。當窮盡所有方法仍不能解決現有問題時,刑法這一社會最后的保障應發揮其相應的作用。
2016年8月,陳某某等7人以發放助學金為名對剛剛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的徐某玉進行詐騙,受害人被騙取9900元,而受害人也因為此次詐騙傷心欲絕,于報案回家路上心臟驟停,經醫院搶救不幸離世。經調查杜某通過計算機網絡攻擊了山東省2016高考網上報名信息系統,從而盜取了包括徐某玉在內的大量考生信息,并且將這些資料以每條0.5元的價格出售給了陳某,據統計,陳某從杜某手中前后收購將近1800條信息。
本案中,徐某玉一家受騙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之前徐某玉曾經接到過教育部門發放助學金的相關通知,而在等待助學金的過程之中卻接到了騙子的電話。如上我們不難發現,如今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與騙術正在不斷升級。徐某玉一案,無疑再一次對互聯網時代中的隱私權保護敲響了警鐘,互聯網+使得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但與此同時,由于監管與防治隱私泄露的手段并沒有與技術的進步保持同步,這給了犯罪分子諸多可乘之機。如今的大數據、數據庫可以使得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節約了許多社會資源,但是信息的匯總帶來的一大弊端就是如果這些信息遭到泄漏,那么便會給遭到個人信息泄漏之人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上述徐某玉遭受的詐騙只是諸多犯罪的冰山一角,試想,如果有一天你在某平臺后臺保存的賬號密碼遭到非法泄漏,那么犯罪份子是否可利用其實行盜竊行為?亦或者犯罪份子中有人利用信息泄漏獲取他人私密信息進行敲詐勒索?除了上述的犯罪,還有許多難以令人想到的犯罪行為可能會在若干年之后一一浮現。
最高檢公布的最新一批刑事指導案例之中,利用計算機實行的犯罪占據很大一部分,其中不乏諸多電子商務領域的新型犯罪,諸如冒用購物網站買家身份對購物評價系統進行刪改之類。互聯網領域的犯罪,正從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犯罪向經濟犯罪領域擴展,而刑法對于此類問題已有相關措施,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破壞、修改、侵入他人計算機系統的行為都有具體的法條規定,并且我國刑法對實行上訴犯罪后又實行具體犯罪(如詐騙、盜竊等)的實行并罰。2017年最高院、最高檢對于公民信息的范圍的司法解釋又做了進一步解釋,個人信息的范圍擴大為一切能夠記錄個人信息的記錄,筆者相信,《刑法》二百五十七條把獲非法取個人信息包括為非法獲取他人信息與合法獲取后非法泄漏兩個方面以及個人信息的范圍擴大之后,類似徐某玉案的悲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能從源頭上減少此類犯罪的發生。
在2016年頒布的《網絡安全法》中,專門用了一個章節(第四十條—第五十條)的內容來對將網絡信息安全進一步規范,電子商務安全領域屬于僅僅是網絡安全領域的一部分,如今在網絡領域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可以包括社交、購物、教育、娛樂、通訊等方面,這其中類似京東、淘寶、蘇寧等購物應用直接反應了電子商務的存在。而在其他軟件中,通過各種服務的獲取,也間接地讓更多人參與進了電子商務。面對這一不斷發展的趨勢,《網絡安全法》的頒布,通過網絡運營者、個人和相關監管機構三個主體方面多管齊下,要求各方在接受網絡便利、享受權利的同時,履行到嚴格保密其擁有的個人信息,也同時明確了一系列責任承擔方式,對惡意泄露個人信息的運營商和網絡參與者處以相應的行政處罰,同時情節嚴重者甚至上升至刑事責任。縱觀這幾年網絡領域刑事司法的發展,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可作為刑法在保障電子商務領域隱私權發展的方向:(一)充分發揮刑事審判參考作為指導性案例的作用,體現我國對于網絡領域,尤其是電子商務領域隱私權問題的重視;(二)對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一條,如果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增加這一條文并規定相應的法定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8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頒布,在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在中國大陸范圍內實施。《電子商務法》的正式出臺,將會使網絡領域最為重要的一塊——電子商務平臺變得有法可依,電子商務經營者需要額外注重對其收集的買家信息進行保護,同時據報道,在《電子商務法》的修訂中,不少委員建議對這一塊需要進行更為細致的規定。新法的剛剛出臺與適用,必然會面臨著社會實際生活的檢驗,我們期待在未來,《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規范互聯網領域的法律能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從而保障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
總之,隨著我國的改革進一步深化加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社交、電子商務等多個方面如今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如何做到在新的形勢下保護好個人信息,以防各種市場漏洞的泛濫,顯得尤為重要。同樣的,做好了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不僅能讓互聯網用戶獲得安全感,也有利于促進互聯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