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微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陪審制度,是安排普通人參加庭審、參與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的制度。學界現在一般將各國的陪審制度劃分為兩種——狹義的陪審制(以美國為代表)和參審制(以德國為代表),且狹義陪審制對應英美法系、參審制對應大陸法系。但國內學者施鵬鵬教授不贊同此種對立的區分①。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屬于典型的陪審制度,陪審團與法官分權,有獨立認定事實、嫌疑人是否構成犯罪的權力,法官不能干預,僅能對量刑作出判斷。這一制度的優勢在于,防止因為其社會精英地位或專業學習而產生認知偏見,導致事實認定的偏差。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有獨特的優勢,也應繼續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防止法官認知偏見致錯。現階段,我國的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共同參與庭審,對事實和法律適用作出判斷,人民陪審員制度偏向參審制。存在形式化、人員固定化、精英化的特點,這些特點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民陪審員制度避免認知偏見、實現法律適用社會效果的初衷。在一些地區,人民陪審員成了“專職人員”,有些是法官的家屬,他們對于社會的認知與法官并無太大差別。
基于對諸多案例的分析,我們發現,法院應在審判中加強對鑒定意見可靠性和證明力的考量,而人民陪審員正好可以起到相當的作用。第一,鑒定意見的主觀性強。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是有條件的鑒定人出庭制度,②即鑒定人只有在鑒定意見被提出異議,同時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時才會被通知出庭作證。然而鑒定意見本身也是證人證言,特點在于具有極高的專業度,這導致其可能有更高的出錯率和更容易被假定正確。第二,刑事訴訟法還規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法庭對于上述申請,應當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已經關照到鑒定意見可能出錯的情況,允許控辯雙方申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提出意見,這為法院看到鑒定的真實情況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但基于前述第一點,這種關照尚不到位。第三,人民法院本身或法官本人不具備進行鑒定的專業機構和人員,亦不具備鑒定專業知識,幾乎沒有親自調查鑒定情況的能力。第四,幾乎各類型鑒定的結果都是比例或概率,而要對這種客觀得出的數據或比例進行解釋和提出意見,完全基于鑒定人的專業能力、認識狀況和職業道德。
基于以上原因,應繼續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擴大法庭對鑒定意見審查的視角,防止法官在認定鑒定意見時存在認知偏見,糾正總是假定鑒定意見正確的認知偏見,有可能將鑒定意見這一證據種類請下“神壇”,有利于法庭多角度地了解鑒定人進行鑒定的工作方法、認知狀況、解釋途徑和確信程度,有利于法庭審查鑒定意見的可靠性、判斷其證明力。另一方面,也將督促鑒定人在從事鑒定工作中更加審慎規范。
建議降低人民陪審員選拔的標準,擴大選任的范圍。近年來我國對人民陪審員制度作出了改革: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發布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將原有人民陪審員的學歷,由“大學專科以上”改為“高中以上文化學歷”。筆者認為,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學歷條件,如可以設立為“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擴大對社會閱歷豐富,了解人民群眾生活的人的選任。要審查人民陪審員的資格,確保選出具有社會一般善良心理的人成為人民陪審員。
適當減少官方機構對所選任的人民陪審員的集中學習和管理。設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實現法律適用的社會效果、幫助專業司法人員的糾正認知偏見,而經常性的專業性培訓和管理將會給人民陪審員會強化某種認知。對于《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中規定的人民陪審員被選出后應當由人大常委會予以任命這一做法,更有可能使人民陪審員產生自己屬于行使職權的官方人員的內心認同,影響他們以社會普通心理認知事實,違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初衷。
[ 注 釋 ]
①施鵬鵬.陪審制與參審制的共性與差異[J].學海,2007(5):160.
②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