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武昌首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中,明確要求推動智能司法應用示范,促進法學類院校、相關學科與人工智能學科的結合,研制智慧檢務和智慧法務系統,提高案件審理的規范性和準確性。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快建設智慧法院的意見》,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陸續將數字化智能輔助系統應用于司法實踐。2017年8月,杭州互聯網法院成立,將涉及網絡的案件從審判系統中剝離,充分依托互聯網技術,完成起訴、立案、舉證、開庭、裁判、執行全流程在線化,這些都無疑都在昭示著未來法學實踐教學的新方向。在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課程無論是在教學目標上,還是在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手段以及法學實驗室的建設上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在傳統法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集中在學生能夠運用法學專業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法律糾紛。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通過一個具體案例,學生進行檢察官、法官、律師等模擬表演,完成教學內容。在智能司法背景下,這顯然已達不到時代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人工智能時代,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專業法律知識,還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科技技能,特別是涉及司法專業行業的人工智能技術。
在傳統的法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著重講解訴訟的程序,通過演示典型的民事訴訟案件、刑事訴訟案件、行政訴訟等案件讓學生掌握訴訟的方式、方法和步驟,闡述訴訟過程中的技巧等,而在人工智能科技在司法領域的實際操作和應用演示幾乎是空白。這將非常不利于學生今后走進社會后所面臨的工作新局面。
在傳統的法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一般都是通過學生在模擬演示中的表演和最后法律文書的書寫給出成績,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考慮將學生法律科技應用和實操水平納入評價體系,積極鼓勵學生走進司法實踐部門,掌握最新法律科技新動態,這將更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和應用“人工智能+法學”新科技。
在傳統的法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法學模擬法庭、法律診所設備還比較簡陋,實驗設備更新緩慢,大部分配置還是主要集中在教室、喇叭等硬件設施,在人工智能時代,應加強互聯網、法條及類案推送、庭審語音識別系統等軟件設備的建設。
在智能司法建設的大背景下,“智能+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才是能適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這樣的“智能+法律人才”,不僅掌握了扎實的法學理論知識,還能嫻熟的應用智慧司法的科學技術手段,并且有著高于科技的人文素養,這才是新時代法學實踐教學人才培養的目標。
智能司法建設大背景下,在法學實踐教學課堂上,教師應注重知識的更新,把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慧公安等領域的新動態、新技術帶進課堂,互聯網、大數據課程應與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梢詫嵺`教學課堂內容進行擴展,分為講授部分(訴訟程序講解)、研討部分(訴訟技巧講解)、技能部分(法律科技操作部分)、實踐部分(實習部分)四大塊,相互結合,達成實踐教學新目標。與此同時,積極開拓法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強與法院、檢察院、律所、公安等部門的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手把手、一步步帶領學生進行法律實務操作,把法律科技應用于日常的實踐教學過程中。
逐漸轉變在以往傳統實踐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模擬表演、法律文書作業作為單一的評價方式,將講授課、研討課、練習課、實操課、實習部分分別進行評價,最后給予綜合評定。這樣做,一方面能順應時代發展,全面考查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科技,積極應用法律科技,實現“人工智能+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法學實驗室的建設無論是在硬件設備還是在軟件設施上,都需要及時更新和完善。庭審語音識別系統、電子質證系統、法條及類案推送系統、文書糾錯系統、證據鏈分析系統等都應當及時引進,把互聯網、大數據研究專家以及科技公司技術人員請進法學實驗室,共同探索、學習、開發“法學+科技”的新產品,使得法學實踐教學跟上時代發展。
未來已來,人工智能時代對法學學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學實踐教學的不斷完善與創新才能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