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宇坤 姜 忠
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河北 唐山 063200
民事訴訟制度以辯論主義為原則的國家都賦予當事人如提起訴訟的權利、選擇調解的權利、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等廣泛的訴訟權利。我國也賦予當事人廣泛的訴訟程序上的權利,“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1]”,民事訴訟當事人也承擔一定的義務。但對當事人具體有何種義務學界對此卻有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當事人的訴訟義務主要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濫用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生效的法律文書”[2]。還有學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當事人沒有訴訟義務,由于民事訴訟的特殊性所謂的當事人義務實際上是當事人負擔,而只在法律特別規定時才有相應的訴訟義務[3]。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辯論主義視角在下究竟有哪些義務?
國家作為第三方參與裁判調整民事主體之間權義關系的民事訴訟制度一般都會通過制定法明確當事人有哪些權利同時承擔何種義務,由此當事人權利得以保障,義務得以明確。如今大陸法系各國均將民事訴訟當事人規定為訴訟之主體并賦予以保障當事人對私權利的處分之廣泛訴訟權利,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但在當事人義務方面的規定卻不盡相同。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義務有:“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有學者認為還有當事人的真實義務[4],訴訟促進義務[5]等。筆者認為,以法治之要求,要成為法律上的義務,必須要法律明文規定,否則不能稱之為法上義務。研究訴訟當事人義務有助于民事司法實踐和法學教育并可以捋清此法義務和他法義務的關系,現實中民事訴訟當事人義務內容的不明確就是由于沒有捋清這一關系進而導致義務體系的混亂。訴訟負擔的概念在辯論主義視角下民事訴訟當事人義務方面有相當的意義。
“義務”一詞意為“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規定應盡的責任”[6]。故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就是在從提起訴訟到履行生效裁判的整個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按照民事訴訟法律的規定應盡的責任。這里的訴訟法律應該從廣義來理解,包括民事訴訟法典和關于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當事人對訴訟義務的履行直接決定了訴訟的進行效率,影響對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以及法院在訴訟中的作用。一般而言,為保證訴訟效率并實現最大效益,訴訟法律會規定不履行義務的法律后果,但我國民訴法中這種規定并不多甚至沒有法律后果,但沒有法律后果的義務還是義務嗎?筆者認為此類沒有法律后果的義務依照我國語境實際上不是當事人的義務而是當事人的一種負擔。負擔意為承受的壓力或擔當的責任、費用等,如思想負擔、減輕負擔[7]。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義務的內容常常按《民訴法》的規定進行擴充,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義務往常羅列有:訴訟提起時必須要符合起訴條件;委托訴訟代理人必須向法院提交授權委托書并且載明或說明授權范圍,委托的律師必須是中國公民;經過法院傳喚被告人必須出庭應訴;對自己的主張,要提出證據;對案件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應在答辯之前提出;申請案件執行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申請;離婚判決生效前,不得再結婚;當事人對應該繳納的訴訟相關費用應該足額及時繳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等。對于遵守訴訟秩序的內容過去常將其列舉為:遵守法庭秩序和紀律;不得毀滅、隱藏或偽造證據;不得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不得暴力、威脅、收買證人作證等。最后是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履行生效法律裁判和調解書的義務。
實際上,這些列舉的當事人義務模糊了民事訴訟和其他訴訟的界限,混淆了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和其他領域法律規定的義務,由此導致此法和彼法義務體系的混亂,進而嚴重影響研究特定法的法律義務之工具價值。
同一法系國家的法律體系宏觀上差異不大,但國家間內部的法律體系微觀層面卻因法制程度不同而差異明顯,學界對當事人義務內容的爭議就是這種不成熟的典型表現之一,捋順民事訴訟當事人義務對認識訴訟法之間的關系具有相當的價值。
辯論主義又叫當事人主義,《民事訴訟法》第12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被視為是我國民事訴訟由職權主義向辯論主義過度的過渡性規定,就其字面意義我國法律只保障當事人進行辯論形式上的權利,而對案件實質影響不大,對此有的學者稱之為“非約束性辯論原則”[8]。事實上,這種非約束性辯論主義功用價值并不大,有的地方法院更是當事人辯論前就已經確定了判決結果,當事人在法庭上的辯論就像是小孩間的打鬧而沒有實質影響,當事人對自身權利的處分變成了法院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安排。這些都反映出我國民事訴訟最初制定時就折射出濃郁的家長式政治性思維,可見在法治建設上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德國民事訴訟制度則體現為約束性的辯論主義。體現為當事人雙方對爭議訴訟標的的處分,并且由當事人辯論情況決定法院工作具體內容和方向的關系,如一般情況下法院對證據調查應限于當事人在辯論中所提出的證據。
筆者認為,適用民事訴訟的案件爭議主體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平等的主體,僅有的特殊主體主要體現在公益訴訟中,嚴格說,公益訴訟不是民事訴訟。另外,我們應該拋棄傳統的家長式觀點,況且就是不識大字的素人,在涉及自身利益時也會極盡各種辦法。民事訴訟中法院本是當事人請求幫助處理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劃分的第三方裁判者,本不該參與到當事人間權利處分中,俗稱之即當事人的權利當事人說了算。且在法官釋明權義務化[9]的今天,更應拋棄傳統的家長式職權主義。
辯論主義視角下的當事人訴訟義務應當為何?由于權利和義務本就是相對的,訴訟程序不只有民事訴訟,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的聯系。對于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的某些爭議實際上是沒能縷清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忽略了民事訴訟的特殊性,混淆了實體法義務和程序法上的義務。
分析上述義務,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義務,訴訟提起必須要符合起訴的條件,這一條顯然是沒能捋清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由于訴權是一項由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提起訴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維護自身權利的一種方式一種法定權利。對于任何權利的行使當然要符合規范,如果當事人提起訴訟不符合規范,法院可以釋明,再不符合則裁定駁回起訴,而這只是權利的行使不合規范而承受的負擔,這種負擔多與以一定行為才能實現的權利相關。認為委托訴訟代理人必須向法院提交授權委托書并說明授權范圍,且委托的律師必須是中國公民是義務和上一錯誤是同一類型的,當事人為了更好的行使訴訟權利以維護自身利益委托授權第三人行使權利實際上是由民事實體法加以規范的而不應該視為民事訴訟義務,而律師必須是中國公民則是律師法的規定,是一種權利行使的負擔。經過法院傳喚被告人必須出庭的規定可以被視為是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但行政訴訟同樣有類似規定,不僅是當事人,其他訴訟參加人經法院傳喚同樣有出庭的義務。雖嚴格來說這不是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但為了保證司法權威,筆者認為這可以視為是當事人的訴訟義務之一。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必須提出相應證據的內容很抽象,但不難發現將其作為當事人的義務經不起推敲,在辯論主義視角下,雙方當事人有權根據之間的意思一致處分之間的訴訟標的,當事人當然可以在訴訟主張提出后放棄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證據,可見將提出證明自身訴訟請求的證據作為一項訴訟義務顯然是不合理的。對案件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應在答辯之前提出和申請案件執行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申請顯然和第一項一樣是權利行使的一種負擔。離婚判決生效前,不得再結婚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是混淆了實體法義務和程序法上的義務。我國刑法規定了重婚罪,在婚姻解除的要件滿足前,婚姻還未解除,再次結婚不符合結婚的要件且可能觸及刑法。為此主張其為當事人民事訴訟義務是不合理的。最后,對于訴訟費用和保密義務和上述權利行使負擔和其他法規定的義務同類,可見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中除經法院傳喚被告人必須出庭外多不是當事人的訴訟義務而是訴訟負擔。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應當遵循訴訟秩序,雖然規定在當事人一章中且語境同義務相當,但遵守訴訟秩序畢竟不是民事訴訟才有的,而為三大訴訟程序所共有,將其視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顯然不合適。實際上遵守訴訟義務不在于保障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而在于維護司法權威,故而三大訴訟法均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守訴訟秩序的本意是維護司法權威,而非確立了各自訴訟程序中應履行的義務。不遵守訴訟秩序并不會給當事人帶來利益,還可能視情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最后,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能否成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則要辯證地看,一方面如果不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則極大的損害司法權威;另一方面,如果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那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生效法律文書應被履行難道也是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可見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中該規定不是十分周到,而改為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則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