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上海公安學院,上海 200120
智慧公安建設著力打造感知泛在、研判多為、指揮扁平、處置高效的精準警務模式,實現公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宏觀上,智慧公安建設助力的是警務流程再造和隊伍管理升級,微觀上,智慧公安建設具化的建設,既有利用大數據的手段對可獲取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作為研判依據和決策依據,亦有利用科技的手段突破人的感知限制,提升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實現感知、研判、處置的精準高效。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是心理測試技術在犯罪案件偵查中的應用,其本質就是依靠專業設備(多導心理生物測試儀),感知并實時同步記錄被測人多項心理生物反應變化,進而評判心理痕跡對應相關度的犯罪心理鑒定技術,是對客觀存在卻又難以直接感知的犯罪心理痕跡的技術化感知和人機結合的獲取手段。科學認識心理測試技術的作用,發揮其在偵查辦案中的輔助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闡釋了作案人與犯罪現場的物質交換,同時,作案人在犯罪現亦發生了“心理痕跡交換”。一方面,犯罪分子在犯罪現場作案過程中實施犯罪行為時,通過遺留在現場有形物質而顯現出來某些特定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及客觀存在的思維現象,也就是犯罪現場心理痕跡。犯罪心理畫像技術就是根據物證和行為證據推斷實施犯罪的行為人獨特的人格特征的過程,成為一種鎖定犯罪嫌疑人、助力偵查破案的邏輯應用。另一方面,犯罪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犯罪現場在其心理上亦留下的印象或跡象,即犯罪心理痕跡。犯罪心理痕跡是犯罪現場的客觀存在作用于作案人形成的特定的犯罪心理記憶,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能動反映,具有客觀存在性、內容的特定性和相關性。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以及采取過的行為等,在經過之后都會在大腦中留下興奮的痕跡,而且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記憶,特別是引起緊張、刺激以及恐怖的事件則有強烈的記憶效應。對于作案人和知情人,尤其是對于實施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的作案人或知情人而言,他們對自己所實施或目睹的犯罪行為的記憶是客觀的,甚至是反復再現強化的,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之后,會不時地在其腦海中復現作案過程與行為細節。這一隱性的心理過程的感知,僅僅依賴對行為、表情的觀察難以實現,外顯的行為分析和相關的心理測試手段相結合才能實現心理痕跡信息的挖潛。
從借鑒國外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引進國外儀器,到結合本土案例研究,實現服務偵查實踐的技術應用,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已經成為偵查機關證據調查、刑事審訊的有效輔助手段,呈現出較好的應用前景。各地偵查機關亦有應用犯罪心理分析與測試技術協助偵破案件成功范例。閔行檢察院運用心理測試技術成功指控一起尋釁滋事案。針對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證人供述存在的矛盾和疑點,閔行檢察院委托市院司法鑒定中心指派心理測試鑒定人開展測試工作,設計證據線索相關問題,測試被測對象說謊反應,摸清了犯罪嫌疑人各自心理,強化了檢察官對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的內心確認,促進了案件順利起訴。
中國心理測試技術理論與實踐,證實了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應用在各類案件的偵查審理工作僵局的突破方面有著天然的破解力,同時也證實了應用的科學有效的破解能力,依賴于對案情的掌握、對關鍵要素的分解以及專業測試問題的設計。一要全面、深入研究案情,進行案情解析。對作案動機、預謀情況,作案時間、作案人數、作案方式、手段、工具、過程、進出方位路線、環境狀況、現場情景等要素全面解構;二是要進行嫌疑人犯罪心理動態分析,通過對作案動機、預謀情況,作案人性別年齡,作案工具的來源、去向、處理方式等分析案犯當時的心理狀態;分析被害人尸體的處理方式和去向,作案后的后續行為,反偵查對策來反觀案犯的現實心理狀態;換位思考體會案犯對案件有關方面情況的感知和記憶狀況等。三是要科學分析、編題針對關鍵證據、關鍵矛盾的測試題。測試題目設計本身就是技術應用中的重要技能要求。最終通過測試掌握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點、明確了案件有關情況,給出測試后指導意見以指導偵查審訊工作。
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硬件支撐是多導心理生物測試儀,基于傳統的采集人皮膚電、呼吸、脈搏、血壓等多項生理指標進行。多導心理生理測試儀的產生、改進、應用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從17世紀末皮電計用于對犯罪嫌疑人的情緒測試,到1895年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使用水力脈搏記錄儀對被訊問的犯罪嫌疑人進測試,至1931美國人基勒的包括血壓、脈搏、呼吸、皮電多道心理生理參數的測試儀,乃至現代美國制造的MARK-Ⅱ型言語聲波分析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測謊器研究工作不斷擴展,各種各樣的生理指標被采用,如:脈搏、血壓、呼吸、皮膚電、皮溫、語音微抖動、腦電、心電、瞳孔、反應時、手指不隨意運動和肌電、腎上腺素等。1992年,我國在綜合國內外心理測試技術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研發,研制出“PG-I”型心理測試儀,包括語音、皮電和呼吸等參數進行“測謊,并積極而慎重地研究和應用心理測試技術??茖W的儀器和科學的方法完美結合才是心理測試成功的保證。相關/不相關問題測試法(R/IR法)、懷疑—知情—參與測試法(SKY測試法)準繩問題測試法(CQT測試法)、緊張峰測試法(POT測試法)、犯罪情節測試法(GKT測試法)都是心理測試發展史上的測試方法,以及后來的綜合測試法是綜合上述各種測試法的優點,以犯罪情節問題、案件相關要素問題等客觀具體的問題為主,輔以相關不相關問題、準繩問題、緊張峰問題、懷疑、知情、參與問題等進行編題測試的方法。
心理測試技術的發展在儀器與方法的運用上都經歷了一段曲折發展的歷程,測試儀器和測試方法最大程度上的科學、規范、合理、客觀,對確立心理測試的有效性地位至關重要,這也是心理測試技術發展的關鍵。
測試方法的完善助推著心理測試技術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也注定了測試實施主體對測試結果的主觀影響。犯罪心理測試結論的正確與否,主試偵查人員要識別反測試、常態被測焦慮、應答偏誤等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心理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取決于主試偵查人員的素質、技能和經驗,取決于他們對測前談話的調控,測試題目的設計,測試過程的把握(包括觀察)和對測試圖譜的分析判斷的能力。可以說,心理測試技術是一項“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測試技術。所以說犯罪心理測試的結果不可避免的主觀因素,成為限制其客觀性、科學性不可回避的話題,因此尋找更客觀有效的手段也是心理測試技術不斷發展改進的驅動力。借助腦神經成像技術以及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腦認知神經技術、眼動分析法以及微表情、臉溫度分布、肢體動作分析、語音測試等技術都是以提高測試的客觀度、準確度為目標的技術嘗試,語音測試技術也因時空跨越性和高隱蔽性的優點,進入心理測試領域和偵查破案應用領域??茖W技術手段、測試儀器的進步、測試人員素質、測試操作流程的科學規范化都決定著測試結果的準確度。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歸根是對犯罪嫌疑“人”的分析,作為一種邏輯方法、技術方法,需要主試偵查人員實施操作,因此刑事偵查領域測試技術人才的可持續性培育至關重要,也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犯罪心理測試技術逐漸在刑事偵查中應用并在認定犯罪嫌疑人和知情人、及時準確排除無辜、幫助偵查人員分析、解決口供之間及與證據之間的矛盾、增加犯罪嫌疑人心理壓力提升偵查效率等方面獲得認可。犯罪心理測試技術作為技術應用范疇,應該是不斷升級的“技術+方法”的感知手段,其應用普及要突破人機結合模式瓶頸向縱深發展。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實踐應用,仍需明確三點。
一是心理測試的作用定位要明確,犯罪心理測試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技術手段,可以為偵查活動提供一定的線索,突破偵查僵局的途徑,但不能成為偵查人員的依賴;
二是建立具備精確性、特異性的令人信服的指標體系以及指標與犯罪行為間的科學理論依據,使得測試具有技術可行性、可推廣性,是心理測試技術、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心理測試技術的發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智慧公安建設背景下,測試技術在刑事司法領域的應用,要處理好應用廣度和技術深度的關系,理性分析論證技術應用價值,推進專項技術研發,重點推動測試技術在刑事偵查領域應用的科學規范化、易操作化。
作為技術手段,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本身完善成熟之外,其應用領域也需要進一步拓展。從原來的協助偵查辦案拓展到公安業務其他領域,例如公安監所被監管人員的管理、風險分析。作為一項針對特定人群的測試工具,充分挖掘工具手段在管理特定人群過程中的應用,這樣的技術、工具才能經過更多的實效認證,才能在應用中反思改進,不斷擴展指標類型、挖掘數據可參考性。同理,作為任何技術手段的實施主體來說,專業的知識背景和應用經驗,才能更好的運用專業的技術工具。如何降低應用的技術門檻,也是技術手段普及、可復制、可持續性發展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