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科
中共定西市安定區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黨的十九大又提出了到二0三五年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的目標[1]。同時,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發展,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2]。
縱觀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不斷深化,黨的十九大又提出了到二0三五年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的目標。政府依法行政的短板急需補齊,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亟需加強,這對各級干部的法治素養和法治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各級干部學法用法,不斷提高其法律思維、法律意識、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首先,黨和國家戰略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3]。法治既是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標志,也是國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助推器。政府是國家治理的中堅力量,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要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政府,前提是公務人員必須依法行政。在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240多部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規、9000多件地方性法規和數以萬計的行政規章中,其中有80%以上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毫無疑問,加強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律法規的學習,學會并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文化事務,是其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各級干部作為黨和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制定者和落實的執行者,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關系到依法治國的推進,關系到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關系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只有堅持學法用法,才能不斷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憲法法律,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干部素質要求。干部素質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法律素質是一個重要方面。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法治“官”,“良法還需良吏”,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也逐步完善,但法律的施行效果還任重道遠。現實中一些干部,仍然習慣于以人治的思維和方式處理各類問題,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基層政府處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線,是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重要執行者,直接涉及人民群眾具體利益的行政行為大多由基層政府和部門做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大多發生在基層并需要基層政府處理和化解,能否切實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依法行政的整體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設的整體進程。所以,干部學法用法的水平,自身法治觀念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政府及工作部門能不能依法辦事。
第三,人民利益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法行政從根本上說,是要通過規范劃定行政權邊界,達到限制行政權力濫用、維護公民權力的目的。一方面,政府規范、文明、嚴格的執法,不但實現了立法調控社會的功能,而且行政權力成為公民權力最大保護者;但另一方面,政府不當、違法的執法行為干預了社會的正常運轉,不但損害了公民的權利,而且影響了公民對政府的信任。現實中,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觀念十分淡薄,自覺不自覺地干了一些權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情,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縱觀基層工作中發生的一些案件,有一部分就與部分干部“有法不依、執法不公”有很大關系。這說明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法律不是可學可不學,而是非學不可,勢在必行。
第四、全民守法要求。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推進,法律在管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各級干部學法用法日益成為勝任工作,正確履職的基礎前提。這就要求每一位干部堅持學法、用法,只有學法、懂法,強化法治思維,才能依法辦事,更好地行使職權,提高執法的水平和依法管理的水平。同時,推進干部學法用法,對于做好全民法治宣傳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表率作用。只有干部帶頭學法用法,模范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才能有效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風尚。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點,而各級干部學法用法尊法的程度又是法治政府目標能否落實的重點的重點。當下,在一些干部身上,仍然存在著不學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不重視、不勤于學法和學用脫節等問題,致使法治思維、法治意識、法治精神、法治信仰和法治方式缺失,成為依法行政甚至于建成法治政府的障礙。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時強調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規定我們怎么用權,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知曉為官做事的尺度。各級黨委要重視法治培訓,完善學法制度。”[4]干部只有把學法用法擺上自己的工作日程,讓法律深入自己的內心,才能在用權做事時明鏡高懸、手握戒尺、知曉尺度。
由于工作實際,每個干部畢竟不可能成為法律通才。這就需要在必學、掌握和“缺什么補什么”上找到抓手,增強學法用法的實效性。
首先,憲法、行政法律法規和黨規黨紀必須認真學習。憲法是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憲法既是確認公民權利的“權利宣言”,同時也是規范國家權力的“權力規范”。學習憲法是提高全民素質、推進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我國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尊法敬法的良好氛圍,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依法治國,最重要的是依憲治國。所以,通過認真學習,要牢固樹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念,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形成崇尚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良好氛圍。行政法律法規是各級干部依法依程序履職盡責、“安身立命”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要學習和掌握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公法領域的一些基本法律。通過學習,樹立市場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依法管理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的能力。
再次,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掌握本職工作和履行工作崗位職責所必需的專門法律知識。通過學習,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提高依法指導、推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干部學法用法要把“自覺”和“硬要求”結合起來、把“倡導學”和“必須學”結合起來。在當前學法用法氛圍不是很濃的情況下,特別要通過學法用法相關制度和機制的建立,把干部學法用法的”硬要求”和“心須學”落實到學習當中,形成良好的學法用法輿論氛圍,增強學習實效。
一是法制機構應結合實際,每年針對不同的部門和領域,制定年度學法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做到有督促、有檢查、有考核、有落實,把學法用法情況落實到部門綜合考核體系之中,促進干部學法用法經常化。
二是完善黨校、行政學校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把憲法、法律、法規的學習納入教學課程和培訓計劃,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推動學法活動不斷深入。
三是各級組織、各部門、各單位把法律法規講座列入干部學習的內容之一。通過邀請法制機關、政法機關以及專家學者和法律實務人員以案釋法、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干部學法用法的實效性。
四是落實任前考法制度。對干部任前進行法律知識、黨規黨紀考試,將考試結果與任用掛鉤制度。
五是堅持把選人用人作為法治建設的“風向標”。選人用人是干部工作的“指揮棒”、“風向標”,選拔什么樣的干部,就會形成一種什么樣的導向。我們黨歷來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一個干部在工作、生活中沒有起碼的法治意識,履職中沒有基本的法律知識,很難說得上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干部。所以,要以選人用人的導向作用,促進黨員干部帶頭學法用法,依法辦事履職、依法行政用權,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的濃厚風氣。
六是建立決策法律咨詢制度。在決策前和實施行政行為前,應將法律咨詢和論證做為前置程序,做到先咨詢和學習法律,然后再決策和行為,確保做出的決策和行政行為實體合法、程序合法、結果公平公正。
七是加大監督問責力度,倒逼干部學法用法的行動自覺。要形成剛性、完整、科學的監督和評價體系,遏制有法不依、不作為、亂作為的沖動。落實問責追究制,對工作中了不遵守法律、違法違紀的干部,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倒逼干部正確看待權力、加強學法用法、合法行使權力。
只有通過“勤學法、善用法”的理念在各級干部中進一步形成,才能促進依法行政落地生根,進而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