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琳
進入個人破產程序后,為了懲戒破產債務人,警醒其更加審慎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同時也為了督促破產債務人盡可能多地償還剩余債務,防止債務人假借破產之名逃避債務,除要求破產債務人盡可能償還剩余債務以外,法律必須給予破產債務人某種權利限制。與此相對,個人破產制度并不以懲罰作為唯一目的,為了鼓勵和引導債務人積極償還債務、早日實現更生,必須給破產者的失權狀態一個“終結的時間”,故應設立復權制度以資救濟。①參見陳亞東:《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載《法治論叢》2004年第1期。為了使債務人擺脫沉重的債務包袱、東山再起,以免其破罐子破摔,給社會制造負擔甚至不安定因素,個人破產法也應當進一步規定免責制度。由此,失權、復權與免責制度共同構成了個人破產法的三大核心制度,體現了破產懲戒主義與破產人道主義的有機統一。
目前世界各國的個人破產制度中,就失權的限度均采取固定主義立法例,且復權與免責日期趨于一致,筆者認為,這不利于起到在個人破產程序中繼續鼓勵、督促債務人努力清償剩余債務的作用。本文觀點是,從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角度來說,債務人在個人破產程序中的權利限制、義務負擔與復權、免責的期日應當根據所適用的個人破產程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便在最大限度滿足債權人受償利益的情況下,最小限度限制債務人權利,并使二者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中。
進入個人破產程序的債務人,其后續償債能力有所不同,據此,可以將個人破產案件分為被執行人有勞動能力也有固定收入的個人破產案件,被執行人有勞動能力但收入來源不固定的個人破產案件,被執行人喪失勞動能力但有固定收入來源的個人破產案件以及被執行人喪失勞動能力也無固定收入來源的個人破產案件。后續償債能力的不同,意味著債權人債權實現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因此應當設計不同的個人破產程序以供當事人和法院選擇適用。
債務調整程序,是指破產宣告后,破產債務人與債權人在破產法院的主持和協調下,就剩余債務清償達成一致意見并由此形成債務清償方案,債務人按計劃履行完畢債務清償方案后即視為債務人償還完畢剩余債務,破產程序即告終結的個人破產程序。
債務調整與破產和解類似,都是個人破產案件中具有后續清償能力的債務人在破產法院的主持下,與債權人就剩余債務清償方式和期限進行的重新協商,試圖通過對剩余債務部分免除、延緩支付、分期支付等方式盡可能考慮債務人的履行能力和照顧債權人的受償權益,平衡二者的利益。但是債務調整與破產和解又存在著顯著區別:一是破產法院的參與程度不同。二者雖然都有破產法院的主持,但破產前和解制度更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解協議的內容只要不違反自愿、真實、合法的原則即為有效,但債務調整制度更側重于清償方案的履行可能性,亦即方案的制定不但要自愿、真實、合法,更要具有履行可能性,否則破產法院有權予以干預。二是協商的內容不同。破產和解制度中,和解協議的內容僅限于剩余債務的清償方案,但債務調整制度中,雙方達成的債務清償方案除了包含債務履行方案外,還要包括對債務人的權利限制等內容。三是債務清償方案的法律效力不同。破產和解協議沒有強制執行力,當事人若違反該協議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恢復個人破產程序;但債務調整程序中,法院參與感更強,債務清償方案具有更大的強制力度,除非具備正當的法定理由,當事人雙方不得要求變更該方案,否則,若債權人變更的,該意思表示無效;若債務人變更的,該變更不但無效,而且還有可能導致破產法院對其施以更大更強的懲戒。
一般來說,被執行人有勞動能力,以及被執行人雖然喪失勞動能力,但是根據其自身的家庭情況和國家政策以及其他福利待遇仍具有固定收入來源,意味著被執行人依然享有后續償債能力,因此應當優先考慮對其適用債務調整,以最大限度保護債權人利益。
所謂破產清算程序,是指破產宣告后,破產法院對不具有后續償債能力或者償債可能的破產債務人進行破產財產的整理與清算以后,通過設置法定考驗期,限制其一定期限和范圍內的權利或設定其一定程度之義務,在失權期內,若破產債務人沒有違反考驗期的規定,則剩余債務予以免除的個人破產程序。
破產清算程序適用于既無勞動能力也無收入來源以及收入來源不固定且偶發性收入數額相較剩余債務總額相差較大的債務人。因為此類債務人,其基本生活都難以為繼,更遑論后續償債,故破產程序中重要的失權等破產懲戒措施對督促其履行義務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甚至其無須經過個人破產程序就已經進入了事實上的免責狀態,對于此類人員,為避免司法資源浪費,應當直接進行債務清理。
破產清算與債務調整具有明顯區別:一是二者的適用對象不同。債務調整適用于具有后續清償能力的債務人,但破產清算與此相反,其只適用于既無后續清償能力也無清償可能的破產債務人,具體包括:身患重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且無任何經濟來源的債務人;生活極端困難且收入來源不固定,而偶發性收入與剩余債務相差過高以致沒有清償可能的債務人;收入來源雖然固定但極低,與剩余債務數額相差過大以致無法達至法定清償比的債務人。二是免責及失權的程度不同。受適用對象客觀條件的限制,適用破產清算程序的破產債務人剩余債務的免除程度相較于債務調整程序中的破產債務人要更高;但與此對應的是,適用破產清算程序的破產債務人其權利受到限制的程度和履行義務的范圍也要比適用債務調整程序的債務人更大更廣。三是復權與免責的條件不同。債務調整程序中復權與免責的條件是債務人按照債務清償方案履行了相應義務,而破產清算制度中復權與免責的條件是債務人在破產考驗期內沒有違反考驗期的規定。
破產債務重整,是指破產宣告后,破產債務人在債權人的同意和破產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生產經營上的整頓,以期擺脫財務困境,重新獲得經營能力并恢復償債能力的一項個人破產程序。
債務重整制度與前兩項制度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是適用對象不同。債務重整程序既可以適用于有固定收入且有后續償債能力的債務人,也可以適用于沒有固定收入或固定收入極低的債務人。但此處的債務人具有類型上的限定,亦即只有從事了生產經營活動的債務人(如個體工商戶)才具有整頓的可能,才符合破產重整程序的適用對象。二是適用條件不同。由于債務人的經營整頓具有成功與不成功的可能,是故破產重整程序的適用需要以債權人的同意為前提條件,而其他兩項制度雖然也有債權人的參與,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更多一些,債權人的意見對于破產方案的制定與履行影響效力更弱一些。三是償債要求不同。破產重整程序允許債務人重新整頓以重獲償債能力,這對于債權人來說需要背負更大的風險,因此,適用破產重整程序的債務人最終應當償付更高比例的剩余債務。
個人破產失權制度是指破產債務人被法院宣告破產后,在一定時期內喪失某些權利、資格或者負擔某種義務的制度。
破產宣告后,債務人可能受到的權利限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人格破產”,即“受破產宣告的人應受到對個人信用要求較高的職位或職業的限制”①孫穎:《論我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的構建》,載《現代法學》2006年3期。,甚至暫時喪失某些公民權利或政治權利,例如不享有憲法或者選舉法等公法規定的某些公民政治權利,或者不得從事與社會公共利益或者金融、財經等相關的特定職業,例如不得擔任律師、檢察官、法官、公證員、會計師、證券商等職務,不得擔任財產管理人,不得擔任國家機關領導人或者不得被任命為公司管理層。二是人身自由受限,例如未經破產法院許可,不得離開居住地,或者不得自由通信,不得自由出入境等,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外出,也應當報告行程安排。三是消費行為受限,例如我國香港地區規定破產債務人不得購買高價物品、不得自費出國旅游、不得購置房產,①參見趙萬一、高達:《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3期。不得入住高檔賓館、使用高檔轎車、入住豪華住宅等。②參見孫穎:《論我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的構建》,載《現代法學》2006年第3期。我國大陸地區執行法律法規中也有類似限制高消費制度,可以視作失權制度的雛形,其中的“限高”舉措,可以全部移植到個人破產法的失權內容中。四是收入支配受限,即破產宣告后,破產債務人的收入扣除其本人及其扶養的家屬合理且必要的生活費用后,均應用作還款。
除了權利受限外,破產債務人還應負擔有額外的義務,例如破產債務人在個人破產期間不得進一步負債,否則不但債務人會受到罰款、拘留等處罰,而且債權人在破產程序前后都不能向破產法院主張分配破產財產或者向執行法院要求強制執行。由于破產法院會對破產債務人進行公示公告,因此法律上應當推定所有債權人對債務人破產的事實知情,除非債權人有法定特殊事由并提出證據證明其確實不知情。又如破產債務人在民事活動中應負有忠實陳述的義務,亦即如實闡明其破產者的身份和破產的事實,以便民事行為相對方更充分考慮是否與破產者合作,否則破產者應對其未履行如實陳述義務而對他方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③參見張麗琴:《個人破產制度三論》,載《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再如破產債務人在破產期間具有定期向破產法院如實報告財產的義務,以便破產法院及時掌握債務人財產變動情況,如若破產者不及時履行報告義務或者報告不屬實的,破產法院有權對其予以罰款、拘留,情節嚴重的,有權依照法律規定延長失權期限。
破產宣告后,破產者是否立即喪失以上權利,對此世界各國存在兩種立法模式:一是自然形成主義,即破產宣告的同時即同時發生債務人失權的后果,法院無需對此另行裁判;二是裁判形成主義,即破產宣告并不必然帶來債務人失權的后果,而需要法院就此做出專門裁判。④參見湯維建:《關于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想(下)》,載《政法論壇》1995年第3期。
對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當采取裁判形成主義,這是因為失權的限度應當適當,應當從具體案情和實際需求出發,而裁判形成主義就有利于破產法院根據債務人主觀過錯的大小、破產途徑、剩余債務數額大小等因素在法定限度內確定具體案件的失權內容、范圍和限度,使對破產者行為能力的限制控制在既“足以懲戒其過失,但又不至于妨礙其再生的范圍之內”。⑤張麗琴:《個人破產制度三論》,載《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因此,破產法院宣告債務人破產后,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根據債權人與債務人對破產途徑的選擇以及案件具體情況作出失權裁定。
關于失權的限度,各國通常采取固定主義立法例,亦即破產的期限和范圍均由法律統一明確規定,不允許法官自由裁量,例如我國香港地區破產法就規定,“以前從未破產的人符合條件,在交代清楚資產及負債后,可在破產之日起滿4年后,在無反對情況下,自動解除破產責任。曾破產多于一次的個人,年限為破產之日起滿5年”。①湯維建:《〈個人破產法〉的立法研究》,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對此筆者認為固定主義的失權模式有一刀切之嫌,不利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國應當采用彈性和動態的失權模式,由破產法官在法定范圍內根據破產案件具體情況自由裁量確定失權限度,并有權根據案件進展和當事人情況變化靈活調整失權限度。
1.期限
對于失權期限,應當根據破產法院決定適用的破產途徑而定。具體來說:(1)適用債務調整程序的,債務人失權的期限應當與債務調整方案確定的償債期限保持一致,但最長不得超過法定失權最長期限。對此,筆者也曾考慮過在債務清償方案履行期間經過后,再根據未償剩余債務數額延長一定失權期限,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一方案,因為這一方案可能對于原始債務數額巨大,但本身償債能力有限的破產者來說不夠公平,債務清償方案本身也已經全方位考慮到了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在債務人已經盡全力償債仍剩余較大債務的情況下以剩余債務數額作為失權期的衡量標準不利于其再生。(這也意味著,當債務調整方案超過法定最高失權期限時,剩余債務清償期限有可能與失權期限不一致。)權利受限的程度應當與剩余債務清償數額呈反比例關系。(2)適用破產清算程序的,當事人的失權期限應當由破產法院根據剩余債務數額的多少進行認定,二者呈正相關關系;但為提高破產效率,防止破產程序的無限拖延,最長不得超過法定失權的最長期限。(3)適用破產重整程序的,失權期限應當與重整期限一致,但不得超過法定最長期限。(當破產重整期限超過法定最高失權期限時,償債義務履行期限也有可能與失權期限不一致。)若重整失敗,切換適用調整或清算程序的,則失權期限按照各自程序的規定由破產法院另行確定。
之所以規定法定最長失權期限,一是為了防止雙方當事人約定將剩余債務清償完畢作為失權的依據,從而使個人破產形同虛設;二是為了避免失權期限過長過苛給債務人再生造成不便,使破產效果大打折扣。也正是從以上角度考慮,個人破產失權期限不宜過長。但同時考慮到我國大陸地區法治意識和誠信意識還有待提高,且又值個人破產法制定之初,失權期限應當較其他國家或地區更長一些,以起到威懾惡意破產者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個人破產最長失權期限可在5-8年的幅度內考慮,二次以上破產的應相應延長。
2.范圍
失權范圍也應當由破產法院根據破產途徑、債務人情況、剩余債務數額進行具體裁量。一般來說,適用破產清算程序的債務人其失權范圍相較于債務調整和破產重整債務人要更廣、程度更深,例如,我國臺灣地區《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規定,適用清算程序的債務人,法律對其限制較重,“生活不得逾越一般人通常之程度”,且“非經法院許可不得離開其居住地”。①張力毅:《個人破產法律規則的臺灣生成——問題、徑路、變革與啟示》,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15年第1期。對債務調整和破產重整債務人的權利限制不得影響其依協商方案履行償債義務、整頓經濟。此外,根據債權人或債務人申請,破產法院也可以根據破產債務人在破產期間的義務履行情況酌情增加或減少失權類別。但無論如何,限制高消費及前文所述破產者的義務負擔內容是所有破產者均應適用的失權手段。
失權內容由破產法院在破產宣告后的法定期限內依職權作出,對此雙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有權提出異議,債權人提出異議的應當證明擴大失權范圍或延長失權時間對債務清償更有利,債務人提出異議的應當證明失權限制某種程度的解除對其恢復償債能力更有利。在破產程序中,雙方亦有權隨時提出變更失權內容的申請,法院在審查理由、評估后果后依法作出是否變更的決定。
3.失權期限與范圍的動態調整
破產法院應當根據剩余債務清償情況、失權期規定遵守情況等對失權期限和范圍作出動態調整,失權限度應當采取彈性制。
(1)若破產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后的個人破產程序中存在惡意逃債等失信行為(例如隱匿、轉移財產,不履行財產申報義務或者財產申報不屬實等)的,或者破產法院在破產宣告后發現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前存在此類行為且新發現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剩余債務的,破產法院可根據情節嚴重程度延長失權期限,此項延長沒有時間上限的限制。
(2)若破產債務人在破產期間提前或者額外償還了剩余債務的,破產法院可以根據債務人的表現相應縮短失權期限。
(3)債務人在破產期間確因無償債能力(如債務人因疾病或被裁員等事由導致后續償債能力減弱甚至消失)而暫時未按期履行償債義務的,每延期一次,失權期限就按照方案的約定相應延長一定期限,直至債務人或債權人向法院申請調整償債方案或將債務調整或破產重整程序切換為破產清算程序;該項延長不得超過兩年,兩年期限屆滿,破產法院有權依職權調整償債方案或切換破產程序。
(4)破產債務人在失權期內未遵守對其的權利限制與義務負擔,或無理由不履行債務清償方案的,應當對其施以增加失權范圍、延長失權期限或清償期限的懲戒措施;對于情節嚴重或惡意失權者,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甚至“課以終身失權的處罰”。①劉靜:《信用缺失與立法偏好——中國個人破產立法難題解讀》,載《社會科學家》2011年第2期。
(5)破產債務人在失權期內若因拆遷、中彩票、繼承、接受贈與等非勞動性事實或法定原因而增加收入的,破產法院應即將該筆收入納入破產財產中,并按照債權比例向各債權人清償,與此相應,債務人的失權期及在此期間內的權利義務亦應做相應調整。
(6)因破產重整失敗或者債務人恢復償債能力等事由,經當事人申請或法院依職權可依法切換個人破產程序。為防止方案調整、程序疊加造成的拖沓,清償能力下降導致償債方案的變更與破產程序之間的切換不得超過2次,且必須具備法定特殊事由方可。破產程序切換后,失權期應當依照新適用的破產程序和案件情況重新確定。
失權期順利經過后,加諸于破產者的權利限制應當去除,破產者的權利恢復至原始狀態,以便其能夠以正常民事主體的身份回歸社會生活,此即為復權。復權制度有利于破產者積極償還債務,重新振作、東山再起。
破產債務人復權的條件為失權期順利經過或沒有繼續償債需要。其情形包括以下幾種:1.破產者在失權期內清償完畢全部剩余債務的;2.失權期(這里的失權期,包括初始失權期和調整后的失權期在內。)順利經過,破產者按照債務清償方案完成部分清償內容且履行了相應義務的;3.債權人在失權期內與債務人達成和解,并依照和解協議履行完畢的;4.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免除剩余債務清償的。
關于復權的啟動程序,世界各國存在兩種立法模式:一是申請復權主義,(典型如意大利、法國。)二是當然復權為主、申請復權為輔的立法例。(典型如日本。)
對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當采取申請復權的立法模式,即由債務人向法院申請后,法院經過審查,認為符合復權條件的,方能解除對其的權利限制。這一是因為“在我國破產懲戒機制形成的初級階段,采取申請復權主義更顯正規、更具權威,有利于強化破產懲戒的社會效果”;①湯維建:《關于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想(下)》,載《政法論壇》1995年第3期。二是因為破產者即便符合破產條件,但若不向法院申請,由破產法院統一公告,難以產生公示公信的效果,而由法院統一宣告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三是有些破產者在失權期內存在失信等不當行為,如果沒有法院審核把關,容易放縱這部分債務人;四是有些復權情形,只有債務人申請后法院方才知情。
因此,在復權條件成就后,債務人應當向破產法院提出復權申請,破產法院在考察債務人在失權期間內的義務履行情況后做出是否準予復權的決定和宣告。若破產債務人徑行復權而不向法院申請復權,則該復權對于善意第三人而言不具有對抗效力,由此對債務人自身權益造成損害的,善意第三人不負有賠償責任。
破產債務人經過以上法定程序復權后,債務人即刻恢復正常民事主體的一切身份和資格,去除加諸于其身的一切限制。此外,對于部分破產債務人來說,產生免責的效果。
所謂免責,是指在破產程序中,對于積極履行清償義務的債務人未能依破產程序清償的債務,在法定條件具備和法定期限經過后,在法定范圍內免除其繼續清償責任的制度。該項制度的確立有利于債務人擺脫沉重的債務包袱、東山再起,以免其破罐子破摔,給社會制造負擔甚至不安定因素。從表面上看,免責制度似乎對債權人不利,但事實上其有助于債權人正視自身應承擔的商業風險,謹慎行事。破產免責是個人破產制度的核心制度,其原因在于免責制度能為解決執行不能案件提供終局性解決方案——破產債務人不再承擔剩余債務的清償責任,案件歸于消滅。缺乏免責制度的個人破產制度“本質上與民事執行中的參與分配制度無異”,②沈俊森:《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研究》,載《金融法苑》2018年第9期。“無助于個人破產問題的解決”。③沈俊森:《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研究》,載《金融法苑》2018年第9期。
關于個人破產免責的立法例,目前世界上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當然免除主義,即在破產程序中若法院沒有專門作出拒絕給于債務豁免的決定,債務人就會自動獲得債務免責;④參見沙洵:《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若干思考》,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一種是許可免責主義,即破產程序終結后,由債務人向法院提出免責申請,法院經審查后認為不存在法定不予免責事由后,依法免除破產債務人一定數額之剩余債務的繼續清償責任。英美法系國家、我國臺灣地區采取的是當然免責主義,大陸法系國家多采取許可免責主義。
破產免責立法模式的確立關系到免責的具體條件和程序設定,對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起到的是定調的作用。對其進行何種選擇也能夠折射一個國家背后的價值取向是對債務人的破產懲戒主義,還是對債務人的破產保護主義,抑或是破產保護平衡主義。(即破產保護兼顧對債權人和債務人利益的保護,試圖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從理論上說,采取當然免責主義更有利于保護債務人的利益,也更有利于提高破產效率、減輕法官負擔,但脫離了法院的監管也可能出現破產債務人濫用此制度以逃避債務的情況,對債權人不利。采取許可免責主義雖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法官負擔,但能夠將免責事項至于法官的審查監督之下,能夠實現對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平等保護。
我國應采取許可免責主義的立法模式。原因有三:其一,個人破產價值理念應采破產保護平衡主義。雖然我國沒有制定過個人破產法,但個人破產制度在其它國家已經存在多年,有些國家甚至經歷過多個階段。以美國為例,美國個人破產制度就先后經歷了債權人本位、債務人本位階段并最終發展到了債權人債務人并重的第三階段。①潘耀華:《美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主要內容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載《金融發展研究》2013年第1期。我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應吸取他國經驗,也要注意平衡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利益。其二,我國現階段國情決定必須選擇許可免責主義。我國目前的個人財產登記申報制度尚不完備、征信體系還不完善,國人的誠信意識亦不夠強烈,在此國情之下,反對現階段建立個人破產法的聲音不絕于耳,如果選擇當然免責主義,則跨度確實過大,容易引發債權人與債務人的次生糾紛。故我國個人破產立法在目前國情下和實行初期應當從嚴掌握免責標準。其三,許可免責主義除了有助于將債務人的免責至于法院監管之下,還有助于法院根據具體個案中債務人的誠信情況、償債期限、清償比例等因素有彈性地發揮自由裁量權,確定免責數額和時間,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公平正義。
對適用破產清理程序的債務人來說,失權期限經過后即可免責。但對于適用債務調整和破產重整程序的債務人來說,二者有可能不一致,即當剩余債務清償方案約定的時間短于最高失權期限時,償債時間與失權期限應一致,失權期順利經過后即為免責期日;但當剩余債務清償方案約定的時間長于最高失權期限時,失權期順利經過并不代表可以免責,還需要債務人依方案清償一定比例債務方可免責,因此此時的免責期日應視剩余債務清償時長而定。也正因此,對于一部分破產債務人而言,失權期順利經過,申請復權后,還不能免除剩余債務。
根據許可免責主義立法模式,只有符合法定條件,破產債務人在破產程序中尚未清償完畢的剩余債務才能夠得到免除。
1.積極條件
(1)對象條件:免責只適用于誠信債務人。債務人是否誠信,應依進入破產程序后,債務人的各方面表現加以判斷,例如債務人是否如實申報債權人名冊和自身財產,是否積極配合法院推進破產程序,是否嚴格服從法律限定的失權禁令,在失權考驗期內是否遵守考驗期規定,是否存在隱匿、轉移財產等惡意逃債行為等。
(2)期限條件:債務人必須經過失權考驗期和約定的剩余債務清償期方可免責。
(3)收入條件:免責只適用于剩余債務數額與還款能力相差較大的債務人。免責應以在可預見的期限內是否能還清剩余債務為標準,只有債務人收入水平遠低于剩余債務數額的,方可免責。具體來說,適用破產清算程序的債務人因不具備后續償債能力,故失權期順利經過以后即可免責。適用破產重整與債務調整程序的債務人,除非當事人在償債方案中有特別約定,否則如果收入較高,足以償清剩余債務的,即使失權考驗期內未清償完畢,考驗期過后亦不可免責;對于收入較高,但遠不足以清償完剩余債務的,也至少應當清償達至一定比例方可免責。(例如英國規定只有自然人債務在清償比例超過50%的情況下方可免責。這是從最大限度保護債權人債權實現的角度考慮的。)
2.消極條件
消極方面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債務人的行為性質考慮,不應免責;一類是從債務的性質考慮,不應免責。
參考各國立法例,前者可包括如下幾種情形:破產債務人存在擾亂破產清償程序的違法甚至破產犯罪行為;債務是因故意侵權或違約行為而產生的;債務人對自己的破產存在重大過失的;破產債務人存在借破產逃避債務的目的,或存在轉移、隱匿、損毀財產、破產欺詐、肆意擴大債務等行為的;破產人因生活過度揮霍、賭博等造成破產的;債務人在破產程序中惡意不合作的;債務人在破產期間對剩余債務的清償未達法定或約定比例的。
后者可包括如下幾種情形:破產人基于家庭扶養義務而應支付的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勞務合同中的勞務履行義務;破產人應向政府等有關部門支付的罰款、罰金等;因破產人侵權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傷亡而必須向被害人或其家屬支付的各種賠償金。屬于以上消極條件所包含情形的不得免責。
1.免責的提出
對于適用破產清算程序的債務人,其在向破產法院申請復權時,應當同時提出免責申請。對于適用其他破產程序的債務人,其應當在失權期經過后且債務清償達至法定或約定免責比例之后方可向破產法院提出免責申請。
破產債務人在提出免責申請時,應當附隨提交以下文件:債務清償方案;總債務額、已償債務額以及剩余未清償債務額;債務人的家庭經濟情況及收入水平;債務人適用的破產途徑;債務人失權期內的表現(即是否符合債務清償、破產重整方案的約定,是否遵守法律的強制性失權規定)及失權期順利經過的證明。
2.免責的審核
破產者提出免責申請后,破產法院應當審查其是否符合法定免責條件。經過審核,認為破產者滿足免責的積極條件且不具備消極要件的,應當出具免責裁定書。
3.免責的撤銷
債權人有權對法院出具的免責裁定提出異議,但同時必須提供證明債務人不符合免責條件的證據。經法院審核,認定免責條件確實不具備的,應當及時撤銷免責裁定。
證據證明的內容可以包括:債務人在破產程序中存在法定不予免責的任何不誠信行為;債務人在失權期內違反相關權利受限的規定;適用債務調整和破產重整的債務人,其償債金額未達法定或約定的比例。(有約定從約定,沒約定的按照法定標準。)
債務人在失權期及約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后,對剩余債務的清償未達法定或約定比例的,法院應依債務人申請或依職權切換破產程序,在新的破產免責條件成就后再行免責。法院在確定剩余債務清償方案或重整方案時,對債務人清償數額和清償期限的約定應當是嚴格考慮了債務人的收入水平的,因此一般情況下,除非特定事由出現,債務人按照方案如期償債后是不可能存在達不到清償比例的問題。而對于特定事由出現導致的償債能力降低甚至喪失的,法院應當依申請或依職權及時調整破產程序,使之適合債務人新的財務狀況。
破產法院裁定準予免責后產生以下效力:
1.破產程序即告終結。如果屬于“執行不能”案件,則執行程序亦相應終結,“執行不能”案件順利退出。
2.破產債務人免除清償尚未清償完畢的剩余債務的義務,債權人不得再向債務人主張債權,也不得以此再次提起訴訟、要求強制執行、申請個人破產。
3.若債務人在免責之后恢復償債能力的,由于債權債務關系消失,債務人不再負有清償義務,債權人不得以債務人恢復償債能力為由通過起訴或申請執行、破產等途徑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除非債務人自愿放棄此項免責利益。
4.因為個人破產針對的是債務人的所有債權人,故剩余債務的免除可以對抗所有破產程序終結前的債權人,包括未申報債權的債權人,以“防止債權人通過不申報債權的方式拯救其可能被免除的債權”。①何旺翔:《德國個人破產制度及其思考》,載《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5.若債權人在個人破產程序終結后才發現債務人在破產期內即已恢復全部或部分償債能力但卻隱匿不報的,此時免責正當性事由消失,債權人向破產法院提交相關證據后,破產法院的具體處理方式應分情況討論:(1)如果債務人財富的增長是一次性、偶發性的,例如中彩票、拆遷、繼承、接受贈與等,則破產法院在核實后應直接裁定將該筆財產用作清償剩余債務;(2)如果債務人財富的增長是持續性、固定性的,例如收入增長,則破產法院應要求債務人將收入增長之日起直至破產程序終結時隱而不報的新增收入一次性償還債權人。(對于破產程序終結后發現債務人在破產期內轉移、隱匿財產的情況,筆者曾經考慮過恢復破產程序的思路,但仔細思考后認為恢復破產程序成本太高,恢復破產程序意味著執行案件也要同時恢復,不利于維護程序的穩定,且恢復破產程序后如何操作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因此筆者最終采用了這種既保護了債權人利益,又懲罰了不誠信債務人的方案,以節約司法資源、免除債權人訟累。)除此以外,法院還應當對債務人采取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情節嚴重、符合破產犯罪構成要件的,依照刑法相關規定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