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中共棗莊市委組織部開展了人才工作專題調研,梳理了“高層次人才匱乏、創新活力不足、平臺載體不強、人才環境不優”等問題。在工作實踐中,緊扣問題,努力探索人才轉型推動城市轉型的路徑,形成了一些初步做法和思考。
補高精尖缺人才匱乏的短板,走柔性引才、以用為本的路子。棗莊產業結構偏重,缺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吸納人才的載體相對匱乏,這是棗莊人才引進的劣勢;與此同時,棗莊位于京滬高鐵中間點,到北京、上海僅需2.5小時,這又是難得的區位交通優勢。為此,我們“揚長避短”,不追求“全職引才”,強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用為本”理念,提出柔性引才“百人計劃”,即從2018年開始,每年柔性引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和“泰山”系列等高端人才100人以上。截至2018年11月底,棗莊已經柔性引進高端人才116人,提前一個月超額完成全年任務。一是優化政策供給。出臺了《柔性引進高端人才暫行辦法》,采取兼職創新、項目合作、服務外包等形式,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集聚棗莊,構建政府引導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靈活多樣的引才格局。二是建立人才項目與企業對接機制。圍繞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等新舊動能轉換九大產業,開展了“千人計劃”專家對接專場活動,“一月一產業一專場”,搭建企業與人才洽談合作的平臺,確保精準對接、開展“雙向選擇”。三是運用信息化手段“全程紀實”。針對柔性引才可能存在的合作“不真不實”等問題,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建設高層次人才信息服務平臺,實行柔性引才網上“全程紀實”,即網上提報、網上審核、工作合同目標進度、與專家聯系記錄等定期上傳,確保人才和用人單位合作真實高效便捷。
補中高端應用人才數量不足的短板,出臺“精準滴灌式”政策,壯大“本碩博”人才隊伍。當前,棗莊產業仍處于工業化中期,城市能級不夠,技術創新的中端力量太弱。突出的表現是,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中青年產業人才缺口較大。比如,棗莊常住人口408萬,2017年選擇到我市企業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僅有424人、碩士生104人,博士生11人;人才凈流失嚴重,近3年我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員處于遷出大于遷入狀態,2015年凈遷出817人,2016年凈遷出1097人,2017年凈遷出高達2640人。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對擇業期內到我市企業工作的本碩博畢業生,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并交納社保的,分別給予每人每月1000元、2000元、3000元租房和生活補貼,連續發放3年;畢業5年內到棗莊就業創業的本碩博畢業生,在我市購買首套住房并已交納契稅的,分別補助2萬、5萬、10萬元。
補產業平臺載體不強的短板,優化存量、引入增量。棗莊擁有各類創業創新示范平臺和基地73個,省級研發平臺占比不足全省的4%,大部分企業缺乏原創性技術成果,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核心競爭力總體不強。為此,我們深化開展“創新平臺建設年”活動,對內,提升現有平臺質量;對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搭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平臺,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載體。一是抓整改,推動現有平臺提升。對全市121家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運行情況進行了暗訪評估,通報了35家平臺的38個問題,對運營一般的平臺限期整改,到期整改還達不到要求的取消稱號。二是抓扶持,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對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給予50~200萬元的資金扶持。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業孵化平臺,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資助;創業孵化平臺每畢業1家企業,給予5萬元獎勵。三是抓合作,促進項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截至目前,已與40余家大院大所實現政產學研合作,100多名高端人才到我市開展技術指導和項目合作。
補人才生態環境不優的短板,提供便捷化服務,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人才引進來不難,重要的是留得住、用得好。而留住用好人才,關鍵是打造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環境。人才子女就學方面,出臺《高層次人才子女就學辦法(試行)》,對高層次人才的子女,可根據本人意愿在全市范圍內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含公辦幼兒園)就讀。人才就醫方面,開辟高層次人才就醫綠色通道,人才有就醫需求時,可直接撥打服務專線,聯系醫院服務專員。深化人才工作領域“放管服”改革,推行高層次人才服務“一個窗口、一名專員、一張清單、一次辦好”,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便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