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玉 徐召林
1.哈爾濱商業大學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2.長春市地方道路運輸管理局,吉林 長春 130000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以期推動東北快速發展、重振經濟發展。而營商環境作為一個地區發展的軟實力,其作用不容小覷。營商環境的治理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日益重要。而如何運用法律治理營商環境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關于營商環境的具體概念,學術界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有學者認為,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或國家推動和限制商業活動的法律法規,由監管程序的復雜程度、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政府的透明度構成;又有學者將氣候、地理、經濟政策、歷史經濟條件等可能影響經濟發展的多種因素都納入營商環境的概念之中,把營商環境歸納為自然的、歷史的、地理的、經濟的以及政府的影響力等。
造成東北地區尤其是吉林省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東部發達地區因為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積累了大量有益的經驗,在當地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公司企業等提供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從而加速了當地經濟發展。反觀以吉林省為代表的中西部地方,盡管從縱向歷史角度來看,地區經濟相比建國之初以及改革開放之初,經濟規模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東部地區日新月異的發展相比,這些地區已經遠遠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省份,除了地理、交通等自然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因為歷史遺留與現實存在的一系列因素的存在,使當地的營商環境相對落后,對企業等經營主體的吸引力遠遠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直接導致相應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落后,與東部的差距越來越大。
近些年以來,吉林省著力優化全省營商環境,使“投資不過山海關”的現象得到極大改善,但是相比全國尤其是東部發展快速地區,依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地方不相信市場、不相信開放的守舊思想依舊沒有得到有效清除;立法、司法、執法等法治環節沒有與營商環境的優化形成合力;市場與政府仍舊沒有形成良好有序的平衡等,制約著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從而阻礙著吉林省全面振興。為此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善:
思想是行動的指引,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偉大進程中,必須在思想上與黨保持一致,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進行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創新、道路創新,同時面對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認真吸取經驗教訓、結合實際努力改正,探索符合本地營商環境建設的道路。時刻根據黨的指導意見完善治理方法,最終實現吉林省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實現吉林省全面振興。
“有法可依”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又一前提性要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建立起來的背景下,關于優化營商環境所需要的法律法規依舊相對缺乏。為此,一方面全省各級立法機關要在深刻調研的前提下,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使優化營商環境有法可循;另一方面,各級法律解釋機關需要根據法律法規在所實施地的具體情況,在立法機關沒有進行相應的修訂之前對當前法律法規進行符合營商環境優化的解釋,使法律法規能夠促進、引領吉林省營商環境的優化。
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就是減少政府行政權力對于市場的不當干預,減少各級政府行政權力的越權行為。為此應當做到:一.明確各級行政機關行政權力實施范圍。讓行政機關明曉自己權力實施范圍,不再因各種原因濫用權力去命令、干預屬于市場自發調節之內的事項;二.建立各級行政機關濫用權力不當干預市場的記錄懲戒機制,使各級政府不敢不能肆意濫用權力,保障市場良好經濟秩序的形成。
推進優化營商環境的進程中,必須加快增強司法權力對于營商環境優化的力量。應該做到:完善市場經濟經營主體解決矛盾的司法途徑。這就需要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向各級行政轄區提供更多的法律工作者,擴大專業司法工作者隊伍,同時創新司法糾紛解決機制、降低司法成本,增強司法執行力度,使優化營商環境有強大的司法保障,使公平、誠信的營商環境能夠在全省各地區得到快速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