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明
天津百博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270
我國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差較大,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多數企業在經營與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受社會不良風氣、社會壓力、經濟壓力所影響。一些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在開展經營活動時,不自覺的出現刑事法律風險,甚至造成刑事犯罪,無法保證企業正常的運營與活動。尤其是國有企業,企業的經營者、領導人還屬于國家干部,此類型企業的刑事犯罪,還屬于職務犯罪。
刑事法律風險,主要是指企業、企業家在觸犯刑法后,需要接受法律的判決,并根據判決結果進行服刑。但多數企業的經營者、參與者,在進行刑事犯罪時,對犯罪事實的理解有所偏差,無法對刑事法律風險有較好的判斷,犯罪時懵懂無知,犯罪后手足無措。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犯罪率均較高,但犯罪形式、罪名有較大的差異。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所犯罪名,包括貪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濫用職權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與其在企業中的地位、所處權利層面,以及所代表的國家職能有關,多數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同樣屬于國家干部,涉案的金額、身份差異也較大。民營企業的管理人員,犯罪項目則包括行賄罪、合同詐騙罪、虛報注冊資本罪、挪用資金罪、職務侵占罪、非法集資罪、貸款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逃避繳納稅款罪等。民營企業的管理人員與企業的自身利益相匹配,使得民營企業的高管一旦存在犯罪情況,會出現多罪同犯、多人犯罪,國有企業則同樣存在多項罪名,上述人員一旦犯罪,不但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還會對企業自身、社會甚至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與動蕩,造成社會不安。
大部分企業家、職員在犯罪后,最常見的思想是“就這一次”“不多拿只拿一點”等。但這種思想無法保證企業家的犯罪行為終止,甚至是他們增加犯罪范圍、涉及金額的開始。為此,國家出臺相應政策,以改善企業家、國家干部的經營環境,促進其廉政行為,但良好的政策需要企業家自身的遵守和理解。國家干部、企業法人應充分重視自身的“修身養性”,在日常工作中,嚴格把握自己的“底線”,做到堅決不貪,不給不法分子開門路、行方便,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刑事犯罪的問題。刑事犯罪的量刑階段,大多數犯罪人員都會對自己的行為懺悔,但為時已晚,為減少悲劇發生,避免企業經營者的刑事犯罪問題,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底線控制,并將這種底線控制由“政策控制”轉變為“自我控制”,促進企業家、國家干部的正確認知。避免其存在僥幸心理,減少“擦邊球”的產生。
還有部分犯罪人員,在接受國家機構審問、調查時,才發現自身觸犯了刑事法律,造成了刑事犯罪,這一情況在民營企業犯罪問題中較為常見。民營企業家、股東、經營者在犯罪時,或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刑事犯罪事實,或雖然了解刑事犯罪,但認為自己的犯罪事實不構成刑事犯罪,甚至一些人希望能夠“鉆法律的空子”,將刑事犯罪看作是可以“操控”的犯罪。犯罪人員自身的疏忽大意或僥幸心理,也容易造成刑事犯罪。為此,我國需要對企業家大面積的開展法律知識掃盲活動,尤其針對一些文化程度較低,但職位、行政能力以及經營范圍較廣的企業家,應充分重視其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提高,促進其對法律的了解程度,尤其對邊緣化的刑事犯罪進行研究,使其充分了解刑事犯罪的嚴重性,以及什么樣的行為屬于刑事犯罪,確保其避免不自覺或主動進行犯罪。
我國的企業經營行為逐步擴大,企業數量、經營者數量隨之增加,經營范圍也更加復雜。但大部分經營者、國家干部對企業的經營犯罪、個人犯罪的量刑并不了解,甚至無法判斷是否屬于刑事犯罪。一些不法分子趁機犯罪,或誘使企業經營者犯罪,造成社會動蕩。為改善這一問題,優化市場秩序,需要對企業家進行道德培養與法律知識宣傳,促進其高質量開展經營的同時,避免刑事犯罪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