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雨童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1.“專家”定義
民法領域普遍認為“專家”,是指具有專業知識或技能,得到執業許或資格證書,并向顧客或者當事人提供專門服務的人。日本學者能見善久則認為專家應該具有以下特征:(1)專家的工作性質具有高度的專門性,其核心為腦力的而非體力的工作;(2)專家與顧客之間基于專家的高度職業道德存在特殊的信賴關系;(3)具有從事專家服務的資格,并以專家職業團體所代表的相當業務水平開展業務;(4)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與之相應具有較高的收人水準。①
基于各種觀點以及本國現實,筆者認為專家即為某一行業內獲得法律執業許可的,依靠專業領域知識和自身權威性獲取顧客或其他組織及個人信賴,并通過提供參考意見和信息賺取報酬的人,包括律師、注冊會計師等。
2.“專家”在司法社會工作中的界定
目前司法社會工作領域“專家”,也就是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司法社會工作者的界定非常模糊,沒有切實合理的劃分標準。如果套用“專家”的定義,司法社會工作中的“專家”即為,已取得政府頒發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并在從事司法社會工作領域職業過程中,通過提供參考意見和信息,如審前調查報告,矯正評估意見等類似工作為主要營生的人,也可以理解為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司法工作者。
1.“專家責任”的定義
一般認為,專家責任的構成是違反下列義務的后果:(1)高度注意義務,指專家因具有高度的專業知識、專門技能所產生的義務。一般以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在執業活動中所通常應履行的注意義務為判斷標準;(2)忠實義務,是指專家應為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實施行為,不得同時追求第三人或自己的利益;(3)保密義務,即專家應保守在執業活動中所知悉的委托人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②
通俗來說,筆者認為專家責任即為,專家在與委托方達成權利義務約定后,因未能達成約定義務或其行為對委托方產生損害結果,包括未完成或錯誤的資產評估、醫學鑒定等導致的損害結果,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2.“專家責任”在司法社會工作中的界定
基于目前司法社會工作者的委托方基本為政府司法部門,再將“專家責任”放入司法社會工作的語境,即為有專業執業資格并以此為主職工作的司法社會工作者,因為未能依據與有關政府部門的權利義務約定提供完整或正確的信息支持或協助服務工作,并基于其行為帶來損害結果,所必須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其中有關政府部門包括司法所、戒毒所等。其損害結果包括做出承諾并簽訂合約后,錯誤出具審前調查報告等司法文書導致的的損害、在戒毒個案或小組中出現重大失誤導致的損害等。
1.身份要件——何為“專家”
(1)具有司法社會工作者執業資格的人。根據《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和《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在我國具有社會工作者執業資格通常體現為,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擁有《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基于司法社會工作具有的社會工作和法律工作的雙重屬性,筆者認為具有司法社會工作者執業資格的人除應具備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外,還需要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以證明其完成法律工作的能力。
(2)以司法社會工作為主要職業的人。主要職業即為全職或主要以此為生,指工作日內專門擔任某種職務的人。由于專家責任對于“注意”、能力、職責等方面的要求,此處以司法社會工作為主要職業的人,必須滿足長期工作、與相關機構有正式勞動合同、并以司法社會工作作為主要謀生手段和勞動性收入來源的條件。無償進行司法社會服務、短期兼職司法社會服務或志愿服務者不屬于司法社會工作“專家責任”的適用主體。
2.行為要件
(1)信賴性服務關系的產生。由于只有當司法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行為對委托方產生損害結果時,才會產生“專家責任”,所以“專家責任”必須建立在雙方進行一定的信息溝通和服務提供行為的前提下。只有信賴性關系的產生才能使司法社會工作者獲得具有隱私性或關鍵性的信息資料,進而在行為中產生損害結果。如果信賴性關系尚未形成,司法社會工作者的行為所產生的危害就不具有特定主體性和專業性。
(2)行為瑕疵。專家責任作為一種過錯責任,其使其承擔“司法社會工作者專家責任”的行為應具有一定的違法性和過錯性。此處的法律應為廣義的法律規范,具有較廣的判定標準。其行為的違法性可以體現為做了不該做的事,也可以體現不作為。包括非法得利,泄密、重大過失、玩忽職守等。但由于司法社會工作的新興性和專業特點,行為瑕疵的認定應參考《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不應對司法社會工作者做出超過自身級別能力的要求。
3.結果要件
基于“專家責任”的法律性質,只有司法社會工作者的行為形成了損害結果,才能最終認定專家責任的產生。此處損害結果是指案主因社會工作者的嚴重錯誤行為,甚至違法行為而遭受的人身或財產方面的不利后果的事實狀態。無論是利用職業優勢,侵犯案主人身性或財產性權利、或破壞保密協議,泄露機密或隱私,造成案主名譽或物質上的損害、還是由于未履行職責,導致案主權益受到其他原因侵害的都屬于結果要件的完成。
4.因果要件——因何承擔“專家責任”
需要考慮該事件中其瑕疵行為是否與最終的損害結果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由于間接性因果關系的不決定性和廣泛性,應依據能夠客觀舉證的直接因果關系認定司法社會工作者“專家責任”。同時為保護司法社會工作者工作的積極性和降低不必要的職業風險,“專家責任”因果關系認定不宜過泛。但受限于專業知識和資源數量,案主通常很難進行因果關系的舉證,這時應由侵權方進行無直接因果關系的舉證,以更好保障案主的權利。
1.承擔主體
由于司法社會工作的委托方一般為政府部門,被委托方則一般為社工機構,很少出現個體委托或被委托的情況。為使機構充分考慮工作者利益并調動機構對于機構內工作者的管理培訓積極性,有效保證工作者素質和工作質量,雖然瑕疵行為主體是單個或幾個的社會工作者,但責任承擔方一般為社工機構。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機構“棄卒保帥”,將責任推到工作者個人頭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機構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責,更好地促進機構制度化管理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行業規范發展。
2.承擔方式
在民法中,侵權的承擔責任承擔方式一般為經濟補償。大多由于社會工作者侵權造成的損害包括財產損失和身體損害、精神損害等非財產損失“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損害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和計算的,主要用支付金錢的方法賠償損失將為實現司法效率的價值創造條件”。③在司法社會工作領域,由于界定難度很大、爭議極多、特殊的職業倫理等原因,司法社會工作者的責任承擔更適合于用經濟補償的方式來實現。一旦引入刑罰處罰很容易引起難以彌補的司法錯誤,降低社會工作者積極性。由于行業發展不完善,機構內權責制度不明確,司法社會工作者收入較低,民眾從業積極性較低等原因,賠償金額不宜過高。
[ 注 釋 ]
①[日]能見善久.論專家的民事責任[J].民商法論叢.法律出版社,1996:504.
②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編草案建議稿[J].法學研究,2002(2):104.
③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