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嘯宇 徐瓊微
平湖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平湖 314200
【基本案情】2018年8月期間,被告人朱某至平湖市新倉鎮王家橋、三家村等地,采用撬鎖、剪電線等手段多次盜竊電瓶車,歸案后,其如實供述了犯罪行為,愿意接受司法機關的處罰,且退還了部分贓物,因其系累犯,平湖市人民法院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后,對其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
宣判后,羈押在平湖市看守所內的朱某因剩余刑期超過三個月,又不服判決,提出上訴,后自己撤訴,最終留在看守所內服刑。
2018年10月26日施行的《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愿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睂⒄J罪認罰從寬制度確立為刑事訴法一項重要的原則,其中“認罪”的表現形式可以是自首、坦白,也可以是當庭認罪等,“認罰”是新創設的概念。對“認罰”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表示愿意接受處罰,充分理解認罪認罰的性質和后果;
二是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是在值班律師或辯護人提供了積極全面的法律幫助的情境下做出的自愿行為;
三是確保審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值班律師就涉嫌的犯罪事實、罪名、適用的法律規定以及從寬處罰的建議有發表意見權,對程序的適用有選擇權;
四是犯罪嫌疑人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時,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應當在場?!啊J罰’不僅體現了犯罪人認罪、悔罪的態度,而且通過一系列‘認罰’的行為,彌補犯罪行為給被害人、國家和社會帶來的危害。因此,將‘認罰’作為從寬考量的因素,有助于鼓勵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也有助于對犯罪人的改造。對于只‘認罪’不‘認罰’,或者表面上‘認罰’,背地里卻串供、毀滅證據或者隱匿、轉移財產,不賠償被害人損失的,則不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模式處理。”[1]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后,被告人上訴率降低,但也有一部分被告人如案例中的朱某對判決本身無意見,只是為了留所服刑或者拖延判決生效時間而上訴,給審判工作帶來被動。
對于朱某“違約”上訴的行為,實際中有二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被告人不能再提出上訴。被告人以原判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否定了其自愿認罪認罰并簽字具結的法律效力,不享受認罪認罰的從寬待遇。同時,檢察院也會提出抗訴。人民法院審理后,一般也會支持檢察院的抗訴意見,撤銷原判決,并改判加重刑罰。從(2017)渝01刑終685號判決書可以看出:公訴機關的抗訴意見是程某某盜竊作案六次,涉案價值18000余元,公訴機關鑒于程某某在審查起訴階段自愿認罪認罰,建議合川區人民法院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程某某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合川區人民法院適用速裁程序對本案審理后,判處程某某相比同案犯較輕的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4000元。程某某在收到判決后,以原判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從而否定了其自愿認罪認罰并簽字具結的法律效力。故程某某已不具備認罪認罰從寬的條件,原判對其量刑不當,建議二審改判。
二審法院裁判理由為,上訴人程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秘密手段多次竊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依法應予懲處。上訴人程某某到案后如實供述其犯罪事實,依法可對其從輕處罰。程某某在原判宣判前,自愿認罪認罰,簽署《認罪認罰案件具結書》,原判據此對其從輕處罰。宣判后程某某又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表明其不認罰,原判量刑應予變更。抗訴機關的抗訴意見成立,予以支持。二審期間程某某申請撤回上訴,因本案量刑不當,本院不予準許,改判為有期徒刑十一個月(較一審,增加了1個月刑期)。
第二種觀點認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程序的案件中,被告人的上訴權不能受限制。在現有的法律法規框架內,被告人不服一審判決仍然可以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一般以被告人認可了具結書所提出的量刑建議,一審量刑適當,維持一審的量刑。從(2018)京03刑終368號判決書可以看出:二審法院的裁判理由為,對于上訴人安某某及其辯護人所提原判量刑過重的上訴理由及辯護意見,以及辯護人所提上訴人具有認罪悔罪表現好,系初犯,且系在校學生的情節,經查,一審法院對安某某裁量刑罰時,已經充分考慮安某某有如實供述、自愿認罪認罰等從寬處罰情節,對其依法予以從輕處罰,量刑并無不當,二審期間,安某某再無新的從寬處罰事由,故上訴人安某某及其辯護人所提上訴理由及辯護意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均不予采納。
美國學者伯爾曼曾提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盵2]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已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刑事訴訟法的原則予以規定,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合理配置司法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正與效率的統一。但若是放任簽署了具結書的被告人濫用上訴權,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勢必遭到破壞,也不利于培養公民的誠信意識。被告人抱著“上訴不加刑”的心態,用認罪認罰的形式換取較輕刑罰,再通過司法的漏洞提出上訴,恰好反映其認罰動機不存,對這種前認后翻的行為予以規制,才能維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司法效果。
現代法律雖然具有“價值無涉”的外表,但是我們認真分析會發現,許多法律規則的背后都逃不開價值的牽涉,在法律價值出現沖突之時,我們應當通過討論和協商來達成某種協調與共識。所以,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的上訴權,我們可以通過協商來達成以下共識:
對認罪認罰程序審理的案件可以嘗試審級再造,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采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及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原則上實行一審終審制,判決作出后立即生效。當然,“有權利就有保障,有損害就有救濟”,如果被告人確有正當合理的理由,可以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提起訴訟維護權利。同時,再次開庭將適用普通程序,量刑也不再受以前刑罰的限制,可以做出輕于或重于原審判決的刑罰。
第二類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判處被告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仍然堅持二審終審制。但認罪從寬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效率,節約司法資源,所以為了營造良好的社會導向,對此類案件的上訴權要加以限制。二審法院在查明被告人之前的具結書是自愿情況下做出,但只是為了拖延判決生效時間而上訴的,可直接駁回其上訴。對于抱著“上訴不加刑”原則妄想在二審獲得更輕判決的被告人,檢察機關可以認為被告人違背具結書的契約精神,對被告人提出的量刑建議在被告人不認罪認罰情況下明顯畸輕為由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上一級人民法院查明案件情況后可以被告人不認罪認罰程序重新審理并對提出上訴的被告人加重處罰。
總而言之,量刑建議是基于多方合意而形成的“契約文書”,其一經作出約束力就已經產生,非經正當理由,被告人不能隨意“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