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燕
沈陽市大東區人民法院,遼寧 沈陽 110041
公司資本實繳制系公司資本嚴格法定制,該制度是為了維護公司資本穩定性而設立的,但嚴格的資本法定制并不能有效遏制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現象,為了賦予股東相對的經營自由權,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新《公司法》采取了相對寬松的認繳制,取消了對出資最低額和期限的限制,工商機關的驗資程序也不再是公司設立時的強制程序,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取代了原來的年度檢驗制度,這一變化,賦予了企業更多的自主權,發揮了企業的自主信用,提高了公司資本運作自由程度,對激活市場經濟起到積極作用。
新《公司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在設立時,公司章程應當載明股東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期限,這表明在新《公司法》體系下,公司章程成為審查股東是否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重要標準。如果股東已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方式、比例、期限繳納出資,并能提供出資資金流轉手續,法院就應當著重審查公司的財務記賬情況以及進賬憑證等證據,如果法官對上述證據存有合理懷疑,懷疑股東存在抽逃出資或虛假出資的情形,也可以啟動審計程序對股東出資情況進行專業的分析,作出客觀的判斷。
因新《公司法》關于股東出資期限的規定并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實踐中因出資期限無約定或約定不明引發的公司糾紛就比較突出,在審理相關公司糾紛時應當統一裁判標準,建議區分公司內部糾紛和外部糾紛采取不同處理方式。
1.公司內部糾紛。公司內部糾紛是指公司與未實際出資股東之間、其他股東和未實際出資的股東之間的糾紛。股東之間是基于公司成立前期的發起協議和公司章程形成的關系,其實質是一種合同關系;公司作為股東之間合同的受益人,其有權要求股東作為承諾人履行其出資承諾。因此,對于因未約定出資期限產生的爭議,可參照合同法上關于履行期限約定不明的處理方式,賦予公司和其他股東出資請求權。在審理過程中,法官可以主持由爭議各方進行協商,經協商仍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的規定,公司或其他股東可以債權人的身份隨時要求未實際出資的股東履行出資義務,也可以結合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和未出資金額等因素,適當賦予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一定合理的履行期限。但對于未出資股東的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的,公司和其他股東也可以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七條的規定,按照法定程序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
2.公司外部糾紛的審理思路。公司外部糾紛是指公司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公司債權人對未完成出資義務的股東行使出資請求權糾紛。如公司章程明確約定出資期限,法官可以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對糾紛進行處理,如股東確實存在未按期繳納出資的情形,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的規定,應當由未實際出資的股東向公司債權人在未實際出資范圍內承擔責任,公司發起人與未實際出資的股東應承擔連帶責任。但如公司章程對于出資期限沒有明確約定,應當如何處理?對此,筆者認為,新《公司法》關于出資期限的規定并非強制性條款,如股東之間對于出資期限沒有明確約定,并不違反法律規定,其享有公司法賦予的出資自由的權利,在未對出資期限進行明確約定的情況下,如公司出現資不抵債情形,公司債權人不得直接要求未實際出資的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承擔責任。同樣,在公司章程規定的履行出資期限未到的情況下,債權人也不能因公司資不抵債而要求加速股東的出資義務。對于前述兩種情形,債權人可以通過啟動公司破產清算的程序來維護權利,即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公司解散時,股東尚未繳納的出資均應作為清算財產,股東尚未繳納的出資,包括到期應繳未繳的出資,以及依照公司法第二十六條和第八十條的規定分期繳納尚未屆滿繳納期限的出資。同時,債權人有權主張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或發起人在未繳納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另外,因一旦啟動了破產清算程序,公司將退出市場,走向滅亡,所以,法官對于存在繼續經營可能的公司,應當允許未實際出資的股東自由選擇,如其自愿放棄出資期限權利,則由其提前向公司履行出資義務,以實現債權人的債權,這樣可以保障公司經營的穩定性,為公司的存續提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