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儷瓊
新疆窗景文化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公司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其經濟行為和活動需要法律的規范和約束,因此,公司法誕生了。創立公司法是為了明確公司在經濟市場中的職責和權威,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健康、更穩定的市場。公司法的引入為企業的內在利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時也限制了企業的一些不合理經濟行為。所以,公司法既符合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又很好地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
我國公司法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清末。但第一部正式發布的公司法律卻是中華民國時期,當時頒布的“公司條例”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單一商業法律。然而,“公司條例”的內容是基于清末的商法草案,由于晚清商業活動迫切需要公司法進行約束規范,所以在起草過程和制定過程中相對比較草率,而且很多的內容并未進過研究實踐就直接推行,完全沒有遵循嚴格的立法程序。“公司條例”的出現只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商業發展出現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公司條例”對我國公司法的發展還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它的出現為我國制定統一的公司法開創先河。
曾經國民時期通過的“公司條例”在促進我國公司法的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我國在新時期頒布了《公司法》。“公司法”在我國法律制度中的地位與“公司條例”截然不同。“公司條例”是我國法律制度中商法的一部分,但是“公司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定位卻是存在于特殊的民法中,它反映了民商法將社會和商業一體化的立法模式。“公司法”的發展受瑞士民法典和商法典的強烈影響,并且是基于瑞士民法典的成功經驗而得出的法律法規,為我國公司法的進一步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司法在發展完成后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并逐步得到改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措施,以恢復經濟發展。同一時期,民法和商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進行了重組,其中民法被認為是主要公法。公司法改革公告后,出版了許多有關經濟的法律規定,例如《外企企業法》。1993年是我國發展公司法的重要一年,1993年,我國完全恢復了企業制度,同時采用了蘇聯管理市場經濟的公司法模式。現在,我國的立法模式要求民商一體,因為個人和商業一體化的引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企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從而推動了民商法的完善。
民法和商法相結合構成了民商法。但是,在民商法中,“民法典”和“商法典”并不完全相同,民法仍占主導地位。在實施民商法時,始終遵守民法為主和商法為輔的原則。因為商法立法的原則是追求盈利,所進行的商業行為也是為了得到經濟利益。當然,這種盈利原則現在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法的立法原則是平等公正,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也反映了商業行為的必然要求。人們通過使用公民法來檢驗和平衡商法中只尋求利潤的行為。民法與商法之間的基本關系全都反映在了一體化或兩法分離的立法模式中。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填補原則對法律體系的定義和權威并沒有實際貢獻。然而,填補原則在實際需要方面的應用卻適應了立法發展的需要,其影響優于簡單的追責。法律的目的是確定當事方的責任,在這之間當事人的意圖和損害程度都是判刑依據的一部分。但是,在每種情況下都有獨特的個例,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并不能解釋所有相關問題。因此,在實施民商法時,需要認真分析案件的實際情況,找到案件所需的法律規定。如果所找的所有相關法都不適合這種情況,則需要通過補充原則來擴展法律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對法律的理解逐漸增多。公司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監管作用。公司法的發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末,經過了幾個發展階段,最后成型。例如,公司法草案,“公司條例”和“公司法”,這些都充分的反映了國內民商法的立法模式。但是,無論民法與商法相結合還是民法與商法分離,民商法基本上都遵循民法為主的原則,因此公司法發展是民商法相互碰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