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宇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870
“正當程序”的概念起源于1215年的“英國大憲章”。從此,人們形成了正當程序的概念。“英國大憲章”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它首次對程序進行了規定。這種對程序的規定與自然法是密切相關的。
自然法的原則已在自然法中確立,其中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沒有人可以審判自己的案件或自己的利益。其次,必須聽取任何一方的訴訟。顯然,該原則是對程序方面的規定,在當時毫無疑問具有創新性和超前性。
在美國,法律程序正式化是在1692年,當時馬薩諸塞州的一項法規對程序進行了明確規定。1791年美國憲法規定,如果沒有適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同時還規定,在沒有適當的法律程序的情況下,不得利用刑事案件強迫犯罪者自責或喪失生命、自由或財產。然而遺憾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正當的法律程序尚未充分發揮其在限制和規范權力行使方面的作用,直到1856年才將正當程序延伸至實質意義。
第一,程序的分化。程序的區分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在立法過程中,根據程序安排對不同利益的代表進行辯論。原告、被告、公訴人、法官、辯護人等各司其職相互制約,這就是程序的空間維度。在立法程序中,草案提出、審議、表決通過、公布以及刑事司法中的偵查、立案、審判、執行,都是指程序的時間維度。
第二,對立面的設置。對立面的設置就是為利益對立雙方提供合理合法交涉的一個平臺,這有助于使對立雙方或多方相互制約、牽制。比如在執政黨與在野黨、原告與被告、競爭者之間等存在著相互牽制的力量,使得決定權得以分散,避免權力集中導致腐敗問題。
第三,程序中立。程序中立性是正當法律程序的最基本要素。首先程序要有預設性,必須在利益相關人是否獲益或受損完全不明的情況下制定程序,避免隨意修改成有利于或有害于利益相關人的決定。正當法律程序的構成要件的內容中,其中心就是要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確保公正。
正當法律程序既具有工具價值,又具有固有的獨立價值。工具價值通常是指其在實現良好結果方面的有用性和有效性,例如形成表達公眾輿論的立法,合理的行政決定或公平的司法判決。工具價值也可以細分為功利主義和道德。前者如實現效率,促進福利等,后者如解決爭端、保護權利、實現正義等。其內在的獨立價值從根本上指的是馬修所闡明的“尊嚴價值”。在統合意義上,可將其價值概括如下:
第一,有益于實體正義。程序正義不僅是實現實質正義的前提和保障,而且其本身在保障人權、維護正義方面所具有的獨立價值就使得它在現實和象征意義上都遠遠超脫了“正義工具”的價值和作用,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糾紛的公正解決。其次,實體正義的實現依賴于程序正義的保障。所以說,實體正義的實現必以程序正義為基礎。
第二,防止國家公權力濫用。正當法律程序具有通過權力下放來限制權利集中的作用,比如,只有基層法院的一審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在庭審中,將原告與被告放在相同的席位以表明其訴訟地位的平等,證人、鑒定人、辯護人等角色及其相應責任的分配,以及由它們帶來的功能自治是一種具有分散決策權的正確的遏制結構;各方在信息等同性及其對結果的實質性影響的基礎上的開放性,合理性和充分參與構成了限制決策者或項目指揮官的權力。
第三,促進實體正義。例如,在法庭辯論中,被告享有辯護權,被告可以在公開辯論程序中對證據提出異議。法院對于刑訊逼供得來的證據或口供認定為無效。而刑訊逼供得來的證據極有可能是基于被告人的不自愿而被迫供述,這無疑會導致案件的錯誤判斷。如果事后發現問題,法官要承擔責任。因此,這些正當程序的存在可以最大程度地包容雙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降低法官被追責的風險,從而實現實體公正。
美國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認為,法治與肆意之人治的區別就在于人治是缺乏正當程序的社會狀態。因此,實現實體正義的前提必須要有程序正義的存在。由于我國長期受到儒家“重禮重德”的影響,在現實中往往為了追求結果公正而舍棄程序公正。這樣的做法無疑會造成冤假錯案,極大的傷害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我國法學的發展,從無程序正義到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之爭鳴,這無疑是對人權保障的巨大進步。對于一個法治國家,程序正義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