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波
山東國欣律師事務所,山東 濰坊 261000
法的移植是法律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這種移植是移植者和被移植者相互對法律文化的吸收和交流。但是法律文化的交流并不是對別國法律文化的全盤接受,而是根據本國的地理環境和政治習慣有選擇地“為我所用”。而日本的法律制度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受唐代法律制度的影響的。
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的法律架構的淵源是以氏姓制為主的習慣法,在此之后,日本以唐為楷模,開始移植唐的法律架構并以此為范本并模仿設定日本的法律架構。日本通過移植和模仿全面套搬唐代的法律框架,同時其在唐整體框架下,也對框架內的章節次序予以改變。另外,法律制度經過長期演變,唐代已是條貫折衷、集其大成。①而對于日本而言,此時卻正處于封建制度建立的初期,而唐已經處在封建制度的成熟期。對于處在歷史變革的重要時期,唐的法律架構和制度對日本自然就具有了誘惑力,法的移植也就成為必然。
在法律制度中,天皇中軸和官員制度可以說是日本政治的重心,這也是日本移植唐律的重點。唐的皇帝與官員制度體現出的是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受附于皇帝,這正是吸引日本的地方。日本的大化改新,正是汲取唐制的精華,形成了“天皇不僅是歷來那種宗教式、族長式的首長,而且兼具德治國家的圣天子和法治(制)國家的專制君主的性質,巍然高距于人民之上。”②的制度。同時,日本將唐的服飾、宮殿建筑、禮儀“為我所用”,并“修改邊邊角角以形成自我的日本模式而洋洋自得”。除了在皇帝、官制方面,在身份、土地、稅收、司法等方面,日本也都深受唐的影響。
(一)在皇帝制度與官制層面。從中央官制而言,唐分三省六部,中書省制定,門下省核議,尚書省實施。日本則為二官八省,它實際上就是唐三省六部的承延和變異。從地方官制而言,唐設州、縣,州、縣長官中央任命并對皇帝負責。日本設國、郡、里,國司由中央任命,郡、里由地方的豪門貴族主政。在這方面日本的中央集權遠落后于唐,這也是由當時唐的經濟發展水平遠優于日本決定的。不管中央還是地方,趨勢都是皇權逐步擴大,形成“臣下臣服于君”的制度。
(二)宦官制度方面。宦官制度基于皇帝宮廷享受而形成。日本并未移植此制度。原因是,“這與日本歷史上沒有嚴格發達的奴隸制、天皇權勢相對中國皇帝減弱,以及平安時代宮廷中大量女官的存在相關,特別是女官既接替了宦官服務監視的功能,又便于統治者的放縱淫亂。”③日本是在唐制基礎上,變通形成女官制度。在當時唐的官僚制度是當時的制度文明和典范,是國家開始中央集權集權,并以此控制地方和官員的有力工具。日本在移植和變通上處于當時社會的領跑者并取得了改革的實效。
(三)身份制度方面。唐將人分為三類,即皇室、貴族、官僚為一類,良、賤又各一類,尤其是良類和賤類中又存在不同的等階區分。日本通過移植,將人也分為良和賤兩種,良民是從皇室、貴族到一般農民的大多數的自由民;賤民是分為陵戶、官戶、家人、公奴婢和私奴婢五個等級的非自由民。可以說,日本的身份等級劃分就是對唐代制度的“照搬”。
(四)土地制度方面。唐在土地方面施行均田制,國家對土地分配加以主導,通過掌握土地以實現對人民的統治,唐按勞力班田,關注田收獲的結果。日本雖將土地制度命名為“班田制”,日本自稱“授給人民使用之利,富有均分土地的精神。”④實則是對唐制的模仿。
(五)稅收方面。日本的財政和賦役主要是學習唐的租庸調制。唐律將賦役分為租、庸、調、雜,并與田、人口相關聯。日本賦稅設租、庸、調、雜并與人丁、授田面積相關聯。可見日本是完全地“抄襲”。
(六)司法方面。唐司法與行政混同,日本司法系統由行政系統“兼職”,只是在具體的司法部門的設置和名稱上略有不同,實質上也是對唐制的小修小改。
法的移植是法文化交流、溝通和進步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優秀的法文化對落后法文化地指引和評價并促進其向優秀法文化的學習、改進、升華甚至變通以為我所用。具體到中日兩國特別是唐代時期的中日兩國,日本法律制度的唐化是歷史的必然,唐代法律框架、法律理念和法律實施的成功經驗深深影響了日本,日本以唐為模板進行了大范圍地移植促成了日本革新的成功,也為日本后世國家制度的改革奠定了歷史基礎。盡管日本在某些方面做了修改或變通,但留下的唐化烙印無法抹去。由此可見,唐代法律制度對日本的深刻影響在提升日本的法律文化水平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唐的法律體系及框架以及延伸出來的文化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 注 釋 ]
①張晉藩,王超.中國政治制度史[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
②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說[M].商務印書館,1992.
③周一良.中日文化關系史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④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說[M].商務印書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