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引
寧波大學法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中國票據法第18條使用“民權”一詞來維護權利請求人的利益。然而,對受益歸還請求權的性質的理解并不統一,各種觀點之間的差異是非常有爭議的。筆者認為,受益歸還請求權在性質上應屬于不當得利請求權。根據普遍的說法,實現不當得利的一般條件必須具備四個:(1)一方受有利益;(2)他方受有損失;(3)一方受益與他方受損之間存在因果關系;(4)受有利益無法律上或合同上的依據。學術界對于前兩者沒有異議,主要爭議在于受益歸還請求權是否切合后兩者。
首先,根據間接因果關系理論,受益與受損之間的因果關系,它不僅限于由同樣原因引起的損益情況。但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也應該認為它具有因果關系。筆者認為,由于票據的流動性很強,簽注的轉移通常發生在票據發行后。對于已經簽注轉移的票據,發行人或承兌人的受益以及持有人的受損是基于兩個或多個事實,屬于間接因果關系。
其次,根據不當得利類型理論,可以將不當得利區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支付受益和不支付受益。在支付受益類型的情況下,一方的支付使另一方受益,也就是為另一方受損;在不支付受益類型的情況下,一方的所謂受益會對另一方造成損害,主要是指受益內容應歸于另一方的利益。筆者認為,發行人或承兌人應付款但不付款,以便獲得應歸于持有人的利益,因此,如果發行人或承兌人的受益導致持有人的受損,則為不支付受益類型。
根據民法理論,不當得利制度的目的是在促使不正當利益的受有人歸還沒有法律原因的情況下的受益。應該考慮的不是不正當受益過程的合法性,而是保留利益的合法性。
筆者認為,票據法并未否定基于基本關系獲得利益的合法性,例如發行人或承兌人的期限屆滿。但是,票據法認為發行人或承兌人在沒有合法性的情況下是不能保留這種利益的;票據法規定,持有人因期限屆滿等原因不能行使票據權利,可以要求發行人或承兌人歸還受益。該條款本身清楚地表明法律的意圖是不允許發行人或承兌人從期限屆滿等原因中受益。
總之,性質上,受益歸還請求權應該從屬于不當得利請求權,而不當得利請求權是民法中的概念。可以看出,我們無法在票據法范圍內對受益歸還請求權的權利屬性達成一致。這可能意味著受益歸還請求權的理論基礎是有問題的,那么我們有理由懷疑受益歸還請求權與票據法系統的兼容性。我們也有理由質疑創建此請求權的必要性。
根據受益歸還請求權的民法性質,筆者認為,票據法第18條可以取消。根據上述分析,眾所周知,受益歸還請求權完全切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素。持有人在現實情況中可以根據不當得利請求權直接要求發行人或承兌人將利益歸還給自己。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明確的定義,并擴大了對“受益歸還請求權”的使用。對于票據權利人而言,當他們的利益受到威脅時,他們可以通過不當得利的相關規定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的利益;對于票據承擔者,它還可以使用不當得利歸還金額條款來防止額外的損失,從而使票據承擔者的利益得到很好的平衡。
但是,作為一項特殊法律,中國的票據法必須與民法區別開來。如果我們直接取消票據法第18條,就會有放棄具體規定和尋求原則兜底的感覺。故筆者認為可以在取消第18條的同時,通過修改第17條來滿足票據糾紛由票據法解決的基本內涵。因民法總則中訴訟時效已改為3年,則可以在兼顧時效問題的基礎上,在第17條的最后加上:“如果持票人因票據權利期限的突破或缺少記載項目而失去了對票據的權利,仍可要求發行人、承兌人或其他受益人歸還相當于實際受益的金額,從持票人因票據權利期限的突破或缺少記載項目而被拒絕付款之日起3年內行使。”
中國的票據法于1995年頒布,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其中,受益歸還請求權制度更多地受到大陸法系相關國家立法和學說的影響。但是,在法律移植和繼承過程中,沒有對制度本身進行深入的理論反思和考查。強制它進入票據法系統,將破壞系統的和諧性和連貫性,這將造成混亂。因此,不要忽視缺陷,最好在未來的法律修訂中取消受益歸還請求權制度,以維持票據法系統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