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靜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那些月收入低于當地政府規定的居民生活平均最低水準線的學生,都被稱為經濟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隨著各高校的嚴重擴招和社會經濟制度的改革而浮出水面。基于此,他們和一般學生相比之下,在心理承受能力上有了更多的壓力和挫敗感。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和相關的分析與討論,我們可以發現,為切實提升貧困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需要將經濟扶持與心理素質建設共同放在貧困學生的教育工作中,保證他們能夠建立健全優質的個人品格,優化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到班級群體與社會中去,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做到樂觀、自信和自立自強。
目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還沒有相對明確的定義,只是粗略地參考了當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為特別困難、困難和一般困難3個等級。對于我國高校貧困學生的問題逐漸增多,以及我國對貧困學生群體的關心,自從有關法律頒發后,教育部也緊接著公布了許多高等教育資助的方針。
自從學校開始收費之后,致使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經濟上完全陷入困境,更別提上大學了。從而使經濟困難學生感到極度的自卑。這一收費體制對于其他本來就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可以稱得上是雪上加霜。即使如此,這些家庭中的父母仍然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上學,最終都負債累累,使孩子們渴望學習的心被逐漸摧毀,但又不甘心如此。許多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不得不懷揣著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在大學校園里,因經濟狀況的差異,貧困學生根本無法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導致自卑心理的加重。
經濟困難學生產生抑郁心理的根本原因是,無法改變的家庭背景和個人不幸的遭遇。據調查發現,許多經濟困難學生都有一些共同之處,例如:公司倒閉、飛來橫禍、家里有殘疾病嚴重患者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父母離異,失去依靠等諸多因素,總之就是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很難接納自己,難以積極坦然地面對別人的幫助。比如,有的學生抱著“餓死事小,尊嚴至上”的觀點而拒絕他人的幫助。有的學生只想接受別人的幫助,不愿意自己付出努力,有的學生因為貧困而抱怨世界,對社會充滿仇恨,有的學生用資助的錢好吃好喝,希望別人因此而“高看”他。
高等教育產業化在高校投資體制變更的基礎上,成為了一種潮流,高校的非義務教學性質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對于不富裕的那些家庭而言,經濟困難學生盡管有國家的相關資助,仍然會有很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在校期間,同學之間毫無意義的攀比也會導致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自卑感。與此同時,有些經濟困難學生反而擁有非常優異的學習成績,但由于經濟施加給他們的壓力,不得不放棄最初的夢想。
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遇到困難,要比其他學生表現的更加心神不寧,甚至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嚴重者也有可能會想不開。甚至,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除了按時學習之外,還要抽出空閑時間來賺取生活費用,從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績。
經濟困難學生往往因為沒有正確的認識而造成許多心理問題,不能因為物質上的貧困而丟失了規劃自己未來藍圖的信心。要清楚的認識到,貧困與富裕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學會對貧困以一顆平和之心來對待。因此,經濟困難學生要提升自我認知的能力,不要因為自身的短處而影響了自己的全面發展。甚至有些經濟困難學生惱于自己的經濟狀況,漸漸地埋沒了自己的過人之處,總是妄自菲薄。時刻謹記,大學校園比的是德、才、識、能全方面美化自我,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攀比個人家庭背景上,因此,經濟困難學生在與人交往的同時,不要把對比的標準設置的太高。同時,學校也要通過激勵經濟困難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靠自己的真實實力取得較好的成績,使他們在真正意義上卸掉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包袱,有助于他們學會自我肯定。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大部分大學生無法自主完成學業,多依賴父母與家庭,雖然學校積極鼓勵和推行勤工儉學政策,但是實際收獲甚微,依靠勤工儉學來自主修讀的孩子少之又少,導致勤功儉學事業發展不暢,新的挑戰由此產生。因此,學校要盡可能的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儉學服務站,在降低學生上當受騙次數的同時,更主要的是能讓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的方式,迅速知曉外界的相關信息。這就是協助經濟困難學生的觀念轉換。成功的實現由被動的接受資助轉變為靠自己的勞動來獲取相應的酬勞,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別人的認可,關鍵是通過勤工儉學這一途徑,可以減輕經濟困難學生因經濟方面所帶來的種種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壓力。
身處文明、和諧社會,關愛貧困,助推學生學習與成長是每一位社會參與者的責任與義務,更是大力推動我國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方式。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優質的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需求量不斷激增,優質的人力資源供不應求,所以需要極大程度的去挖掘人才,去保護和扶持貧困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保證他們為國家、為社會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學??梢酝ㄟ^建設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固定場所的方式,使經濟困難學生在活動和學習上,不受經濟因素的限制;也可以根據舉辦不同類別的集體項目,呼吁“團結、有愛、互助”的口號,使經濟困難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的價值,進一步完善了校園的精神文化。
總而言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普遍存在,被視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即將面臨的新型困難,直接吸引了黨和國家的眼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資助系統在相關法律頒布后,得到了很大的變革。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執行與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所面對的困境,光靠個人的力量,是難得到有效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