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君
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習近平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的重點,也可看做是我們黨對待傳統文化一以貫之的態度。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做出了許多努力,中國傳統文化也因此得以走近群眾日常甚至于走出國門被全世界認可。通過明確習近平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分析其特征,才能在未來以新的形式繼續創新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第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經驗總結。要使馬克思主義在全社會確立指導地位,必然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習近平面向新時代提出了我國文化發展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總思路,即指明了我國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又進一步明確了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要求。
第二,以實踐為依托繼承創新。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是面向中國當代現實情況所作出的決定,充分考慮了人民需求變化,通過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等等一系列的具體措施讓人們細致了解中華文化的魅力。依托具體的改革實踐,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具體的使創新觀念扎根群眾之中。
第三,尊重傳統科學繼承。習近平總書記秉持了中國共產黨一脈相承的對待傳統文化的批判創新的態度,在充分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提下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繼承發展。從他對于文化的重視程度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提及程度,可以明顯看出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如同他所言,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對于這份珍貴的、來之不易的歷史遺產,習近平同歷屆領導人一樣給予了科學的尊重和謹慎的繼承。
第四,在對外交流中實現創新發展。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習近平應勢而變,將“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帶到國際舞臺上,這樣鮮明的中國特色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走入國際視野中,在對外交流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文化既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又要擁有面向世界的獨特魅力,習近平通過這些新表述率先做了典范。在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融匯世界文化精華并不是一個兩難問題,恰恰相反,這正是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題中之義。
其一,時代性。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面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繼承和發展這個問題上,習近平與我黨歷屆領導人堅持著同樣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因其特殊的時代傳承性能夠做到因時而變,在今天依然散發著獨特的時代魅力。習近平正是從時代條件出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觀點并取得了實效性成果。
其二,繼承性。習近平所提出的一系列創新理論以及黨的相關指導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始終是相一致的。黨的理論創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答案,又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新路子。習近平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也同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相一致。
其三,民族性。習近平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的同時多次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獨特優勢。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相比較于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在越來越開放的國際交流中,習近平愈發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要堅持文化的民族主體性,并且通過在國際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將中華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未來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首先需要對傳統文化在內容及實踐上加以創新,使得馬克思主義能夠更好地適應并引領中國文化發展,具體來講,就是要結合群眾的傳統情懷和時代接受的實際,從對現實社會現狀的真實解釋出發,真正做到用傳統精神為人民“立言”,切實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共通,增強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在堅持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原則的基礎上主動引導人們理解“新概念”。積極用創新了的、融入到改革實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激勵群眾。其次,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必然受到世界文化的影響,因此在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中要堅持中國本色就顯得迫切而艱難。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緊跟潮流對其他文明優秀成果加以吸收,一方面要引領潮流為世界提供對待歷史傳統的另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