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煜 錢曼宇 湯 穎
1.西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2.四川興立律師事務所,四川 成都 610000;3.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2018年11月22日,引起汽車行業廣泛關注的,基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而提起的迄今為止索賠數額最高的“豪車退一賠三”案,終于隨著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院”)一紙判決而塵埃落定。針對在汽車產品銷售環節如何認定“侵犯知情權”與“欺詐”這一常見又敏感的問題,該判決給出了權威的裁判思路,這必將成為人民法院今后審理同類案件的重要參考;作為首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審結的汽車消費的“欺詐”糾紛案件,不僅對汽車流通構成“欺詐”的認定做出了明確指導,而對于消費者過度維權的行為也進行了約束,無疑具有指導意義[1]。
2014年6月,原告楊先生從某汽車經銷商處購入價格為550萬元的賓利慕尚進口轎車一輛。使用將近三年后,楊先生發現該車在交付前存在車輛漆面瑕疵一處以及更換右后側窗簾總成的處理記錄。于是楊先生以經銷商存在欺詐行為,給其帶來了巨大損失為由,向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合同,退還購車款并由經銷商給予“退一賠三”的賠償。
貴州高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作出一審判決,認定經銷商存在欺詐行為,判決經銷商返還購車款并承擔購車款三倍即1650萬元的懲罰性賠償責任。
經銷商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最高法院。最高法經過兩次開庭審理,于2018年11月22日作出(2018)最高法民終12號終審判決,認定本案爭議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同時認定經銷商的行為不構成欺詐,僅認定經銷商部分行為構成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據此,最高法院撤銷一審判決,并改判酌定經銷商賠償消費者楊先生11萬元,由楊先生承擔30余萬元訴訟費用。
最高法院歸納本案的三個爭議焦點為,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否適用于案涉糾紛;二、經銷商的行為是否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欺詐;三、經銷商是否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該法保護。”本案中,由于案涉車輛價值較高,且車輛系由消費者楊先生用于商業接待,關于該類車輛是否屬于“生活消費需要”的商品以及本案是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問題,雙方存有爭議。
通過對判決的梳理,一方面,不同消費者受收入約束的程度不一,僅以車輛售價的高低作為"生活消費需要"的判斷標準,現實中具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盡管案涉車輛主要用于接待等商務活動,但消費者將個人所購車輛用于與工作有關的用途乃個人消費者日常用車的常見情形。如將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車解釋為所購車輛不能同時用于與工作有關的用途,與社會大眾使用車輛的現實不符且必然導致大量購買車輛的消費者被排除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障范圍之外,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因此,即使存在楊先生將所購車輛同時用于商業接待的事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亦應適用于本案。
1.關于如何認定“侵犯知情權”
本案的一個關鍵事實是:2014年7月,經銷商對新到貨的慕尚進行PDI(注:乘用車新車售前檢查)程序時,對車輛左前門下方漆面瑕疵進行了處理;10月對車輛右后窗簾總成進行了更換。但在車輛交付時,未將此情況告知消費者。
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和第二十條,消費者享有知悉商品相關信息的權利,經營者負有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商品真實、全面信息的義務。本案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對于“主動提供全面信息義務”應如何理解。對此,最高法院認為,經營者所應提供的商品全面信息并非指與商品有關的所有信息,而是指可能影響消費者人身健康、安全或一定財產利益的全部重要信息。
本案中,針對案涉車輛的漆面瑕疵和窗簾總成問題及相應處理措施是否都屬于應予告知的信息,最高法院在判決中分別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不同的結論。
對于車輛漆面瑕疵及其處理,最高法院認為,因外在環境、車輛本身的特性甚至物流、倉儲過程中人為操作的輕微失誤,均可能導致車輛表面或相關部位出現瑕疵。經營者通過輕微的手段消除該等瑕疵的行為屬于新車交付前合理的整理行為,不涉及消費者人身健康和安全,幾乎不涉及其實質性財產利益。經營者如未將這類信息告知消費者不構成對法定告知義務的違反,不構成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
而對于更換窗簾總成的處理,最高法院則認為,經銷商不能證明該類問題的產生與新車的運輸或存儲有關,且維修遮陽簾總成所涉及的材料費、工時費數額并非顯著偏低,故經銷商針對右后窗簾總成所采取的并非對新車瑕疵的整理措施,而是對新車局部輕微問題的修復措施。該類信息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財產利益具有一定的影響,經營者應向消費者如實告知,經銷商未予告知,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第一款和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綜上,對新車輕微瑕疵合理的整理措施不屬于經銷商必須告知的信息。而對于局部輕微問題的修復措施,如更換原裝配件,則屬于經銷商應主動向消費者告知的信息,否則則構成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
2.關于如何認定“欺詐”
“欺詐”屬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最嚴重情形。對于“欺詐”行為的認定,應當綜合考慮兩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否影響到消費者締約的根本目的(作出此項判斷時需要進一步考量的因素包括:合同中是否對此存在專門約定;問題是否嚴重及相應處理措施是否復雜;是否給消費者造成較大不利影響)。第二,經銷商是否存在隱瞞相關信息的主觀故意。
結合本案事實,最高法院給出了清晰的裁判思路:首先,從合同內容來看,《銷售合同》并未對與窗簾相關的問題或類似問題進行約定,因此與窗簾相關的問題或類似問題并不構成楊先生締約的根本目的;其次,關于窗簾問題及相應修復措施不涉及車輛動力系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懸架系統、不危及車輛安全性能、主要功能和基本用途。相應修復措施輕微,花費時間較短,與此相關的信息并不屬于影響楊先生締約根本目的的重要信息;再次,窗簾問題及其修復并未給楊先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造成實質損害,未對其日常使用造成不利影響,不涉及楊先生較大的財產利益,因此綜合上述情況,本案不存在締約目的不能實現的情形。
另一方面,經銷商已將上述兩項操作如實記錄并上傳至消費者可通過一定途徑公開查詢的網絡,信息的錄入和上傳系經營者自行主動完成,相關信息已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披露,且客觀上有助于消費者查詢到該類信息,可認定經營者并無刻意隱瞞相關信息的意圖;從案涉車輛銷售流程可見,楊先生向經銷商簽約訂購車輛在先,經銷商向進口商訂購車輛在后,楊先生與經銷商簽約時待購車輛尚未特定,無證據證明經銷商締約時即已知悉前述問題的存在,因此,在本次銷售過程中經銷商并無隱瞞相關問題及處理記錄的主觀故意。
綜上,最高法院得出結論,本案中經銷商未將窗簾問題及修復情況告知消費者不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的“欺詐”行為。
最高法在對新車交付前輕微瑕疵合理的整理行為與輕微問題的修復行為作出區別認定的基礎上,對賠償問題作出了處理。即對新車交付前輕微瑕疵合理的整理行為,經銷商未予告知不承擔賠償責任;而經銷商對車輛窗簾問題的處理屬于對局部輕微問題的修復行為,對與此相關的信息經銷商在車輛交付前或交付時應予告知但未予告知,雖然經銷商一定程度上對相關信息已予以披露,但其畢竟未在車輛交付前或交付時以更直接、更明確、更便捷的方式告知消費者,對消費者的知情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經銷商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在酌定賠償金額時,最高法院考量的因素包括:涉案車輛的問題嚴重程度;處理措施的復雜程度;是否危及車輛安全性能、主要功能、基本用途;是否給消費者造成了較大不利影響;經銷商是否已經無償解決了車輛的問題等。同時,最高法院還兼顧了對消費者認知能力和消費心理的保護,以及對經銷商即時記載并上傳相關信息這一行為的鼓勵和引導。
縱觀本案判決,最高法院在判決說理部分所體現的兩方面價值取向非常值得關注。
其一是尊重行業慣例。在本案二審過程中,最高法院兼顧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汽車行業的交易慣例,合議庭充分聽取了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相關人員的意見,對于新車銷售環節涉及的諸如PDI程序等專業問題進行了細致查證。本案判決也充分體現了對汽車行業慣例的尊重。
其二是對于欺詐的認定采用了更為謹慎和更為全面的標準。在本案之前的諸多案例中,法院習慣將“侵犯知情權”的行為等同于“欺詐”行為,對細節事實及其產生的效果未加區分,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來認定“欺詐”,這容易造成一些案件的裁判結果背離“公平”原則,有時會助長過度維權的現象發生[2]。
近年來,我國汽車銷售欺詐類案件數量漸多,對于輕微問題如未予告知,在要么“退一賠三”、要么不予賠償這兩種裁判路徑之外,該案判決提供了另一種解決路徑;其處理結果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合理保護、行業的有序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此案作為對同類糾紛的指導性案例,必將對今后各級法院在審理涉及汽車產品“欺詐”案件時如何正確適用法律產生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案的終審判決也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合理保護和汽車行業秩序的規范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積極維權的同時也應考慮訴訟成本,理性使用司法資源;對于汽車經銷商而言,今后在包括PDI程序以及新車交付等整個銷售環節中,更應注意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以確保誠信原則的貫徹與落實。另外,延展至整個社會消費領域,對于產品的銷售者和服務的提供者在今后如何建立更為完善合理的信息披露機制以更好的保障消費者權益,本案判決也必將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