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韓佳桐
遼寧警察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6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快速發展下,公安行政執法也應與時俱進,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輔助公安行政執法的進行。盡管公安機關認識到大數據技術在警務實踐中的積極作用,但是限于資源、技術條件限制和其它因素的制約,“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在公安行政執法中的巨大功用還沒有完全呈現出來,仍然存在一些影響公安機關信息化行政執法的因素。因此,本文闡述“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在公安行政執法中的應用,從根本上提升公安機關行政執法的質量,實現公安警務機制現代化發展。
1.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基本實現對公安網絡大數據的全應用、全覆蓋建設;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由于自身資源條件受限,其科技含量并沒有達到能夠處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能有效的協調好警務信息儲存、分布及其流向,從而影響公安執法工作效率的提高。
2.基層派出所民警專業知識參差不齊,“互聯網+”的行政平臺操作水平、利用水平偏低。基層大量行政案件的有效視頻片段仍是依賴人工,人工處理又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公安執法工作的進度。以監控攝像頭為例,對于同一座城市來說在繁華的市中心,幾乎所有的犯罪都無處遁形。
公安機關既是信息的交匯點,又是信息的集散地。當前,由于資源條件限制,警務機制信息化建設更傾向于網絡建設和應用開發,而忽略信息保護和網絡安全等問題。
1.基層警務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薄弱,人員使用不規范,各類警務信息在傳輸、交換和處理等環節中,缺乏資源共享與協同合作。
2.在網絡運行管理中,面對繁重公安工作任務,仍有公安機關處于維持現狀和應付上級考核的狀態。
3.一些基層公安機關安全防范意識淡薄,出現問題補救措施單一甚或措施不給力,使得警務信息系統網絡漏洞多、安全隱患多等問題更加突出,會對公安信息系統構成潛在的威脅。
1.一些單位和部門民警缺乏對互聯網絡知識和信息技術的全面深入了解。對警務信息化改革存在抵觸情緒,和“無用論”的思想,以為憑經驗就能解決大多問題。
2.研究發現,部分民警對互聯網辦公只限于明白,在操作上往往效率緩慢、經常出錯。部分年齡偏大的民警,現代化科技應用能力弱,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警察執法備案和共享等問題。
大數據時代的興起為警察執法創造了巨大的便利,各類經典案例在公安部門內部,有利于公安民警有例可查,有案可依,可以使得執法的規范性法律性得到有效保障。“互聯網+”和大數據提供了豐富的此類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就使公安執法人員站在了更高、更廣的層次,提高執法辦案水平、穩妥辦案的重要輔助手段。
1.在數據的整合方面,人員的數據以身份證號碼為唯一有效標識。人員信息要進行細致的分類,如人員基本信息、違法犯罪記錄、該人員名下的銀行卡、手機號、電子設備車輛信息等要有詳細的歸類。
2.與此同時通過戶籍制度有關人員的家庭關系人直系旁系親屬及他們的以上信息都應該做到有處可查。對于同案人員也要進行關系的設定。
1.建立公安情報信息網站,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進行智能研判,指導行政案件的預警和處理。利于執法部門做到精確打擊、主動防控,并且能夠將行政違法行為的時空分布準確的預測,也能對違法行人進行危險評估,同時精確發現執法過程中的風險點。
2.整合現有分散公安數據資源,形成情報采集自動化、工作流程一體化,實現統一指揮調度和全方位信息收集、預警研判、處置防控和執法反饋。
智慧警務指揮中心調度方案按照“信息主導、智慧研判、統一指揮、聯合作戰”的總體思路進行設計,包含智能處警、警情研判、聯合調度以及協同部署四個實戰應用環節。
1.建設一個“看得見、聽得著、查得清、動得快、控得住”的可視化指揮系統,實現“以智能警務情報為主導、指揮作戰為一體的智慧型警務指揮調度機制。并且通過建立執法預案管理系統形成預案庫,以輔助指揮人員進行決策。將原有接處警的上傳下達、粗放調度、各自為戰變為可視化,精準化,效率化,規范化的智能型接處警指揮系統。
2.利用“互聯網+”構建城市治安一體化模型。以城市中各基層派出所點,各移動巡特警為線,以線連點,編織形成一張治安聯防網。利用GPS或北斗導航系統將治安巡特警及巡邏路線進行實時定位與跟蹤,繪制成電子地圖,110指揮中心可以實時了解在崗警員的位置,對一線警力資源進行直接指揮和部署,減少中間環節的指令傳達,實現實時警力管理功能。
總之,“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無疑為公安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它對于全面助推公安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促進公安工作科學化、正規化、現代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