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劉 明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經濟方式的轉變使得我國的經濟開始由市場進行主導,在市場經濟的引領下社會發展方式也出現了較大的轉變,社會法制化進程卻沒有能夠及時的根據時代的發展得到進步,從而也造成了高校法制教育上的滯后問題。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現象不斷增加,例如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中國政法大學付成勵殺師案、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撞人并刺死傷者案、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等惡性事件的發生更令人擔憂。這些案例無不說明了加強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勢在必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法治教育越來越緊迫。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高等院校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研究學問、追求真理、創造思想、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要充分發揮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通過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來引導大學生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那么在我國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道路上,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去,因此,將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作為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
法制化治理國家是我國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形成的,它的指導思想依然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結合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它依然繼承了我國的法律和文化,卻吸取了西方國家法制文明治理中的合理因素。它的核心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它的精髓是依法治理與人民當家做主的統一。對于社會主義的法制化建設而言,它的基本價值取向就一定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保障我國公民的人權。因此要實現法制化的治理體系,我們必須維護好法律的權威,健全監督機制。
1.大學生法治教育地位邊緣
我國高校目前的法制化教育而言,還停留于過去的德育教育形式,沒有開展較為系統和全面的法律教育,這樣不僅不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會影響到高校的法制化教育進程。因此高校中大學生法制教育地位的邊緣化問題是我們著重需要進行教育改革的關鍵。
2.大學生法治教育整體環境不理想
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環境除了學校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因素,要想得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三方的合力。對于家庭法制教育而言,由于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寄宿制學習,步入大學以后與家庭的聯系會較少,這也是大學生接收家庭法制教育方面薄弱的一個主要原因,其次是對于校園環境而言,大學生組成的社團等對于文化娛樂、外語等方面較為重視,有關法律知識交流方面的社團較少,使得大學生在參加課余活動時接收法制化教育的機會較少。我們只有對大學生法制化教育環境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有了一定的掌握,我們才能夠根據問題進行對癥下藥。
3.大學生法治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單一
高等學校的“法治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治觀念教育。但是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學校和教師都對法律基礎教學不夠重視,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內容缺乏新穎性,教學方式單一。
4.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高校法制化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不僅需要設立一定的教學目標,還需要教學內容和課程進行合理化和規范化,因此從事高校法制化教育工作的教師就必須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就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師資隊伍還較為薄弱,缺乏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限制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發展。
5.大學生法治意識淡薄,缺乏對法律的了解和信任
當代大學生雖然經過多年的法治教育,具備了基本的規則意識,但是對于法治意識僅限于初步形成階段,對法治知識總體上認知比較明確,但是具體知識缺乏;在法治情感上,認同法治價值,但是不滿法治現實。因此,在法治行為上,大學生的普遍表現是參與不足,民主行動缺失,缺乏對法律的了解和信任。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法律是神圣的,無論是資產階級的法律還是社會主義法律對人民來講都是神圣的,要想樹立法律的神圣形象,就通過某種權威的方式來維護。法律是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手段。公民應該遵守法律。馬克思認為只有公民認可并愿意遵守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析法與社會經濟生活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法與統治階級意志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法的相對獨立性等方面來統一闡釋了“法的本質屬性”。
當前,我國的法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提高對法治教育的認識,在現代化的法治進程中不斷通過各種形式的法治教育塑造社會成員的法治品質和精神,把法治要求有效的內化為社會成員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使法治成為社會現實。
要全面推行依法治教,首先要擴大法治教育宣傳,幫助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以改善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家庭環境;二是要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建立法治教育活動平臺,提升法治教育和法治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三是要依托憲法和法律,建立法律權威,為推動大學生法治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法治教育的內容選擇上,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治教育課,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相關的法律課程,使“法治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提高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時效性教學,進而增加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為了提高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非常關鍵的,高校的法律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對大學生的思想和成長情況進行掌握,還要具備系統和專業的法律法規知識,高校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引進一些年齡結構適中、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較高的人才加入到高校的師資隊伍中,組建高質量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共組時要注重法制教育中的規范,法治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通過貫穿于大學整個學習期間的法治教育,重點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自覺養成和法律技能的嫻熟掌握,引導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
當代中國,我們所追求的是一個法制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實現的是社會最大限度的公平正義,作為新時代新生力量的大學生承擔著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是一個艱巨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為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建立學習法律的自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