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欣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一些網絡電商經營者為謀取更大利潤,會通過雇傭刷手給自己的商品刷好評和銷售量,以此誤導了消費者,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為了能夠更好的維護互聯網經濟秩序,嚴打網絡購物刷單行為,避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知情權等權利受到侵害,本文將從網絡購物刷單行為的概述、遏制的必要性、我國對其立法現狀以及預防措施四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刷單是網購平臺電商經營者付款雇人假扮成顧客,用以偽亂真的購物形式來提高網絡店鋪或單品的銷量排名來吸引顧客的一種行為。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是指網購平臺電商為了獲得消費者信任,提升自己店鋪形象,通過刷單行為使商品在購物平臺上獲得較高的搜索排名和好評率,甚至在可能誤導消費者的情況下使消費者由于虛假信息而無法辨別商品質量的真偽,故意引導消費者相信其商品質量從而獲取較高利潤的一種作弊行為。
網絡購物刷單平臺行為存在普遍性,一個網店如果想展示在網購消費者的視野范圍內,就必須具備良好的信譽度,但是很多信譽度是要靠銷量來體現的,尤其是在一個網店的開業初期。那么很多電商經營者為了使自己的產品得到更好的推廣與宣傳,會找專門的組織來進行刷單由此來提高自己店鋪的信譽度。這就衍生出了許多“刷單組織”,這些刷單組織往往活躍在QQ群、YY直播、IS語音等多種平臺下,普遍存在于社會大眾中。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還存在著隱蔽性。網購刷單行為是網絡平臺電商經營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來實施的。但是現有階段的技術水平還并不足夠成熟,所以我們不能檢測出實施刷單行為的網絡店鋪。這些刷單行為所采用的方式以及渠道很難被察覺,多數刷單行為的實施較為隱蔽。而且在QQ或貼吧等社交平臺上進行的信息交換和傳遞可以隨時刪除,即使能夠通過特定的技術恢復這些數據,但是操作難度較大,并且并不一定能夠作為有效的證據。通過YY直播等平臺進行的信息交換和傳遞同樣具有較大的隱蔽性,不易被發現及監測。除此之外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還存在著缺乏市場監管性的特點。在我國,無論是立法方面還是電商平臺自身對網購平臺刷單行為都沒有很全面的監管制度與力度。網購平臺雖然會對檢測到確有刷單行為的網店采取“扣分”、“降級”或者“封店”等處理方式,使消費者無法在店鋪頁面中搜索到商家信息,但是網購平臺最大限度也只能做到“封閉”商家的店鋪,而被“封店”后的網絡電商經營者仍可以重新申請新的賬號,在網購平臺中繼續進行不正當的交易。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只能對網絡電商經營者進行處罰,但不能處罰到提供刷單服務的第三方,故而并沒有打擊到刷單產業鏈條的源頭。
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會影響其他電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網絡電商經營者通過刷單這種技術手段,對自己商品的性能、質量、銷售量、用戶好評率以及信譽度等做出虛假宣傳來誤導消費者購買自己的商品。這對銷售同樣類目的網絡電商經營者產生了間接的影響。在消費者對比完銷售量等信息之后,通常會選擇購買銷售量較高的同類目的商品,由此就會影響其他電商經營者的銷售量,從而間接導致利潤額下滑的結果。除此之外,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對消費者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當網絡電商經營者與消費者處在賣家與買家的關系中時,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無法直接看到所要購買單品的實物,無法判斷其好壞,在賣家沒有盡到應盡的告知義務的情況下,使消費者購買到與描述不符的單品,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由此可見,對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進行遏制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務,需要我們提出一些對策與建議來進行規制。
網購平臺刷單行為在民法中的相關規制,因為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涉及到虛假宣傳、虛假廣告、產品質量等一些問題,所以《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等民商法對其刷單行為做了一些規制。例如《侵權責任法》第19條規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除此之外,在經濟法中也有其相關規制。網絡電商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作經濟關系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平等主體,二者之間是平等的,但又是不對稱的。如果僅采取民商法中處理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處理方式是不能完全解決二者之間的根本性問題的,還是需要通過經濟法來解決。國家通過經濟法來調整不當競爭關系,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國家出臺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對刷單行為起到了很大的制約作用。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想要完善電商法律制度就必須要跟上時代的發展需求,刷單行為的出現就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而產生的。想要改善這種市場失靈的現象,就需要國家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來進行監管,做到立法嚴懲。截至目前,我國2017年11月在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將嚴懲刷單行為,規定于2018年1月1日起,經營者采用刷單、炒信等方式,幫助自己或者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宣傳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情節嚴重的,最高可處200萬元罰款,吊銷營業執照。但是,完善電商法律制度仍然任重而道遠,我國仍亟需對刷單行為制定全面有效且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
目前網絡購物平臺已經建立了一套“反刷單機制”,即對于異常數據的檢測,這套“反刷單機制”通過對靜默轉化率的檢測來判斷是否有刷單行為的嫌疑,在認定有刷單行為的嫌疑后做出扣分、降級等處理。然而,機器永遠是機器,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漏洞。只靠對靜默轉化率的檢測及有可能會出現誤傷的情況,從而影響正規經營的電商經營者的利益。而且由于刷單行為的隱蔽性這一特性,刷單行為的整個流程只要賣家小心做其實是很難被“反刷單機制”所發覺的。所以在此情況下,應該重點完善“反刷單機制”,爭取做到嚴格有序并且正確的監管,盡可能避免出現誤傷的情況。
我國針對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其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經濟法方面起到了主要的規范作用;另外《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等民商法方面也針對刷單行為規定了一系列法律條款;同時為了起到震懾作用,《刑法》中的部分條款也對刷單行為做出了規定。
總之,在刷單現象普遍存在的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刷單行為給我們的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性。網絡購物平臺刷單行為不僅僅會侵犯消費者的權益,還會對電商經營者、第三方平臺以及刷手帶來不可忽視的損害。我們作為社會公民,應當做到自覺監督,不盲從,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爭取減少刷單現象的發生,以身作則來維護好網絡正常的交易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