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碧薇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北京 100029
韓傳華律師發表了《注冊資本未到位債務能否抵銷》一文,文中提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企業注冊資本未到位的情形下,破產企業的債權人同時是其股東,債權人因注冊資本未到位的債務,可以與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抵銷。王欣新教授在其文中明確主張兩者不可抵銷。隨后,蔡暉、王文光發表文章反駁了韓律師的觀點,認為股權與債權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財產權,股東的出資義務不是對企業所承擔的債務。因此,股東的債權不能與未繳納的出資進行抵銷,這兩種觀點在學界來回流轉。注冊資本認繳制實施之后,股東以其對公司的債權主張抵銷其欠繳出資的債務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最高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二)出臺前,關于破產中股東欠繳出資之債能否抵銷存在爭論,并產生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可以抵銷。韓傳華有兩條依據,一是對《企業破產法》第40條的內容進行闡述與解釋之后,認為其不得抵銷情形中不包括股東未足額出資對企業所產生的債務,所以可以抵銷。雖然從破產債權的清償比例來看,此項債務抵銷將不利于其他債權人利益分配,但這不能成為其不可以抵銷的理由。二是認為公司股東事實上可以將其對公司的債權轉化為對公司的注冊資本,這樣的情形下,債權與注冊資本未到位債務必然可以抵銷。
對于韓的觀點,首先,其未將股東與一般債權人等同而待。抵銷權制度具有擔保的功能。①在擔保法上,無論抵押權的標的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其公示手段為登記,抵押登記具有公示效力。但是,破產抵銷權起到的是未公開的擔保作用,除了主張抵銷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彼此知曉之外,他人并不知曉。所以,這種未公開的擔保很難對抗其他債權人。其次,對于韓的第二點理由存在異議,以債權這種非貨幣形式出資的,應當核實財產,評估作價,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而且,債務人破產情形下股東對債務人的債權并不能得到足額的清償,所以不能直接抵銷。否則,將不利于破產財產的完整,不能保證多數破產債權人的利益和維護清償的公平。
第二種觀點是禁止抵銷。首先,王欣新教授否定了債權與注冊資本未到位的債務可以抵銷的觀點。因為即使在允許債權轉為注冊資本的國家或地區,對此是加了條件的,比如債務人必須有清償能力。②
禁止抵銷的理由有三點:第一,兩種債權的性質不同。股東的破產債權屬于普通商事債權,通過破產分配從破產財產中清償。為貫徹債權清償的相對性原則,避免不同性質的財產、債權混合清償,應當禁止此種抵銷。第二,此種抵銷包含債務抵銷行為和出資繳納行為。所以,在判斷能否抵銷,要考慮法律關于債務抵銷的一般規定,以及公司法關于出資繳納的規定。《公司法》第27條、28條規定,無論什么情況下,每個股東都應當按照公司章程認繳出資額的規定,按期并足額繳納認繳出資。債務人在進入破產程序時,股東所享有的破產債權的名義債額與實際價值存在差異,如果允許抵銷,就違反了資本充實原則。第三,股東的出資是公司財產,是經營能力的基礎,而且也是公司清償債務的擔保能力的體現。股東欠繳出資之債與破產債權抵銷,意味著變相抽回出資,將直接影響到公司資產的擔保功能。除此之外,股東欠繳出資之債與其對公司的債權具有事實上的主體不對應性,不能抵銷。
綜上所述,在公司處于喪失清償能力的特殊狀況之下,其所有的債務不可能完全還清,如果支持其對股東欠繳的出資與破產債權抵銷,破產抵銷的數額與破產清償的數額之間存在差別,此種差別就是讓其他破產債權人做出犧牲,故應禁止。但是,在債務人并未喪失清償能力時,股東欠繳出資與股東對公司享有的債權抵銷,并不會影響到債務人對其他債權人的清償。
關于股東欠繳出資與破產債權能否抵銷這一問題,筆者持禁止抵銷的觀點。根據《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二)之規定以及學界研究的成果,并進一步補充論證如下:
我國現有法律規定,我國企業法人實行法定資本制。發起人或者股東認繳出資并在相應期限內認繳到位,到位后不能抽逃,這是發起人或者股東享有股東資格而必須承擔的股東義務,也是對其他債權人的一種財產擔保。發起人或者股東出資沒有足額繳納,或者繳納后抽逃的,不足的或者抽逃的部分等同于對破產企業負債,這種負債與其他民事主體因違約或者侵權而對破產企業產生的負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發起人或者股東未足額投入或抽逃出資形成的對破產企業的負債,不得與發起人或者股東的破產債權抵銷。
公司的發起人或者股東只以其對公司的認繳出資額為限而承擔責任,實質上是一種利益的對價。這樣既降低公司的籌資成本,發起人或者股東無需承擔與未分散的投資相關的特定的風險,當然這只有在實行有限責任制或者采取更好的制度安排的情況下。但也必須明確,有限責任也并不是要消除破產。當企業經營不善的時候,必須有人來承擔經營不善的損失。這種情況下,有限責任消化了損失。每個發起人或者股東的損失都有上限,在一個負債的公司里,這種關于損失上限的保證與債權人的偏好有關系。股東有限責任的取得與其認繳的出資額有關,當股東出資不實時,對內,股東應當足額繳納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如果股東沒有按照章程要求及時履行,或者不能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對外,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出資不足的股東以及公司設立時的其他發起人,以出資不足部分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應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由此得出當公司資不抵債時,未完全繳納出資的股東對外對內都要承擔相應責任,不存在抵銷的可能。
公司資不抵債,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所以股東未出資之債不得抵銷。《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賦予公司債權人在公司資不抵債的情況下有要求“未出資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承擔出資補繳責任的權利,不僅出資違約行為的股東需要補繳,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也需要繳納;也即“當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股東的出資義務均視為已經到期……”肯定了當公司資不抵債的時候,出資違約行為的股東需要足額補繳出資。既然司法解釋已經規定了未出資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必須履行破產時尚未實現的出資義務,這就是從另一角度說明股東欠繳出資與破產債權不能抵銷。
在企業破產的情形下,無論是從資本制、股東出資義務、股東出資與破產債權的性質差異論證,還是充分考量破產抵銷制度中的利益關聯和公平清償,特別是主張抵銷的主體集股東與債權人身份為一體與一般債權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應更加優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因此,禁止股東欠繳出資與破產債權抵銷是合理的。同時,應該由企業的運營狀況來決定股東欠繳的出資能否和股東對公司享有的債權抵銷,不能“一刀切”地禁止抵銷。
[注釋]
①許德風.破產視角下的抵銷[J].法學研究,2015,37(02):137-157.
②除此之外,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第44條規定:‘股東以債權抵作股本,而其債權到期不受清償者,應由該股東補繳;如公司應之受到損害,并應負賠償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