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湖北多能律師事務所,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市場涌現大量的公司,公司負債經營也變得合法化,但在經濟運行中由于公司制度的不完善與公司經營風險等因素,常導致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有限責任制度和公司人格獨立推動促進了公司發展、市場經濟繁榮,將公司風險逐漸轉向了公司債權人,公司股東或董事惡意侵害債權人利益的事件常常發生,由此公司債權人保護的問題受到重視,盡管我國已制定對債權人合法權益進行保護的各項制度,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從社會公正出發,維護公司債權人權益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也能促進市場經濟穩定發展。
公司債權人是除公司股東或董事之外為公司提供資產的人或機構,包括一些給公司提供物資的人或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等。公司資產由股東和債權人共同提供,但股東和債權人的權利義務以及法律地位等都不同。從公司法規定中可看出,公司股東擁有的權利比債權人多,股東在公司的管理中處于支配地位,有經營和管理以及監督公司的權利。但債權人不參與公司的日常管理與經營中,公司管理或經營出現問題,債權人又要被動承擔后果。當公司宣布破產,公司股東以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但債權人卻要對此承擔責任。一些公司股東或董事利用手中的錢財與權力濫用公司人格,謀取不正當利益,給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帶來損傷。
完善債權人保護制度首先有利于債權人實現債權。公司通過簽訂合同或借貸關系等方式與債權人產生債權債務關系以后,債是債權人與公司之間的紐帶,這個紐帶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當公司不履行其義務,法律應當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夠保證市場經濟的財產流轉合理。第二這是公司需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內在要求。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立目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盈利和為股東爭取利益,也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需要在維護公司與股東利益外為社會利益做出貢獻,包括維護員工利益、債權人利益、保護環境等。公司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包括要保護債權人的權益,從而維持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構建和諧穩定的經濟社會[1]。
許多公司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維護股東的利益,在經營管理中采取公司內部機會主義,盡管新《公司法》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設定了公開制度,使得債權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公司的經營管理情況,但由于公司的內部保護措施,債權人獲得的信息通常具有滯后性,不能及時有效的了解到公司最新情況。有些公司管理人員甚至對外宣布一些虛假信息,誤導債權人,在公司已經瀕臨破產時還誘導債權人進行投資,但等到公司宣告破產時,相關負責人已經不見蹤影。
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公司法的基礎,實際上是一種高風險分配制度,有限責任制度本質上是希望投資者獲得利益的同時不用承擔太大風險,因此其規定公司破產之后,股東只以投資的金額承擔責任。這就導致在實際公司經營中,許多股東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大范圍利用一些權力,將有限責任作為庇護傘,大范圍進行關聯交易,增加公司的負債。有限責任制度雖然降低了股東的投資風險,但沒有減少公司運營風險,而經營風險大部分由債權人承擔。
當前公司財產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公司資產與股東的資產常常會發生混同,導致公司的財產實際上就是股東的財產,公司的收益實際上就代表著股東的收益,在某種意義上使得公司難以完全實現有限責任制度,公司成為了一些不良股東非法轉移資產、抽逃資金的工具,一些股東還在經營時損害公司資產擴大自身利益,并逃避應承擔的債務。以上情況都表示公司財產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所以健全人格否認制度顯得十分重要。一些股東常利用公司來拒絕承擔債務,不履行契約的規定。而法律上目前還沒有對如何判斷股東不履行契約對債權人權益造成損害的嚴重程度進行詳細規定,為了更有效的保護債權人的權益,法律可對此規定一個比例。
公司法中沒有對公司股東或董事以及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的關聯方提供明確的擔保。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當公司沒有股東時,公司的日常事務管理和公司運營則由董事會負責,而一些董事會經常濫用權力,甚至出現假公濟私、集體腐敗的現象,嚴重損害了公司利益。還可能出現抽逃資金的行為,導致公司資產流失,從而損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2]。
公司具有完整的組織機構,包括股東、董事會、監事會等,以此獲得更好的收益。投資者通常會任命合適的人員進行公司管理,股東賦予了這些人員管理權利,股東與管理者間關系密切,有利于公司的經營管理。為了充分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公司法中可以規定債權人可通過選舉進入公司監事會,參與到公司的日常管理事務中,并有權利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做出決定,監督公司的經營狀況。
公司法中較明確的規定了公司清算,一定程度上保護債權人,但公司清算則表示公司已經面臨破產,資不抵債,不能再正常經營也不會再產生收益。公司清算時需要付清清算費用、員工的工資與補償款,稅款等,最后再償還債權人的債務,但通常情況下都不能有效清償債務,為了保護清算過程中債權人的權益,需要對清算制度進行完善。可嚴厲打擊公司結算前半年或一年內非法轉移公司資產、沒有擔保清算前出現擔保、提前清償未到期的債務等不利于債權人實現債權的行為。另外可設立特別的清算程序,當公司宣告破產后時,法律可依職權命令公司采用這種清算制度,法院會介入并監督公司的清算,債權人也可參加相關會議來對公司清算行為進行監督,以此防止公司清算時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3]。
為了避免出現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利用關聯方來不遵守制度規定,公司在制定擔保制度時應明確規定公司不能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進行擔保,或者需要經過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同意之后才能進行擔保。公司向外提供擔保時,通常要被擔保的企業提供反擔保,這樣才能在后期更容易實現債權。經過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同意后,公司可以給公司股東、董事會成員、管理人員、監事以及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不過公司提供擔保的同時,需要上述的人員進行反擔保,并且提供反擔保的人或物需要有半數以上的股東會同意,公司提供擔保的股東的關聯人在股東會議上沒有投反對票,則要求公司提供擔保的股東需要在公司因為擔保產生相應的債務時,與公司一同承擔連帶責任。
為了使得公司與債權人之間利益達到平衡,公司債權人保護制度是一個重要手段。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保護,對于維持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建立良好的社會信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現有公司法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出現經濟糾紛時不能有效解決,公司宣告破產或解散后債權人合法權益常常受到損害,由此可見,現有公司法已經不能對債權人合法權益提供強效的保護,因此需要在理論與制度上都要不斷完善現有的債權人保護制度,實施相應的措施不斷完善和健全相關制度。同時也可以吸收借鑒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轉化為我們完善公司法有關規定的內容,這對完善我國公司債權人保護制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