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程
天津明義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170
民事再審程序的改革主要是基于修正生效裁判錯誤,針對民事再審程序存在的不完善之處進行處理,以此來保證司法公正,為社會大眾營造一個公平的司法環境。現今,由于民事再審程序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變化,這給相應的律師工作過程中增加了較多的壓力。對此,為了修復原再審程序中遭到破壞的民事司法效果,律師必須對改革后的民事再審程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掌握,后續針對其現狀來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應對,以此來確保相關工作的有序展開。
在當今社會,民事訴訟理論認為高效的糾紛解決機制是現代社會的需求,需要在程序上追求公正與正義,從而維護實質權益與司法權威。在實際的民事訴訟中,要兼顧程序與實體的價值理念,以此才能夠滿足社會群眾的需求,進而推動司法部門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實現這一愿景,民事再審程序應運而生,所謂民事再審程序,其主要是對已經做出確定裁判的民事案件進行再次的審理,這一審理工作首先要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中,滿足相應的程序與制度。在以往的民事案件中,由于當事人所提供的訴訟資料以及民事裁判主要是基于過去之事件,在司法實務中難免會存在一定的錯誤,民事再審程序就是基于這一情況,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司法裁判的正當性。現今,我國已經設立了再審制度,對于確定裁判在有法律規定的情形時可以進行再次審理,為了進一步發揮出民事再審機制的作用,完善我國民事再審制度,相應的司法單位以及相關律師人員,就需要對改革后的民事再審程序有一個全方面的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來予以應對,進而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
在現今的改革背景下,我國的民事再審程序也出現了較多的變化,但由于其改革過程中的經驗不足,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較多的不完善之處。首先,民事再審程序不符合處分原則。通常情況下,法院的裁判有了確定力之后,當事人如果未提起再申請,就表明當事人認可裁判的效力,然而如果法院主動提起再審則會干預當事人的處分權利,這違背了審判權的性質。
關于當事人申請再審程序,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作為啟動再審程序的訴訟利害關系人,其是直接接受生效裁判的人,其對裁判是否有錯也最為知情,其是錯誤裁判的直接受害者。但因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相關規定不科學,當事人的申請難以直接引起再審程序,這使得原本對裁判最有發言權的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上缺少發言權,導致再審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也不符合法律監督的原理,難免造成審批錯誤,最終導致原審法院難以實現自身的作用,對當事人的權益也造成了損害。
針對現今民事再審程序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相應的律師人員要認清形勢,客觀、公正的對待此類問題,立足于公平正義來進行訴訟案件的處理。與此同時,還需要完善立法指導思想,民事訴訟程序是一種輸送正義的渠道,其訴訟結果要符合預先設定的標準,從而維護當事人的權益。另外,在實際的訴訟案件處理過程中,律師要全方面分析案件,在追求實事求是的同時,還需要合理利用民事再審程序去修訂非正義的結果,這是發現客觀真實唯一的方法。而對于一些不能完成實際情況的再現,律師要通過程序去發現事實本身,對于一些非原始狀態的實際事實,要重視事件的始末,從思想理論出發,發揮民事再審程序的內在與外在價值,在保證程序安定的同時,兼顧公平。
針對民事再審程序中的及時不完善之處,相關律師要立足于實際,在合理分析現存機制基礎上,加強建議從而完善提起再審機制。一般情況下,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主體為當事人,在當事人沒有要求進行再審時,法院不能主動提起再審,法院要尊重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的前提下行駛抗訴權,以此才能夠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到損害。在實際的案件處理過程中,律師要積極進行反饋,嚴格按照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來進行再審。現今,根據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一審人民法院與二審人民法院都可以通過行駛監督權來進行再審,上級人民法院也可提審或指定再審,但由于再審案件在管轄權方面出現了多樣化、重復化的問題,這就會造成案件處理效率降低,進而使得再審案件難以得到準確、有效的審理。對此,要對民事再審案件的一審、二審程序嚴格區分,并賦予其獨立程序和終審效力地位,從而保證法規得到合理運用。在民事再審程序的處理過程中,一般將再審結果限定于不得僅以對在認定證據的不同判斷而作出與原裁判不同的再審結果,不得僅以所適用的法規作出與原裁判不同的再審結果,這很好地避免了判決結果受到影響。提起再審機制在現今已經得到不斷的完善,而要更好地落實其效果,就需要我國相關的律師人員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總結,對所存在的問題及時、有效進行反饋與處理,以此才能夠確保司法監管部門發揮出自身的效能,維護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
民事再審程序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始終運用的還是以往傳統的民事再審模式,這很難處理好錯誤裁判,也不能很好地維護各方面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實質正義與維護判決既判力之間不能平衡。對此,相應的律師人員要在適應新的民事再審程序改革的同時,構建新型民事再審模式,排除瑕疵干擾,降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維護裁判的公信力。現今,在大陸法系中,各國的再審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指導思想更新為“平衡糾正錯誤裁判與維護生效裁判穩定性”,這一新指導思想可以重構我國的再審程序,進一步弱化再審程序中職權主義色彩,規避地方保護主義。與此同時,在民事再審程序中,也需要確立訴訟程序的決定權主要由當事人掌控,檢察院抗訴為輔,法院居中裁判的新型社會主義再審模式,法官與當事人之間要以一種互動與協作的關系為主,雙方進行充分協商與溝通,以此才能夠通過法律程序最大化解決糾紛,繼而恢復良好的社會關系。民事再審程序的改革不僅維護了律師以及雙方當事人的權益,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法院的權利,使雙方可以平等進行交流,合法行駛權利,這對我國司法部門后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國法律事業的發展增添了動力。
總而言之,在民事再審程序中的新型訴訟模式是一種恢復性司法,著眼于當事人爭議的徹底消解。其改革成果的實現需要法院、律師、當事人等的共同協作,只有充分兼顧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平衡,正確表達當事人的意愿,才可以實現民事案件的最優處理,使訴訟功能、訴訟價值的本質回歸,實現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