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鎧
江西尚頌律師事務所,江西 萍鄉 337000
“信貸”是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中國社會的一種現象,人和人之間的借款往往是以一定的信用為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放款的基礎已經逐漸的由信用演變為各種形式的擔保。而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擔保制度的完善,企業在破產清算時,其絕大多數資產都附著有擔保物權。因此,在破產程序中,清理并實現擔保物權成為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從被設定擔保的財產是否屬于破產財產的認定問題、破產程序中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權問題以及破產程序中擔保債權的處理這三大方面展開論述,以期為業內同行提供參考與借鑒。
被設定擔保的財產是否屬于破產財產?對于這個問題,我國立法上的認識經歷了從否定到肯定的變化。《企業破產法(試行)》(1986年)如是規定:“已作為擔保物的財產不屬于破產財產;擔保物的價款超過其所擔保的債務數額的,超過部分屬于破產財產。”而在《企業破產法》(2006年)中則有明顯變化,它將破產申請受理時屬于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以及破產申請受理后至破產程序終結前債務人取得的財產全部作為債務人財產。而進入新時代,最高法在《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2013年)中指出,“債務人已依法設定擔保物權的特定財產,應當認定為債務人財產”。
在《企業破產法》(第109條)有明確規定,對破產人的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該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根據這一規定,也就是說,在企業破產后,所涉及的擔保財產依然屬于債務人。在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后,該財產則被納為破產財產。但是,擔保債權人依然對該財產擁有優先受償權。《企業破產法》(第113條)對破產財產的分配順序進行了規定,依據其規定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之后,勞動債權作為第一順位請求權具有優先受償性。與勞動債權等優先受償權的性質不一樣,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權可以不受破產清算以及和解程序的條框所限制,可以針對特定的擔保財產來行使,并且優先于其他債權人而進行單獨的、及時的受償。為了維護社會的利益,破產重整制度必須對擔保債權等進行明確的、嚴格的限制。因此,在破產重整程序中,會對擔保債權的變現權利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也是為了避免因擔保物的變賣、執行等等,而影響了“通過重整程序來挽救企業”的功效。
根據擔保法的規定,擔保的方式包括人保和物保兩種,其中,人保要求由債務人之外的第三方來提供,而物保則既可由債務人來提供,由第三方提供亦可。而在企業破產案件之中,對于擔保債權的處置,要視情況而定。債務人提供的物保債權只需債權債務人雙方解決即可,除此之外的其他擔保債權均涉及第三方,而第三方在承擔擔保責任后,也有權利向債務人追償。可以細分為債務人提供物保的破產債權、債務人為第三方提供保證擔保的破產債權、債務人為第三方提供物保的破產債權和第三方以其財產提供擔保形成的破產債權等四種常見類型。這幾種常見類型的處理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形式。
類型一:債務人提供物保的破產債權。為自己的債務債務人提供擔保是最常見的有擔保的破產債權,該種情形中,破產人只能以實物或權利提供擔保,而不能以保證的形式為自己提供擔保。在此情形中,最核心的問題是財產的變現分配及清償順序。債權人對破產人的該些設定擔保的財產和權利較其他普通債權人可以優先受償,即對設定擔保的財產,經過拍賣變賣并支付相應稅費等優先清償項目后,債權人可就該變現額優先受償。
類型二:債務人為第三方提供保證擔保的破產債權。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第三方而言,債務人就是保證人。對于保證人破產而產生的擔保債權問題,則要根據主債務已否到期和擔保方式的不同等情況,區分處理。若是主債務已經到期,債權人可以向負有連帶責任的保證人,直接申報債權參與到破產分配之中。對保證人而言,則可以在履行保證責任后,再通過法定程序向債務人進行追償。若是主債務尚未到期,在這種情況下,主債務人對于這些債務還擁有著期限利益,則可以不負有清償義務。值得注意的是,若是保證人同樣享有該期限利益,那么,待主債務到期時,保證人的破產債權或許早就被分配完畢,也就是說,其保證責任相當于被自然免除。因此,要將那些尚未到期的保證責任等同于已經到期,也就是說要取消保證人的期限利益。
類型三:債務人為第三方提供物保的破產債權。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就是物的擔保人,而第三方債務的債權人就是單一的擔保物權人。物的擔保人進入破產程序之后,《企業破產法》在第三方債務的債權人怎么行使權利方面,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在實踐中存在著兩種分歧。有一種觀點這樣認為,該擔保物權人不屬于債權人,故而無須參加破產債權申報。然而,這種觀點與現行的企業破產法以及擔保法的有關條款相背離。換言之,該擔保物權人雖不等同于破產擔保人之直接債權人,然而其對破產擔保人同樣擁有擔保利益,也就是說這是一種間接債權,其有權選擇破產擔保人以其擔保物來清償有關債務。在實踐中,也有諸多學者認為該擔保物權人可視為債權人,應參加破產債權申報。
類型四:第三方以其財產提供擔保形成的破產債權。這種情況下,第三人為破產企業的債務提供了財產擔保,但是因為擔保物并不是破產企業所有,因此,在破產法規定里,債權人對該財產并不享有優先受償權。在債權的具體行使上,債權人要結合實際情況作出不同的選擇。對于破產企業的債權,當債權人對向法院申報并參加破產分配時,這時,該債權應當視為破產債權,要嚴格按照破產清算順序來統一受償。對于在破產程序中并未獲得的清償部分,債權人還可以繼續向第三人進行追償。在具體的實踐中,針對第三人用其財產給破產企業債務提供擔保的債權處理,要特別注意在債權申報期限界滿前,代位求償權的預先行使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破產企業有時會就其同一財產設置兩個以上的擔保物權。在這種情況下,擔保物權人就應當嚴格按照擔保物權成立的先后順序來行使代位求償權。
《破產法》與《擔保法》是在擔保財產方面互相影響的重要法律,在破產案件中,要基于這2部法律進行相應的運用。對于擔保財產的處理,要基于債務人提供物保的破產債權、債務人為第三方提供保證擔保的破產債權、債務人為第三方提供物保的破產債權和第三方以其財產提供擔保形成的破產債權這四種類型的不同特點,重點和關鍵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充分依照破產法的有關特性,找到債務人與債權人權益間的最大平衡點,并以此平衡擔保物權人和普通債權人間的利益;二是要嚴格遵循物權特定的基本原則,基于“物權優位于債權”的基本要求來平衡擔保物權與債權的內在關系。唯有充分應用法律相關條款,并找到其最合適的適用條款,方能保障受托人的最大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