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江蘇張峰律師事務所,江蘇 如皋 226500
由于我國市場的多元化,公司中投資的形式也出現了多元化,隱形投資方式也應運而生,我們把隱形的投資人稱之為隱名股東。我國現代法律并未對一名股東作出詳細的解釋和權力,對于司法實踐中,我們對這一類的糾紛不能有確切的判斷。因此,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引發了社會的討論。
縱觀整個公司法律歷史進程,雖然整個法律范疇中沒有規范的隱名股東的描述,但是隱名股東這個概念,來源于隱藏自身身份而進行商業合作。隱名股東對于公司雖然出繳了實際的份額,但是都沒有在公司章程或者股東的名冊中登記其姓名的投資行為。這其中資金認為已經出繳,但是并沒有顯示,投資的人就被稱為隱名股東。
第一,隱名股東的基本特征一般是相對于顯名股東而言的。顯名股東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是其他的組織機構,那么隱名股東也可以是上述中的其中一類身份。第二,由于合同關系,引申出來了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隱名股東與顯名之股東之間,是建立在合同之上的,有著利益的關系,且這種合同關系是一名股東對隱名股東有一種補償,雙方有明顯的勞務以及合同利潤分配。第三,隱名股東不以自己的名義向公司投資而已,他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義對外投資,不顯示自己的投資信息。第四,隱名股東必須以公司的利益至上,對于善良的其他人不得對抗和出手攻擊,不能勾結公司以外的商業人士,故意損害公司和其他股東的權利和利益。第五,無論是隱名股東還是顯名股東,都按自身出資的金額為限,對公司負責。第六,隱形股東由于隱藏身份,個人信息隱私不外泄,其資產信息也就更為安全。
隨著中國政府開始實施市場經濟自由發展,政府宏觀調控之后。市場經濟的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市場經濟出現了的多元化和多層次。隱形股東的事件不斷的增加,對商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一切引起了學術界與商務界的密切關注。許多商業人士不想讓自己的信息外泄,同時也進行了資本的投入。
我國有則明確的法律說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必須控制在須在50人以下,這是許多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就會出現出資交難的問題。這是為了便于企業組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可以與其他投資人進行商業協定,與50人以下的投資人共同持有的公司的股份,只能選出一名或多名顯名股東,隱名股東則是剩下的人。由于之前簽訂的合理性的合隱名同樣享用顯明股東相同的利益,在保障隱名股東享有權利的同時,隱名股東甘愿成為一名不計入公司章程的股東。
1.由于我國政府公職員掌握著大量的公共社會資源,有著工作職權,存在濫用職權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官商勾結,控制著商業渠道,利用職權的優勢,扶持企業,對市場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害。因此我國法律明文規定,不允許公職人員參與營利性活動或者參與企業的經營,即使在企業或者組織中擔任重要性的職務,也是不被允許的。但是由于利益,一些政府公職人員違背法律,成為企業的隱形的投資人。
2.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不得參與其它公司的經營管理。但是存在高管利用自身職權,將自己的近親屬,安插到其它公司,并將其做成隱形股東,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源,以權謀私。
3.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為了規避外國對我國市場的操控,對于關于我國經濟命脈的企業,例如銀行,證券公司等都是嚴格控制入股的人員。還有一些外國人,由于利益的驅動,在我國的公司中做一些隱性投資,暗中控制經濟要點,獲取非法的錢財,危害我國經濟秩序和運行安全。
1.有些人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做一些隱性的投資。一些投資人通過隱性投資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經營活動只獲取利益。這樣暗箱操作可以讓其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2.以非法經營為目的來進行隱性的投資。當投資被查出時,由于是隱名,信息不全,可以利用替罪方式來擺脫罪名,規避法律的制裁。
3.中國人財不外露的傳統思想,不愿意將自己的財務狀況暴露在別人的視線之下,因此不愿意對外公開自己的股東身份,而只愿意做一名隱形投資人。
1.實質要件說。這個學說認為,確定股東資格的標準在于股東有無認真的、實際的履行義務。按正常情況,一些采用法律強行規定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對隱名股東的標準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而對于采用授予權力的資本主義國家則對隱名股東沒有特別嚴格的標準,相對比較寬松。因此,取決股東資格的標準還是在于多數國家的通用法律法規,而不是在于股東與股東之間的私下建立的關系。
2.形式要件說。這個學說認為,股東資格是眾所周知的默認的形式,確定股東的標準在于有無出資的證明,股東花名冊上公司的工商登記有無姓名等多種形式來證明其身份。一般來說,如果要轉讓自身的股權,必須要把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股東名冊等要件上的名字改為現有股東的名字。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如果出現利益糾紛,不能波及到公司的運營和管理,需要自行協商解決。
3.區別說。這個學說是一種取中間的學說,中立派主義學說。是一種商業界比較普遍采用、認同的,對于隱名股東問題上的觀點。采用該觀點的學術專家認為,隱名股東的資格認定不能以偏概全,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根據當時事件的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針對隱民股東的問題上,可以才用多重標準處理。資料分析得出,對于我國現階段存在的隱名股東認證的問題,必須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實際控制人說。我國《公司法》第217條第3款中明確對實際控制人的概念做出了詳細的說明與解釋:如果股東存在著不能實實在在的可以支配和控制公司的日常工作運營的行為的時候,不能判定為實際控制人。
由于法律對于隱名股東沒有確切的說法,因此對于隱名股東在我國的《合同法》中享有的資格并沒有得到統一的解釋,以下有幾種說法。
第一,在案件的裁決中確認隱名股東的股東地位。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簽署了合法的合同,因此隱名股東具有顯明股東合法的權利和義務。
第二,隱名股東并不是法律上的股東,也不應該確認隱名股東的資格。因為隱名股東沒有在工商局進行公示,也沒有記入《公司章程》,因此他違背了公司的原則,背離了我國的基本價值取向,因此隱名股東不應該得到法律上的承認。
第三,出于社會習慣,隱名公司的制度已經在現實生活中被很多人采用,因此在沒有違反法律的前提之下,應該基于隱名股東合法的資格認證。對其在法律中確立一個合理的位置,加以立法,從而完善我國的法律體制。
總之,以上幾種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發現,每一個說法的背后都有著自己的漏洞和缺陷。我們不能武斷的、單純的認定某一種學說之后,就急于下結論,也不能隨隨便便就否認某一種學說的觀點。由于我國法律存在了一定的漏洞,司法部門對于這類商業糾紛案件的處理不夠成熟,學說不一,觀點多樣,處理的方式無法統一,導致這類問題一直喋喋不休。本文認為,對于現在隱性股東法律上的認定問題的判定,要做到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同時,我們應根據隱名股東表現形式不同而進行區分,對善的、惡意的以及其他規避法律的隱名投資行為區別分析,進行資格認定來衡量其法律地位。
雖然我國法律未對隱名股東的地位做出明確的確立,由此而導致了我國司法進程中許多此類的糾紛,問題處理混亂,但是隨著我國相關的法律不斷完善,也會使隱名股東資格認定和法律地位問題得到進一步的探討和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