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華 石 峰
安徽省鳳臺縣檢察院,安徽 鳳臺 232100
目前,基層強化社區矯正工作銜接配合,加強對社區矯正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管理和服務,得到了很多寶貴經驗,現結合實際分析當前社區矯正工作現狀,并提出完善對策。
當前,社區矯正工作力量總體比較薄弱,社區矯正組織不健全,各鄉鎮雖然成立了領導小組,但相應的工作職責、制度落實不到位,影響工作開展。在實踐中,社區矯正工作主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員承擔,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矯正體系。雖然社區矯正工作想在吸納社會志愿者、整合社區力量幫教方面作出一些嘗試,但仍處于構思起步階段,雖然將社區、居委會成員和矯正對象單位及近親屬作為社區矯正小組的成員,但是工作責任心不強,成立的矯正小組大部分均沒有盡到工作小組的職責,形同虛設。
實踐中發現部分矯正人員沒有意識到自己現是一名犯罪分子的特殊身份,正在接受的社區矯正是刑罰的具體執行,因此少數人員不服從管理,不能按時匯報思想,不積極參加社區服務,目前對這類人群應當加強教育監管力度,使其醒悟。在社會上,絕大多數人認為“刑罰”就意味著“坐牢”,思想意識認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卻仍然留在社會上就等于沒有受到刑罰處罰,或者最起碼是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犯人從監獄出來了,犯的事就算了結了,這種觀念,是社會人士對社矯人員的普遍認知且根深蒂固。在社區矯正實施中,還有一些社會人士對社區服刑人員表現出過度的憂慮、恐懼,他們認為這些人犯過罪,是“壞人”,因此讓自己或子女們盡量避免與社矯人員接觸,這些給矯正人員的心理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認為自己受到了社會的歧視,這個社會不“接納”他,自己已經成為了不受社會“歡迎”的人,于是他們中的有些人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以至于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給社區矯正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阻礙。
(一)法院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在交付執行前未被羈押的,與司法行政機關的移交銜接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根據《安徽省社區矯正實施細則(試行)》第二十條之規定:人民法院對罪犯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應當在做出決定后三個工作日內將判決書、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書、執行通知書等法律文書送達負責羈押的看守所,同時抄送同級人民檢察院,羈押的看守所將罪犯押送至其居住地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并當場辦理法律文書移交手續。罪犯交付執行前未被羈押的,人民法院應書面通知居住地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到庭辦理交接手續。在實際工作中,法院對審前未被羈押的罪犯決定暫予監外執行后,書面通知居住地司法行政機關到庭辦理交接手續的幾乎為零。因此,有很多審前未被羈押的罪犯被法院決定暫予監外執行后并沒有去司法行政機關報到,而司法行政機關又由于不掌握先前的情況,從而造成漏管現象的發生。
(二)對于在異地犯罪的罪犯,異地法院擬對其作出適用社區矯正處罰的,在沒有對該罪犯委托其居住地司法行政機關做出調查評估的情況下,自行做出判決適用社區矯正刑罰的現象較多。判決做出社區矯正處罰后,判決法院在將裁判文書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或檢察機關后,卻沒有將罪犯親自移送給其居住地的司法機關,而是讓罪犯自行到其居住地的司法機關報到,導致有極少部分矯正人員沒有去其居住地的司法機關報到,從而造成漏管、脫管現象的發生。
(三)目前社區矯正工作宣傳不夠、氛圍不濃。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刑罰執行方式,要求全社會對它的概念、意義、內容、重要性等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和認識,但從目前實踐來看,特別在農村,人們對社區矯正的概念、目的、性質、意義還缺乏必要了解,他們主觀意識上認為犯罪坐牢,就應該在監獄里關著,與社會隔離起來,才不會繼續危害社會以及危害他人,因此不愿意提供幫助甚至與他們接觸。社區特別是農村的幫教人員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對矯正工作認識不到位和不充分,認為都是鄉里鄉親的,不好意思對別人實施監管,并沒有充分發揮社區群眾的信息員作用。
(四)社區矯正工作協調機制不健全。社區矯正工作應在各地政府統一領導下,司法行政部門牽頭組織,街道、鄉鎮司法所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下開展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獎懲機制,以及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撐和制度約束,導致各參與主體職責不清、配合不力,出現了檢察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從而影響了矯正工作的社會效果和矯正質量。[1]
(五)社區矯正工作社會參與力量不足
1.社區、(村)居委會組織未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社區、(村)居委會是距離矯正人員最近的社會組織,是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基礎支撐點,只有當他們真正地接納了社區矯正對象,給予關懷和幫助,并協助司法所工作人員進行日常監管,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將社區矯正工作做實做好,也才能有效緩解司法所工作人員不足的問題,并且為矯正對象營造一個寬松的改造環境。作為社區、村委會的信息管理員在這方面就能夠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信息管理員可以每月逐一走訪矯正管控對象,及時了解和掌握管控對象的思想狀況、活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且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將信息反饋到司法所,包括一些異常情況,司法所從而能及時了解掌握,提前給予應急處置。
2.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隊伍嚴重缺位。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是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為社區矯正提供專業服務的專門人員,他們的角色定位和專業性容易和被矯正人員溝通、交流,容易走入被矯正人員的內心世界,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完成對矯正人員思想行為的教育、矯正。因此,他們是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社會輔助力量。但是當前社區矯正中社會工作者隊伍缺位,社會志愿者隊伍作用發揮也相當有限。《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規定,社會志愿者是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社會補充力量,司法所要積極組建社區矯正社會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據調查,目前我縣基本沒有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社會志愿者。[2]
(一)進一步強化對社區矯正工作的組織領導和輿論引導。為強化社區矯正工作組織領導,地方政府、成員單位要不斷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工作機構,不斷完善社區矯正工作機制,加大人力、財力保障力度和工作推進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種類型媒體,多渠道、多層面地宣傳社區矯正的知識和政策,及時反映社區矯正工作動態,報道社區矯正成果,爭取社會各界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認同和支持,吸收更多專家、學者加入社區矯正社會志愿者隊伍,不斷提高社區矯正的社會化程度,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二)規范社區矯正執法活動,強化司法行政人員防范風險。社區矯正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中風險最大的一項工作,為了防范風險,就必須從適用前調查評估、接收、管理、宣告等每個程序都要嚴格規范執法。社區矯正適用前調查評估制度,是一把雙刃劍,要客觀公正、嚴肅認真開展評估調查,從人員資格、程序、筆錄都要規范,該回避的還要回避。在管理過程中必須嚴格規范管理,做到每周一次電話,每月一次談話記錄、思想匯報、學習教育、公益勞動都要有記載,對表現好的矯正對象、該獎勵的就獎勵,對表現不好的矯正人員,該警告的就警告,該治安拘留就治安拘留,該收監的就收監,有脫管、漏管的要及時向公安和檢察上報,切實履職盡責,防范自身風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