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涵
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軌道和公交分局,上海 200051
目前,我國相關法律對自動駕駛并未統一定義,根據國家部委、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中的相關規定,自動駕駛的定義為汽車在沒有駕駛員干預的前提下,能夠自主在道路上行使。自動駕駛主要包含三個等級,即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完全自動駕駛。自2017年深圳首批智能公交車投入運行起,北京、上海等地相繼發布《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在自動駕駛測試過程中,由于技術尚未成熟,時常發生交通肇事,也引發學者對自動駕駛責任承擔的廣泛討論,尤其是討論自動駕駛中駕駛員是否應承擔交通肇事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中交通肇事罪主體限定一切從事交通運輸業務和保障交通運輸的人員以及非交通運輸人員,比如駕駛員、交通設備操縱人員、調度員、交通警察等,犯罪主觀方面要求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受制于交通肇事罪在刑事主體、主觀方面的認定局限,在自動駕駛過程中,駕駛員雖然屬于交通肇事主體,但主觀方面并不滿足要求,在自動駕駛交通肇事中駕駛員是否存在主觀過失值得深思。同時,由于是自動駕駛類汽車,汽車生產商需要預設自動駕駛功能,確保自動駕駛功能具有安全性,一旦發生交通肇事,汽車生產商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也值得進一步思考。此外,區別于汽車生產商,自動駕駛主要依賴自動駕駛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生產商無疑具有重大責任,是否應明確把自動駕駛系統生產商納入到非交通人員范疇之內,是否應當承擔交通肇事責任也尚待進一步明確。
我國《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規定,交通肇事者與交通肇事行為、交通肇事后果必須具有因果關系。根據因果條件說,如果當前行為不勢必引發危害后果,行為與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正如前文所述,交通肇事罪要求犯罪主體存在主觀方面的過失,而交通肇事罪駕駛員主體在自動駕駛引發的交通肇事中并不存在主觀過失,事實上,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駕駛者并沒有對車輛進行有效控制,也不存在主觀過程,駕駛員選擇自動駕駛并不必然導致發生交通事故,并不會直接產生危害結果。因此,如何判斷駕駛者是否存在主觀過失,駕駛者在自動駕駛過程中是否直接引發危害后果無法認定,那么是否應該追究駕駛者交通肇事責任就值得深思。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交通肇事行為需要承擔刑事和民事雙重責任。在刑事責任方面,違反交通運輸法規,發生重大事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別惡劣情節,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民事責任方面,交通肇事行為給公共財產或他人財產造成損失,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目前,關于交通肇事的刑事責任認定尚未清晰,民事責任也存在模糊的現象,在自動駕駛環境下,既然駕駛人并沒有對車輛進行實際控制,在引發交通事故后對公共財產、他人財產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也值得商榷。同時,汽車生產商、自動系統生產商是否同樣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目前這些在我國現有法律上并未得到體現。
鑒于我國立法欠缺,應出臺相關法規,明確自動駕駛中各主體刑事責任分配。首先,根據自動駕駛等級劃分駕駛者刑事責任。除完全自動駕駛等級之外,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中駕駛員都具有注意義務,應根據過錯大小承擔責任,而在完全自動駕駛等級中,駕駛員無法實際控制車輛,注意義務較低,不適宜認定其主觀存在過失,可以修改《刑法》交通肇事罪相關規定,對駕駛員減輕或免于處罰。其次,合理分配汽車生產商責任。由于汽車生產商在生產自動駕駛類型車輛時,需要涉及一些特殊功能配件,如果事故認定由功能性配件導致,汽車生產商應承擔刑事責任,如不屬于自動駕駛功能性配件導致發生交通事故,汽車生產商不承擔刑事責任,但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最后,賦予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商責任。由于自動駕駛技術尚不成熟,自動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多數由自動駕駛系統故障導致,其與交通肇事行為、交通肇事后果有著直接因果關系,應要求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商承擔刑事責任,并附帶民事賠償責任,提高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商對自動駕駛系統的重視度,確保在自動駕駛研發、生產、測試環節中盡職盡責。
一直以來,在自動駕駛中,交通肇事主體和交通肇事行為、危害后果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混亂的現象,尤其是駕駛員是否存在過失問題,始終未能得到相應的解決。鑒于自動駕駛正在逐步發展,諸多車企制定了自動駕駛車輛生產計劃,我國立法需要提前設定規范,約束汽車生產商、自動駕駛系統生產商以及駕駛員的行為,應出臺《自動駕駛管理法》,用于解決自動駕駛交通肇事中因果關系混亂現象。《自動駕駛管理法》應明確自動駕駛交通肇事行為主體責任,明確不同主體承擔的責任比例,明確汽車生產商、自動駕駛系統生產商與交通肇事行為因果關系。同時,根據《自動駕駛管理法》,對《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實施條例》進行修正,比如自動駕駛扣分規則、違章判斷規則,確保這些配套法律能夠適應自動駕駛??梢钥吹?,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駕駛勢必成為未來道路交通的重要參與主體,必須提前制定《自動駕駛管理法》,以明確的法律條文約束自動駕駛行為,明確自動駕駛各主體責任,既為自動駕駛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又要約束和規范自動駕駛參與主體行為。
在自動駕駛交通肇事當中,駕駛員是否承擔法律責任始終存在爭議,導致駕駛員法律責任模糊。事實上,駕駛員作為自動駕駛的主要參與者,不可能不承擔任何責任,應依法確立自動駕駛中駕駛員監督過失責任。在自動駕駛當中,駕駛員依然負有注意義務,即便駕駛員未操控車輛,但應在事故發生前注意觀察路面交通狀況,注意駕駛道路安全,防止發生交通肇事行為。我國相關法律要以明確的法律條款賦予駕駛員監督責任,如果駕駛員違反監督義務,并且造成交通事故,駕駛員與交通肇事行為、結果就產生因果關系,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尤其是民事賠償責任。同時,由于在自動駕駛中難以有效判斷駕駛員注意義務,應要求自動駕駛汽車生產商配備全程監控和語音系統,通過監控和語音判斷駕駛員是否履行注意義務。此外,由于自動駕駛的研發目的就是減少駕駛者注意義務,如果始終要求駕駛者提高注意力,則違背了自動駕駛的初衷,因此,在自動駕駛發生交通肇事之后,應酌情考慮駕駛員的注意義務,并在民事賠償中合理劃分比例,降低駕駛員的賠付比例。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飛快,勢必將取代自然人實現對車輛的操控,自動駕駛在為社會、人類提供便捷之余,對傳統法律體系構成調整,集中體現在法律主體認定困難、因果關系混亂、主體責任模糊等幾個主要層面。面對這些問題,圍繞自動駕駛中交通肇事責任分配開展研究,認為合理分配不同主體刑事責任、積極制定《自動駕駛管理法》、肯定自動駕駛者監督過失責任將有助于理清自動駕駛中交通肇事責任分配,依法對自動駕駛交通肇事進行追責,確保肇事主體與客體權益均受到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