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云萍
湖南科技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1
工業文明之后,人類又進入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那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和諧共存的基礎之上的,生態文明強調整個社會和諧相處,綠色發展。那么,什么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究竟有哪些作用?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強調人們的自律意識和生態法治意識,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生態文明追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因此,國家大力推進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十分必要。
在依法治國的社會背景之下,依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實施法治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之后又納入了憲法,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確立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計劃。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1.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首要任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協調好上述幾方面的關系,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人類的生產和實踐活動也應遵循有關自然發展的規律。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同時發展經濟,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意味著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雖然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穩步提升,但生態環境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壞,空氣污染、水污染、資源短缺等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出現,它不僅影響人類的健康,而且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尊重自然發展規律,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污染;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
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隨著工業文明進程的不斷深入,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各種環境問題不斷涌現,迫切需要生態文明建設。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現象日益增多,嚴重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為了社會經濟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愈發重要。
自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但由于早期的立法水平以及法律制度的滯后性等原因,我國的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有如下數端:
當前,我國的立法機制受行政體制的影響,許多單行法由各部門單獨起草。由于各部門往往較多的考慮本部門的利益,而不能從大局出發,使得法律偏向性較大,導致不能合理的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也導致了法律體系不科學。
我國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保護法》)是在1989年,然而,作為生態文明法治體系的核心內容,直到2014年才作出一般性的修改。而且,修改后的新環境保護法僅有七十條內容,其中大多數為原則性條文,沒有對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等進行具體規定,對于公民環境權保護以及損害環境的責任承擔也沒有具體規定,需要其他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輔助。2014年修改,于2015年實施的《環境保護法》仍缺乏系統完善的生態保護立法規范,雖然其中首次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補償”的規定,但這只是一種原則性的概念,并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詳細規定;如紅線的分類標準和如何劃分它們,穿越紅線的責任處罰,對生態補償的主體和標準也沒有具體規定。
隨著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發展,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頒布。雖然我國環保立法進程不斷加快,但遠遠比不上環境問題出現的速度和領域,對那些法律沒有規定的領域內的環境問題,往往不能及時進行處理。
目前,我國的違規行為和執法不嚴較為突出。在某些地方,執法不力,無所作為仍然嚴重。一些地方環境檢查組織在工作中脫離了人民群眾,不重視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對環境破壞問題視而不見、放任不管,導致人民群眾的意見很多,使得環保上訪數量增加。另外一些地方的法律執行部門日常監管不嚴,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依賴于專項行動,日常性的工作也是采取突發性的方式進行,導致工作時常陷入困境,每當遇到重大的環境破壞行為和事件時,也是經常采取重點管理、專項管制的策略來解決。這一方法明顯影響了環境保護的執法威信力的長遠效益,甚至給違法者帶來了僥幸心理,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效果。而且,地方環境監查機構負責人經常單方面強調地方保護主義,使得執法不能執行到位,阻礙了環保政策的施行。很多基層環境執法小組不敢對開發區進行調查,缺乏對重點保護企業進行調查的勇氣,沒有領導點頭就不敢對調查進行處理,對那些可能危及到人身安全的案件視而不見。有的基層環境保護部門不注重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執法能力建設,而是花大量的時間去應付上級檢查。
公眾的生態法治意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二是公眾的生態環境守法意識。生態法律意識是國家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的基礎,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包括生態環境執法、司法和守法。
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傳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同時也給意識形態領域帶來了許多問題。面對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人民的文明觀念沒有跟上物質文明發展的水平,亂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這些不文明的習慣增加了法治的難度,限制了法治意識的普及。而且,由于宣傳不足,有些人對生態文明的法治內涵缺乏了解,對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知之甚少。他們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個人無關,是黨和政府的事情,群眾尚未充分認識到自己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生態文明的法治意識淡薄,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破壞環境的行為會受到法律的嚴厲懲罰。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未來。建設生態文明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法治雖只是其中之一,但必不可少,且具有獨特的作用,它能夠提供制度保障,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生態文明領域,制定修訂的法律有十多部,我國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強環境資源法律體系建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仍然還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
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關系到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中國的環境相關立法經歷了早期污染治理到注重自然資源保護,再到環境危害預防的過程,這是立法進步。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一直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領域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30多項相關法律,如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但這些依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國應該加快環境立法的步伐,將生態文明的概念納入相關的刑事、民事、行政、經濟、訴訟等相關法律,促進相關法律的生態化。尤其是刑法作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是最具有強制力的,應當在刑法中規定生態方面的犯罪,充分發揮刑法的懲罰作用,使之成為維護生態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
執法是法律和法治的生命力。首先,我們必須加強環境執法和環境處罰。堅決做到執法嚴格、違法受到追究,嚴肅處理環境違法行為。各環保部門要大力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那些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絕不能讓嚴重危害人民利益的環境違法者逍遙法外。各部門應該加強工作協調,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并且,應該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對環境執法行為實施行政監督。對那些經常違法的企業,增加懲罰額度,使之不敢輕易實施違法行為。
加大執法能力和司法能力建設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必須提高執法和司法工作人員的生態法治意識。通過專門的生態文明法律培訓以及相關的法制教育,切實提高執法和司法工作人員的生態文明法治意識,增強他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我國自然環境的現狀,自然資源的現況,使他們意識到到環境污染,資源匱乏會給人類帶來極其嚴重的生存問題,使他們從內心意識到嚴格執法是一項無比重要的責任,進而達到增強執法和司法工作人員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第二,應該設置專門機構處理生態環境案件。鑒于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案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應該設立專門的生態法庭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案件,提高生態環境案件處理效率,加強司法公信力。
完善生態執法監督機制的關鍵是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法治意識,使人民群眾自發的加入到執法監督中去。政府應當鼓勵全體人民積極地參與到生態環境的法治監督體系中去,對那些檢舉揭發破壞環境行為的公眾進行獎勵。國家應當在生態環境法治監督體系中明確,細致的規定公民的環境權,完善公民參與監督的有關程序,完善公民參與生態環境法治監督的相關法律制度,使公眾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和法律規定的環境權參與生態環境法治監督,確保生態環境法律制度得到貫徹落實。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千家萬戶,需要廣大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同樣,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也必須與公民的生態法治意識同步推進,才能取得明顯成效。因此,為了推進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必須要提高公民的生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生態法治宣傳教育。根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借助“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生態環境法治意識。各級政府要積極引導公民開展生態環境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告訴公民如何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和社會公共的環境權益。圍繞公民的環境權,應當增加公民參與環境執法監督的途徑,減輕他們對環境執法活動進行監督的難度。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守法,以身作則,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教育部門要加強基礎教育,把環境法治教育融入到國家素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各種形式的環境法治知識課程。
根據十八大報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必須加強對公眾環境法治意識的教育,使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態觀,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法治意識。各村委及政府部門應當意識到生態文明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必須加強法治宣傳力度,走進基層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應當豐富宣傳形式,通過宣傳標語、黑板報、公示欄等形式宣傳生態文明法治理念,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及通過互聯網快速地推廣政策和傳播信息,告訴人民群眾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重要性,更好的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氛圍,有助于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法治理念,更好的推動我國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