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晨曦
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知識產權學院,遼寧 盤錦 124221
英國是第一個產生近代專利制度的國家。專利制度最早的雛形是封建統治者或為獎賞寵臣,或為刺激技術經濟發展而授予其臣民的獨占權或壟斷權。近代專利制度產生于英國后,歐洲大陸國家也建立起自己的專利制度。新航路的開辟,新世界的發現,使得專利制度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專利制度的特性之一是高度趨同性,各國專利制度固然存在不盡相同之處,但大體上都大同小異,不似其他法律領域中各國立法的多樣性,說明各國產生發展知識產權所需要的條件相同。本文通過分析英國專利制度的發展歷程來探究專利制度發展的歷史規律和影響專利制度發展的因素,為我國建設合理有效的專利制度提供借鑒與建議。
專利的前身是封建統治者授予其臣民在境內獨占使用某種技術的權利。最早的授予獨占權的行為據信是在公元前5世紀的意大利,一名廚師被授予了一種特殊烹調方法為期一年的獨占使用權[1]。授予臣民某種行業的壟斷權的行為在中世紀歐洲相當普遍。12世紀時,英國的技術水平落后于歐洲大陸,但當時英國內部存在大量壟斷性行會,他們相互聯合,每個行會在某一地區享有銷售某種商品的獨占壟斷權,不許行會之外的人在這個區域內進行此種商品的貿易,這就阻礙了先進技術進入英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亨利二世,愛德華三世等一系列國王對外國人授予大量特許經營權,允許其在行會的領域內進行貿易,以此來引入新的技術。這些舉措十分有效,有力地促進英國封建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使英國逐漸走上工業化道路。
自1215年《大憲章》以來,英國的中央集權程度和王權水平降低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封建中央機構對全國沒有牢而有力的控制。在《大憲章》中,國王被定為只是貴族“同等中的第一個”,沒有更多的權力。”貴族,中產階級都有相當的力量與國王在各種事務上相對抗。這種松散的封建制度為商業以及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提供了空間。15世紀以來的新航路的開辟使貿易重心從地中海地區轉向大西洋地區,英國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經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壯大。1588年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后,英國更是成為了歐洲的海洋霸主,開啟了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
在這種背景下,第一部專利法,即英國1624年《壟斷法》出臺。伊麗莎白一世前期的授權活動推動了英國的工業化進程,但后期這種特許授權開始濫觴,保護的對象往往不再是技術創造者,而是寵臣或是愿意充實國庫以滿足戰爭或是王室需要的人。這種特許授予如此泛濫,甚至日常用品都被某些人所壟斷,嚴重影響了英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英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社會公眾強烈的抗議迫使詹姆斯一世廢除了之前授予的所有壟斷權,更重要的是,議會通過了《壟斷法》。《壟斷法》宣告所有壟斷、特許和授權一律無效,今后只對“新制造品的真正第一個發明人授予在本國獨占實施或者制造該產品的專利證書和特權,為期十四年或以下,在授予專利證書和特權時其他不得使用”。《壟斷法》在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對發明專利予以肯定和保護,其規定的一些專利相關規范對今天的專利制度依舊很有影響[2]。
英國專利制度在演變中逐漸產生了專利說明書與權利要求書。1771年,英國衡平法院第一次要求專利發明人提交對其發明進行詳細解釋的說明書。1734年起提交專利說明書成為一種規范行為,如果不提交,專利可能會被認定為無效。1811年,權利要求書第一次出現在英國,19世紀后期,權利要求書制度被英國普遍接受[3]。
在英國發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專利制度產生了巨大沖擊。工業革命產生的大量科技亟需以法律的方式得到保護,而那時施行的《壟斷法》卻申請費用高昂,申請程序繁瑣,客觀上影響了技術發展,打擊了人們發明使用新技術的熱情。另一方面,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又要求專利技術能夠迅速得到傳播,但此時的專利信息傳播還是主要靠發明人的言傳身教,傳播速度慢,傳播范圍窄,不能滿足科技發展的需要。為了滿足國家與社會對一個能高效保護和傳播科學技術的制度的需求,英國的專利制度必須針對以上兩點進行改革。因此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與思考,1852年英國頒布了《專利法修正法案》,并設立了英國專利局來專門處理專利事務。這一系列的變革舉措簡化了專利的申請程序,規范了專利的審查機制,削減了專利的申請費用,并開始整理用來傳播專利信息的專利文獻。這些措施消除了以往專利制度的弊病,并且使英國擁有了真正的現代專利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催使資本主義發展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這兩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大資本家們利用自己積攢起來的技術和市場份額,形成壟斷寡頭,對其他中小型企業進行專利技術封鎖和市場打壓,排除限制市場競爭以獲得高額利潤。由于缺乏競爭和監管,壟斷阻礙新技術的發展,拉高社會成本,降低社會公眾的生活質量,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為了保持社會的良性發展,英國一方面通過了《壟斷和限制性競爭法》,《公平貿易法》等一系列反壟斷法,在市場方面避免形成壟斷資本;另一方面也對專利法進行一系列修改,限制專利權的范圍,確保專利權的實施不會影響社會或其他人的合法權益。
新時期世界專利發展的另一個趨勢是全球化和一致化。兩次工業革命使全世界有便捷的交通相連接,互聯網的出現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各國間科技與經濟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科學技術被傳播到了全世界。技術的交流與傳播需要以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得到保護為前提,相似的專利制度可以為技術的傳播掃清障礙,因此專利制度需要全球化與一致化。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英國專利事業開始向國際化發展,相繼加入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專利合作條約》等國際公約,并為使自身專利法與公約相協調,對國內專利法進行了大量修訂。
專利權本質上是一種私權,一種經濟上的權利。專利制度是在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對專利制度的產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當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當人們更重視經濟利益而非人身控制的時,這種經濟權利才會被重視;只有當資產階級思想興起,號召“天賦人權”之后,專利權從國王的特權轉變為個人的私權,才能產生近代專利制度;也只有在形成相當規模的市場經濟中,技術才能像物品一樣進行交易從而獲得利潤,專利制度方可發展繁榮。可以說,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是專利制度產生的土壤,這也為什么同時期的中國雖然比西方繁榮,但卻沒能發展出專利制度的原因。
專利制度是科技與經濟共同作用的產物,因此科技也是影響專利制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專利制度的重大變革都產生在科技重大變革的基礎上。專利制度產生在英國不斷引進新技術,走向工業化的道路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申請專利的流程被簡化,審查機制被規范,還出現了專門管理專利的專利局;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壟斷組織的出現使得專利制度為了社會公共利益開始限制專利權范圍;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各國為方便經濟和科技交流,紛紛簽訂專利國際公約,使各國專利制度趨同化。
科技的進步使現在世界各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頻度和深度進行各方面的交流。如果各國專利制度差異很大就會影響科技與貿易往來,進而影響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TRIPS》協議等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應運而生,大部分國家都簽訂了這些國際公約,并相應修改國內專利法以和國際接軌。在未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專利制度的相關規范必將在全球范圍內更加標準化,一致化。
我國并沒有自發產生專利制度。對于關鍵行業和技術,封建王朝時往往以官府壟斷的形式存在。19世紀后期,列強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帶來了專利制度。為適應新時期的形勢,跟上世界的腳步,我國從西方國家移植了專利制度。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專利制度對于我國來說還是一件新事物,從英國發展專利制度的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何建設專利制度,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的啟示。
如果沒有市場經濟,就算是再多的發明創造,對科技發展有再強烈的需求也不會產生專利制度,因為人們沒有將發明創造轉為經濟利益的途徑。建于經濟形勢在專利制度上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我國的立法者必須把握好我國經濟發展的脈搏,以此讓專利制度跟的上經濟的發展甚至超前引領經濟和科技的發展。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專利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發明創造,以此促進科技的發展。因此,專利制度應當不斷的調整規范,減小技術發展的阻力,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利。
熊熊燃燒的火焰產生了灰燼,灰燼又反過來阻礙了火焰的燃燒。壟斷組織的技術壟斷行為正如同發明之火燃燒時產生的灰燼,反過來影響了社會的技術持續進步。我們要做的就是輕輕拂去專利壟斷的灰燼,讓發明創造之火得以繼續燦爛的燃燒。
國際化是當今世界大勢所趨,只有順歷史大潮而動,才能取得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歷史教育我們,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閉關鎖國無異于自殺,我們應當積極主動加入全球化,讓本國的專利制度與國際對接,促進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并憑著經濟與科技上的實力,建設國際專利制度,成為新時代世界專利制度體系的制定者和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