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強
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簡稱,即“問題導向學習”或“基于問題的學習”,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學教育,1969年由美國醫學教育專家Howard S.Barrows教授正式提出。關于PBL的內涵,國外學者認為,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于問題中;它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讓學習者自主探究和合作團隊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1]國內學者認為,PBL是指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復雜的、實際的或真實性問題,旨在使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2]
PBL教學是對應于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傳授式的教學而提出的,強調教師研究性的教學與學生研究性的學習有機融合起來,主張師生在共同研究中共享研究樂趣和研究成果,促進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造性人格發展的教學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綜合。[3]它體現了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合作學習為中心的三大特點。[4]
PBL既是一種課程又是一種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學習者要使用系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以及處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難題。[5]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查找和使用合適的學習資源的能力。經過50多年的發展,PBL教學方法已擴展到包括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網絡化教學環境和資源支持下的教學模式等多種形式,已成為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簡稱“CM”)是指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真實判例或虛擬案例,充當法律職業角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6]在《刑事訴訟法》教學中,案例教學法一直得到廣泛應用,廣受歡迎。可以說,案例教學法也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掌握實踐知識、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國內外法學界廣泛應用的教學法。
總之,PBL和案例教學各有特色和優勢,將兩種教學模式在《刑事訴訟法》中有機結合,一方面,用刑事訴訟中的真實案例作為PBL的問題來源和依據;另一方面,用PBL法對案例進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研究。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PBL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可應用于法學專業本科生,也可應用于研究生。
《刑事訴訟法》是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應用法學(對應于理論法學,如法理學,中國法制史等);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因此,本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解決法律實務能力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PBL和案例教學的內涵以及《刑事訴訟法》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本項目的實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教學目標、任務和要求。任課教師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任務和要求等,為教學模式的實施奠定基礎;向學生介紹PBL和案例教學的基本要求,為正式開展教學模式改革做好準備。
(二)組成學習小組、布置任務與開展討論。任課教師根據班級學生人數多少,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向學習小組布置任務,包括要查找的資料和要討論的問題。學習小組收集資料、整理案例,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形成總結性材料,準備課堂展示和匯報。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習小組隨時進行指導,以使討論能更深入。
(三)學習小組匯報。學習小組匯報是PBL與案例相結合教學模式取得成功的關鍵環節。在這一階段,學習小組以PPT形式展示討論成果,不僅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達到鍛煉個人口才和制作PPT等實際能力。
(四)總結與考核。任課教師結合各學習小組討論和展示的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重點總結學生在PBL與案例結合過程中的成績、經驗與不足。最后根據綜合表現,給出最終成績。
在本項目實施過程中,筆者認為,要想達到PBL與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達到預期的教學改革目標,以下幾點經驗是必須予以重視的。
第一,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內容,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是本項目的最主要任務。問題的設置即立足于教學目標、要求和具體內容,又可適當超越,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提高思維能力。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從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問題為中心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合作、討論式教學為主,以多媒體基礎支持的課堂講授為輔的效果。
第二,案例選擇是本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案例要為教學模式改革和教學內容提供支撐,要發揮案例教學在《刑事訴訟法》教學中的作用,必須要精心選擇案例,充分體現案例的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指導學習小組認真選擇典型案例。既可選擇刑事訴訟案例教材中的案例,也可選擇社會上新近發生的熱點案件(如“昆山反殺案”、“孫小果案”等)。通過對這些真實案例的分析,許多理論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第三,適當壓縮課堂講授時間,以保證學生有較充裕時間進行課堂討論。刑事訴訟法課程體系龐雜,內容繁多。以往教師往往花費太多時間進行課堂講授,學生疲于聽課,師生互動和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實踐非常少,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有鑒于此,在本教學模式改革中,由以老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正契合PBL教學理念的精神。
本人在進行《刑事訴訟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這一專題教學時,即采用PBL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刑事訴訟法2018年修改后增加的內容,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因此,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本人先對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的背景、概念、適用條件及幅度、適用范圍、目前在試點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向學生做了簡單介紹,然后圍繞這一專題,設計以下問題作為討論的內容:
1.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施是否會放縱或降低對犯罪的懲罰?
2.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否會使無辜的被告人陷入到自認有罪的陷阱中去?
3.如何保障被告人在認罪認罰中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4.通過真實案例比較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美國辯訴交易制度的聯系和區別及相互利弊。
這些研討問題涵蓋了刑事訴訟的目的、人權保障理論、訴訟效率價值、制度移植與本土資源之間的緊張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提高學術思辨能力。
問題導向學習(PBL)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體現出了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既保留了傳統的案例教學法的優勢,又通過PBL為其注入新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重要嘗試,效果十分明顯。在時下流行的PBL教學模式中,教師把提前擬好的問題和相關材料(主要是案例)等資源上傳到QQ、郵箱、微信群等平臺,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自主掌握學習,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步驟),知識的傳授與獲得主要是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來實現。在課堂面對面的教學中,知識的內化與提升在同學們和教師的互相協作下順利完成,從而實現PBL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針對目前《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缺陷,基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改革理念,根據教學目標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形成新型教學模式。先進的教學模式及技術支持為專業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網絡應用平臺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能。具體來說,本項目的主要任務包括三方面:一是解決刑事訴訟法基礎理論問題;二是解決教學方式問題;三是解決成績考核的綜合性的問題。
1.解決刑事訴訟法教學中重實務輕理論的弊端和問題
如前所述,《刑事訴訟法》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特點,在培養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刑事訴訟法教學中,教師要重點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兩院三部一工委”和公檢法三大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等主要法律法規進行講解;再加上在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中刑事訴訟法重點考察學生對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案例成為考試最主要的形式。因此,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案例是刑事訴訟法教學中最常用的資料,案例教學法也因此成為最主要的教學法且一直長盛不衰。而刑事訴訟中的許多理論問題往往被淡化或忽視,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學基本理論功底,對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也產生不利的影響。PBL的采用,彌補了傳統教學法重實務輕理論的弊端,可以提高學生的刑事訴訟理論水平,為將來從事理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2.解決教學方式問題
在教學方式上,包括對傳統教學模式如案例教學的改進,并將其和PBL、微信、QQ等新型教學方法相結合,根據信息時代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潮流,實現多樣化和差異化教學。
3.解決成績考核的綜合性的問題
《刑事訴訟法》傳統的考核包括平時作業(小論文)和期末考試等內容,考核方式相對比較單一,不能反映學生對本學科知識掌握與運用的真實水平,需要進行改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踐,筆者認為,《刑事訴訟法》課程的考核形式應多元化,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我們的具體做法是:根據學生對老師課前布置任務的完成情況、課堂發言和討論的表現及參與程度、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期末考試成績等給予綜合評定。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確定不同考核形式的分值比例,建立激勵性的考核機制,從而達到檢測出學生學習真實水平的目的。
PBL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如何將其和《刑事訴訟法》課程傳統的案例教學法有機結合,如何使這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易于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是項目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筆者和學生對案例教學法比較熟悉和認同,但對PBL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還有一個認識、了解和適應的過程。
此外,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前可以參加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而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司法實務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法成為屢試不爽的應考法寶,因此對PBL教學會有一定的排斥。
今后應進一步理順PBL與案例教學在《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的關系,總的原則是以案例教學為主,輔之以PBL,增強學生對刑事訴訟基本理論與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為將來從事理論和實務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針對目前《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任務重、課時量不足等客觀問題,主動開展第二課堂,鼓勵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PBL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訓練,教師定期進行指導,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指導相結合,最大限度利用各種條件,提高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和應用型法律人才。